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非典型学霸
——高考失利后,她没有复读,在普通大学里刻苦读书,以全英文通过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14门科目考试,并拿到会员资格。
大学毕业之际,她仅复习三个月,就在跨专业研究生考试中取得高分,并同时拿到几个国有大型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OFFER。
她是买房达人
——工作7年的时间里 ,她买卖过4套房子,曾经摔过大坑,后来仔细研究买房逻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稳健方法,并成功实现家庭财产保值增值。
她是爱分享的写作者
——在公众号写作半年多,已有多篇十万加爆文,被「有书」、「凤凰财经」、「南都周刊」、「麦子熟了」、「腾讯房产」、「职场充电宝」、「馒头商学院」、「阿何有话说」、「好姑娘光芒万丈」等大号转载。
她是
明玥
,业余时间在公众号
“见小曰明”
发表原创文章,专注于女性成长和买房投资领域,专为能赚会花、永不佛系的你而写。
见小曰明(smallsharing)
—— 邀你赏读➡《
为什么底层被收割,为什么李嘉诚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
有人说500亿流水的金融平台“钱宝”倒掉后,它所在的城市南京,将出来一批低价的二手房——很多投了“钱宝”的人,要还不起房贷了。
市场是客观的,冷酷的,每一个庞氏骗局倒下,每一个经济体泡沫被刺穿,每一次全球经济危机,都是一次重新洗牌,一大批人洗下去,一小拨人赢家通吃。
大概一年前,我关注的一个财经类公号,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发现某个P2P平台初次注册回报率超高,高到离谱,他估摸这个平台应该还能撑半年,于是抵押了房子,用了全家人的消费贷,还发动了了亲戚朋友,总共凑了小几千万资金,一举投入,放了四个月出来,赚了大几百万全身而退,然后迅速在2016年初到杭州买了两套房子,一年时间完成了原始积累。果然,平台在他撤出后没几个月,轰然倒下。
这是一种火中取栗,令人窒息的操作,一旦失败,那家人将万劫不复,所以我不认为是值得人们羡慕,继而效仿的模式。后来我取关了那个公号。
2007年,我还在上大学,股市正逢多年不遇的大牛市。学校有一对年轻的老师,新婚燕尔,豪气冲天,同样借了一大笔钱去炒股。一开始收益不错,没有及时退场,530大跌之后,他们被深度套牢。
后来,股市进入长期熊市,他们欠的钱利滚利,超过了千万,出身蒲柳的小夫妻,觉得一辈子都还不起这笔钱了,不想拖累父母,双双选择自杀。
拿今天的标准看,一千万就是京沪深一套房子的钱,但在十年前,它足以让两个年轻生命彻底绝望。
那个时候我懂得了两件事,一个是“即使是很有把握的事,也不宜杠杆太深”,还有一个是“一定要去理解复利这件事”。
马克思曾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被绞死的危险。
这个话其实只讲了一半,他没讲出来的是——资本,钱,本身是没有灵魂的,有灵魂的是拿着钱的人。冒险或犯罪,都是人的选择。
钱不过是放大了人的本性而已,所以不存在“有钱就变坏”这件事,今日可以看到很多有钱的大慈善家,也有很多为富不仁的奸商。
投资钱宝的人,不少是社会底层。有一条评论里说,自己的哥哥嫂子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很会过日子”,拿了半辈子的积蓄,一共五十多万,全部投了就去,血本无归。
省吃俭用,却舍得投入高风险项目,表面上是因为这些平台回报率太高了。
更深层的一点原因是,他们没能真正地理解复利的力量,也不知道复利的天敌是什么。
讲到复利,就必须提两个经典模型。
一个用来说明财富增长。
传说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而使国王十分高兴,他决定要重赏西塔,西塔说:“我不要你的重赏,陛下,只要你在我的棋盘上赏一些麦子就行了。
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1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2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4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8粒,依此类推,以后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就行了”。
国王觉得很容易就可以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就同意了。但很快国王就发现,即使将国库所有的粮食都给他,也不够百分之一。
因为即使一粒麦子只有一克重,也需要数十万亿吨的麦子才够。尽管从表面上看,他的起点十分低,从一粒麦子开始,但是经过多次乘方,形成了庞大的数字。
另一个,就是我爱用的一句人生鸡汤——每天进步1%,一年能进步37.8倍。
这两个模型,把复利的力量诠释出来了,但现实中,人不可能按这种机械的方式赚钱或进步。
那么复利的天敌是什么?
是亏本,是重大失误。
最可怕的事,不是你连续200天都没有进步1%,而是有一天你犯了一个重大错误,影响了人生本金。
比如,有人“一不小心”当了有妇之夫的小三,人家太太把事情闹开了。一时间,周围所有人都知道她有了“作风问题”,这一点在中国社会是致命的。
长得好看又怎么样,名校毕业又如何,工作能力强也没用,背上这个标签,名声臭大街了,就意味着以前所有辛辛苦苦的积累,全部清空。
蚀了人生的本,还账非常难。影响小的,还能换个地方重头再来,影响大的,像马蓉、翟欣欣、刘鑫之流,一辈子都要为重大过错买单。
投了钱宝的人,不去了解高收益背后的逻辑,不做调查研究,凭几句宣传就盲目投入。这种心态类似于“靠天吃饭”,把本亏掉的概率非常高。
一旦亏了本,就像上面那位国王,在粮食放到第十格的时候发现问题,把棋盘推翻,粮食和承诺都收回来,等于一切清零。中间被打断了,复利在时间作用下的威力就发挥不出来了。
这是我之前写了那篇《
二线城市单身女,为啥一定要买房
》的原因。一来房子作为亿万人民都需要的东西,是比较好的防御性投资标的,能够跑赢通胀。
二来买房可以贷款,贷款本身就随着通胀加剧,会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小。三来很多女性靠直觉就能选对房子。
我花这么大笔钱,总要买个交通方便的吧,要上街买东西方便的吧,要考虑以后孩子上学吧。把这几样博弈好了,房子也不会买得太差。
事实上,能够做好进攻性投资的人,在人群中比例是很低很低的。因为这是反人性的,历次崩盘都有不少跳楼的人,有的甚至是在金融领域有名望的人。
前几天,我查资料查到财经名人王涛先生的一篇《为何香港屡屡错失科技发展的机遇》,讲到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在2000年前后买了腾讯20%股票,只持有两年就卖出了。
在现金流充裕的情况下,错过了腾讯这艘未来航母,其中一个理由是——“李嘉诚的投资哲学是不去赚最后一个铜板。”
“不去赚最后一个铜板”这句话,是认定买了的东西就要能卖出去,见好就收,尽可能地避免亏损,所以在世纪之交面临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候,把腾讯卖了。
第一次看《李嘉诚传》,我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感觉,觉得这故事也太好看了吧,简直就是真人杰克苏传奇,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仿佛他早期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引领他成为了后来的他。
要知道李首富跟巴菲特、芒格、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都不一样,这些美国大富豪几乎都出生在中产以上家庭,接受过世界顶级学府的教育,即使曾经退学,遇到困境,他们也始终生活在精英圈层中。
潮汕人李嘉诚,少年跟家人逃避战火到香港,15岁丧父,辍学打工,是扎扎实实从社会底层杀出一条道路的。
每一个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都是一部行走人间的BIBLE ,必然有强悍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作支撑,否则很难隔离底层的侵蚀和拖累。
突破阶层的故事,肯定比维持阶层的故事更好看。
挣扎出来的最初一跃,比后来得到众多智力资源帮助的阶段,更有价值。
我用休假这几天重新读了一遍李嘉诚的传记,主要看他的创业和投资哲学——本质上,李首富是厌恶风险的,如果风险意味着有可能让他亏本的话。
他在30来岁靠开塑料制品工厂,赚得第一桶金之后,已经看好香港房地产市场。
那时候,有眼光的人可不止他一个。
当别人“卖楼花”筹钱盖楼盘的时候,李非常保守,他只在股市大跌之后,低价买地买楼,长期只租不卖,就是不愿意冒险。
等到经济回暖,楼市也进入上升期,自己也有了很多现金之后,他才开始盖房卖房的生意。
“不赚最后一个铜板”,小心经营,让他失去了一些机会,比如太早撤离中国大陆楼市,比如更早就放弃了腾讯。
同样是这一点,庇佑了他早期的财富积累,让他一生的投资没有失手。
只有少赚,却几乎没亏过本,没有中断过从少年时期开始的人生雪坡。
以此文代替新年贺词,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取得进步,永不亏本。
【the end】
人间很值得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
关注
见小曰明
回复“爱情”,你会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