马里兰大学优秀毕业生
杨淑萍
的演讲过去两天了。
昨天,她在微博发声道歉,称自己深爱祖国与家乡,不希望大家对演讲内容过度解读。
今天,校方表态:我们为她的发言自豪。
岂不知,杨淑萍的演讲稿是经过校方层层筛选审核通过后才选她上台演讲的。
一份不合时宜争议很大的演讲稿,是如何被校方选中的?
这场闹剧的背后,校方是否是有意为之呢?
也许,这件事中,唯一应该道歉的,就是马里兰大学的那位华人校长吧。
5月21日,中国留学生杨舒平作为全校学生代表,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其内容被质疑涉嫌辱华,更遭遇各方谩骂。
据报道,针对此事,新浪国际联系马里兰大学校方,其官方回复全文如下:
校方赞扬“每个独立个体表达他们的思想和观点”的行为,并建议大家能“接受差异并且表现宽容”。
这时,有人提问:
有机会站在演讲台上的,这个独立的个体是怎么产生的?
以哈佛为例,在毕业典礼上代表学生发言,一直被认为是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每年毕业典礼,校方会从
全校数万名毕业生中各选出一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毕业生发言。
而何江就是这数万分之二的代表。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何江是第一个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言的中国大陆学生。
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何江在去年哈佛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图片来自美国中文网)
“努力地了解校园文化,发现各种机会之后”,他通过教授介绍,知道有申请毕业典礼登台演讲的机会。
而
这个机会,是他经过三轮竞争得来的。
第一轮申请,是提交相关科研成果和演讲稿件。
然后,12个人进入了二轮评选,当时有十位不同专业的教授坐在下面听他演讲,然后他们进行讨论。
第三轮评选,是四个人脱稿模拟比赛选出一名,何江认为,自己是“提出不同的理科视角,可能打动了评委”。
敲黑板划重点:演讲从稿件,再到模拟实战,在内容上一直有校方审核、筛选。
那么,回到马里兰大学这件事上,对照何江经历的层层筛选、激烈竞争。
有人提出:
为什么是
杨舒平
来代表自己?
据中国侨网报道,据马里兰大学官网描述,杨舒平有心理学和戏剧学研究双学位、德文辅修学位——
学习经验
在2017毕业生中别树一帜;另外,在昆明的经历给了她一个独特的
个人世界观
。
这些亮点能不能说服你?
接下来有个问题:谁决定她来代表自己?
校长在介绍她时,说了一句“
是Commmitte挑选的
”。
而据美国中文网报道,简介中说,她是经其专业的
教授推荐成为发言者
,
并经过了申请。
简介中不乏部分对于美中两国比较的言论。
(图片来自美国中文网 https://goo.gl/vgmgOG)
而从申请表格中可以看出,申请在毕业典礼上演讲,需要事先上传讲稿的草稿进行审核——也就是说,
这稿子的内容在校方那里过关;不仅过关,还从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据了解,她的初衷是,“我想提醒其他毕业生,我们毕业于马里兰大学,这是一所拥有文科教育的大学,我们有责任推动全球公平、公开、自由的环境。”
这,或许最契合校方的审核标准,所以,她被挑中了。
(图片来自mznews)
可是,演讲完毕,
原本致力于推动“公平、公开、自由的环境”的她,一下子陷入“抹黑、失实”的舆论漩涡。
马大华人学生们连夜赶制了一批T-shirt,上面印着"proud of China”的字样,分发给中国学生,穿去各学院的毕业典礼。
(图片来自美国中文网)
风波骤起,马里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则
在24小时内发声:
“我们
不被杨舒平代表
”。
而马里兰大学学生学者联合会(马里兰大学中国学生会),已经向校方咨询:
“这种演讲稿是怎么通过的?”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马里兰大学学生学者联合会”)
等待官方说法的同时,那位被杨舒平的演讲感动得热泪盈眶、盛赞她的校长,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对杨舒平的演讲,马里兰大学首位华裔校长陆道逵,表示:
“我也是自己选择来到美国的移民,你的演讲也表达了我对这个国家最深刻的感受。”
什么感受?
空气清新甜美,而不是在中国戴“五层口罩”?
民主自由,而不是从中国课本上学到的毫无意义的“人生、自由、对幸福的追求”?
这些点上,陆道逵共鸣到热泪盈眶?
其实,一切离开背景、经历谈人物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他与中国有纠葛。
这份纠葛开始于老上海,结束在新中国。
1945年,他出生于中国上海的权贵家庭。
他的祖父母拥有上海市中心的整整五个街区。作为唯一的孙子,陆道逵注定是这笔天价财产的继承人——因此,他喜欢自我标榜:
自己本该是上海的特朗普。
(“He should have been the Donald Trump of Shanghai.That’s what Loh likes to say, anyway.”
此处援引自
DBKnews
马里兰大学学生独立报)。
他本该在上海拥有豪华楼宇,大批仆从和继承一大笔遗产。
可是,变故发生在他的四岁,新中国成立,“因受政治迫害”(此处援引自“
陆道逵
”的百度百科),任前政府中国外交部的雇员的父亲,带着全家开始了移民之路。
(图片来自“陆道逵”的百度百科)
起初,他随父母移民到
秘鲁
首都
利马,
寻求政治庇护。
家
庭从富有到落魄,似乎只在一夜之间。
他们没工作,没钱,这飘摇的日子取代了以往在上海的奢侈生活。
日子如此窘迫又煎熬,让站在自家小小杂货店的他,充满恐惧。
高中毕业后,他到美国读书。
父母给了他300美元 ,用一生的储蓄 ,帮他开启新篇章。
(图片来自
DBKnews
)
1961年,英语不流利的他独自移民美国
爱荷华州
,自己打工完成学业。
据百度百科介绍:
他先后取得了
格林内尔学院
的心理学学士学位、
康奈尔大学
心理学硕士学位、
密歇根大学
安娜堡分校博士学位和
耶鲁大学
法学院的博士。
在美国,陆道逵经历的自然不只是学业、事业的精进,他更亲眼见证了马丁·路德·金带领的民权运动。
他深受触动,决定投身于法律业,为平权运动尽自己的努力。
1971年,他被哈佛法学院和耶鲁法学院同时录取时,本打算选哈佛的他,被当时耶鲁派出的一名学生说服,最终选择耶鲁。那名学生就是希拉里,陆道逵也因此认识了当时还是她男友的克林顿。
九十年代,克林顿成为美国总统,陆道逵曾特意在一次白宫活动中排长队,为了与自己心目中“伟大的政治家”克林顿握手、旧事重提,为他一句“我还记得你”感慨不已。
除了靠近美国政治,他也接触了藏独分子。
环球时报报道,2013年,陆道逵曾亲自陪着分裂中国的藏独头子dalai走上大学的演讲台,毕恭毕敬地聆听了这位当年西藏的奴隶主讲述“精神追求”与“世界和平”。
一路走来,他的身上充满斗争和永无休止的变化:包括一个贫穷的童年,两次移民;也包括曾被法学院、工作、同事抛弃。
(图片来自
DBKnews
)
如今,他拿自己的故事激励大家:
一名15岁的“拉美亚裔”移民到美国
,如何扛住他险些垫底的成绩,熬过以为要夭折的大一学业,并最终成了研究生,获得名校博士学位;
耕耘美国高校教育30年后,凭借丰富的经验,在教学、科研领域的卓越能力,从400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马里兰大学的任命,
成为创校138年来首位华裔校长。
更况且,他是美国华裔精英组织百人会成员,曾获得移民成就杰出奖,曾任
华盛顿州骆家辉政府团队的政策顾问
——人生履历表可以用“精彩”二字概括。
对他而言,或许在上海被破灭的“特朗普梦”,在大洋彼岸,用“美国梦”实现了。
当初从富贵逼人到流离失所,他有没有怨恨?
从一无所有到功成名就,他有没有感激?
根据这位校长的身世经历,加上喜欢用“
如果没有那场变故,自己就是上海特朗普
”自我认定。
有人质疑,
校长在敲定杨舒平作为学生代表这件事上,发挥了多大作用?
她对中国失实的演讲内容里,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这位校长的默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