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12缸汽车
有用、有趣、有料的汽车资讯,让你轻松买车、开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清华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  ·  活动 | BUILD YOUR ... ·  2 天前  
人力葵花  ·  各岗位薪资等级表(2.0).xls ·  2 天前  
人力资源法律  ·  工作纠纷与领导互殴被打骨折算工伤吗?| ... ·  2 天前  
人力葵花  ·  入职、在职、离职风险排查.xls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12缸汽车

连续攻势,吉利倒逼比亚迪降价!

12缸汽车  · 公众号  ·  · 2024-12-26 17:38

主要观点总结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表示,今年前11个月汽车零售市场损失达1776亿元,但国内乘用车销量持续增长。吉利等车企采取价格战策略,以低价促销,逼迫竞争对手降价。吉利推出多款新车以提升市场占有率,而比亚迪等车企也积极应对。此外,合资品牌如一汽丰田、上汽通用等也采取限时优惠等措施。行业趋势显示,价格战持续,品牌竞争更加激烈,车企需不断适应市场变化。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汽车零售市场损失与乘用车销量增长

前11个月汽车零售市场损失达1776亿元,但国内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8.5%,显示市场仍存在增长机会。

关键观点2: 价格战与车企策略

吉利等车企通过价格战策略促销,逼迫竞争对手降价。吉利推出多款新车以提升市场占有率,比亚迪等车企也积极应对,采取降价措施。

关键观点3: 合资品牌的应对

合资品牌如一汽丰田、上汽通用等通过限时优惠等措施吸引消费者,并寻求合并以应对新能源汽车的冲击。

关键观点4: 行业趋势与市场竞争

价格战持续,品牌竞争更加激烈,车企需不断适应市场变化。高管人才流动,年轻人出头的机会逐渐增多,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正文



“前11个月整体汽车零售市场损失达1776亿元!”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表示。说出这句话的背景是——今年前11个月国内乘用车累计销量为2078万辆,同比增长8.5%。

热门A级车出现腰斩式掉价,合资B级主流车不断抛出诚意,限时价、一口价层出不穷,可谓是没有卖不出的车,捷报连连传来。 为了销量、不为利润的氛围弥漫整个车市,吉利亦是发动连续攻势,有的放矢,已然倒逼得比亚迪再度降价。



先是吉利星愿以6.98万元起售,再是银河与几何合并,将“不良资产”隐藏,使得声势浩大,以表“一决雌雄”的决心。


4135mm的车身长度,让价格低廉的吉利星愿的对标车型直接拉高到比亚迪海豚,而海豚的起售价,却是来到了9.98万元。 10月销量15130辆,11月20038辆,星愿的气势直接压倒竞品。

这还没完,在网上还在讨论星愿长达3个月以上的交车期时,坊间又已然将话题转到吉利的另一款新车——星舰7 EM-i的身上。 上市不久,官方发出贺电,“上市13天,交付破万辆”。

需注意的是,星舰7 EM-i所瞄准的竞品,为比亚迪的海狮05 DM-i。如此, 在2025年即将到来之际,海狮05 DM-i发布限时价,以9.98万元起——吉利成功倒逼比亚迪降价。


对于提升市场的占有率,吉利还有招数。 根据规划,吉利2025年将会推出三款SUV,分别是基于GEA全新架构打造的银河L9(未确定命名),基于SPA Evo架构打造的代号领克L946的大型SUV,以及兼顾纯电、插混的极氪全新大型SUV。

由竞争最狠处进场,再发力稍显空白的市场,吉利的打法,已是不局限于“倒逼”二字,加上“抢滩”形成的组合拳,不得不再次正视吉利的猛烈攻势。



吉利、比亚迪“鹬蚌相争”,总被形容为“真的顶不住了”的合资品牌,做不了得利的渔翁。


过去的11月份,一汽丰田迎来癫狂时刻,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38%,在合资惨淡的时期,竟是创下“双高”; 卡罗拉锐放限时8.98万元起,RAV4限时12.98万元起,在不影响指导价的前提下,采取更直接的方式套紧刚需消费者。

跌了快一年的上汽通用,“白金版”、“限时价”、“一口价”更是齐齐使上, 在王晓秋、贾健旭的组合下,被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上汽通用,稍微缓了一口气;无独有偶,7.99万元起的途岳新锐,19.99万元起的威然,上汽大众也在尽可能地诠释着一口价的魅力。


消息称,一汽丰田已经确定从北京搬到天津,最高N+7的赔偿坚定了这个合资品牌转移阵地的决心; 更重磅的是, 一汽丰田与广汽丰田的多款车型会合并, 届时究竟没了卡罗拉还是少了雷凌,没了亚洲龙还是少了凯美瑞,都不好说。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本田与日产寻求合并应对新能源汽车的冲击, 抱团取暖应对自主品牌的打击,成为国外品牌达成共识的生存法则。毕竟,雷声大雨点小的灵悉L,还是勾不起大家的兴趣。



价格战,从年头打到年尾,没有人再去探讨品牌,而是从产品层面,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新能源还是传统燃油。

比亚迪乘风而起,加速扩张,醒悟过来的竞争对手们,连续发动攻势,倒逼龙头降价。今年以来,各大车企亦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动,高管出走、人才流动,年轻人出头的机会逐渐增多,而结果是,更多的“出击”、“倒逼”甚至“背刺”将统统在2025年演绎。


视频号回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