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灼见
讲新知识青年的故事,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观点和有愉悦感的艺术作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  ·  活在自己的因果里 ·  2 天前  
ONE文艺生活  ·  长大真好,敢掀桌了 过年这些天啊,身 ... ·  2 天前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自己没被爱过,就给不了别人爱? ·  3 天前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自己没被爱过,就给不了别人爱?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灼见

张小娴:一个对爱情悲观的人,用文字治愈在爱情里受伤的人

灼见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4-26 21:39

正文

题图:《朗读者》



她被称为 “华文爱情天后”,

道尽关于爱情和成长的一切,

她的许多经典语句被奉为爱情箴言。

高中毕业后就进入TVB当编剧,

大学上了4年,也工作了4年,

从1994年开始连载《面包树上的女人》,

一举成名。

迄今为止,

她出版过60多本小说,

无一不跟爱情相关,

她是继琼瑶、亦舒之后,

两岸三地最受欢迎的情感小说家。



她的微博粉丝数超过了6000万,

关注她的人都想从她那里得到些许关于爱情的启示。

她不间断地和大家分享着关于爱情的看法,

不少句子都成了经典名句,

被广泛传播。

她是张小娴


▲张小娴朗读视频


最新一期的《朗读者》,她带着自己写的散文《爱情的餐桌》,来到了现场。她的普通话说得并不标准,她朗读时也并不像其他的朗读者那样声情并茂,但是读至哽咽处,她的情绪却感染到了听众,仿佛我们就在那样的餐桌旁,经历一场场别离。



爱情从餐桌开始,也在餐桌上消逝。

第一次约会,总是离不开餐桌。

也许是两个人一起吃的一顿晚饭,也许是一杯咖啡,也许是喧闹酒吧里的一杯鸡尾酒。

这样的第一次,我们总是努力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

从此以后,我们在餐桌上共度无数时光。

当然并不是每一次都快乐。有时我们会吵嘴,然后鼓着气,一句话也不说。

我记得我在餐桌边流过不少眼泪。

但是,明天的明天,我们还是会一起吃饭,忘了流过的眼泪,忘了上一次为什么吵架。

直到一天,我们不再相爱了,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变成了最后晚餐。

要是我们无可避免要吃最后的晚餐,喝最后一瓶酒,我们会吃什么?又会在什么地方吃?

每个人总是一点一点地死去。

有人说,只要把活着的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活,便会快乐许多。

可是,当你爱着一个人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把和他一起吃的每一顿饭都当成是最后晚餐。

我们总是希望永远没有最后晚餐。

要是可以,我要一直跟你吃到永远,看着我们彼此在餐桌上渐渐凋零,眼睛老了,看不到账单上的小字,胃口小了,只能吃那么一点点,牙齿终于也掉
光光了。

我爱的人终究会跟我一样,在餐桌边一点一点地老去。

到了那一天,我但愿我是首先倒下去的那一个。

就像认识你以后我们一起吃的每顿饭那样,我喝不完的酒,这一天,你也替我干了吧。

向下滑动查看朗诵全文


婚姻不一定是人生的归宿


能写出这么多感人肺腑的爱情类小说的人,她真实的感情生活是怎样的呢?她的读者充满了好奇。可是关于她自己的情感经历仿佛一直是个迷,她很少接受媒体记者们的访问,更鲜少提及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状况。我们目前所能知道的是,她有一个相恋20多年的男友,但两人至今未婚。他们是深爱着彼此的,但张小娴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适合结婚的人,她也从来都没有把婚姻当成是女人唯一的归宿。

在《朗读者》节目现场,她说, “人生的归宿应该是找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没有底气的人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主持人董卿问她,怎样才能给爱情保鲜?

她回答: “不停地进步,不停地让自己更优秀一点,其实这个就是为爱情保鲜。”


我们一直以为,能写出这么多故事的作家,其生活阅历必定是很丰富的,毕竟生活是创作的直接来源。但张小娴却自始至终让自己从小说中抽离出来,她很少在小说中写自己的故事,最多是将自己经历过的某个场景融入进去,我们很难在她的小说中看到她生活的影子。

她19岁初恋,那时并不是很懂爱情的她就已经开始尝试写爱情故事。对于她来说,剧本当中最难写的从来不是爱情片段,而是像打麻将这样的生活琐事。



大部分的爱情都是要分开的



张小娴直称父亲是个浪子,在她童年的记忆中,父母亲似乎总是在争吵。由于父亲的影响,她对爱情很悲观,所以她笔下的爱情故事,大多数也都以悲剧收场。而她的初恋,似乎也不那么美好,以至于在很多年之后回忆起来,她依然在说“这是个错误”。



她始终都认为,大部分的爱情最后都是要分开的,这就是人生的无常,而越早看清真相,也就越早能够释怀,不会把人生的希望单单寄托在爱情这一件事上。 “从一而终,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期待。多少从一而终最终落得曲终人散?不如先不要期待什么,也就不会失望。若能如此,是我们比别人都幸运”。



但凡情感类小说,少不了痴男怨女,抵死纠缠。连张爱玲都在写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有多少人曾经为这样的话感动着?心想着要遇见一个愿意为他“低到尘埃里”的人。曾经多么骄傲的一个人啊~却也可以在爱情面前,在另一个人面前,变得如此卑微。


只是,何必呢?卑微换来的爱情,真的能长久吗?



这一点,张小娴就看得很开。 “年轻的时候,十几岁的人追求爱情,为一个爱的人,委屈自己,牺牲很多;但是慢慢从爱情走过来,你会觉得从前只知道爱爱情,现在知道怎么爱自己,只有知道爱自己才知道怎么爱别人。 ”“爱情”几乎成为了她的事业,但是在她的心里,爱情从来都不是人生的全部,甚至也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爱情是一场际遇,什么人就有什么际遇,做好自己,爱情也会对你温柔些”。



面包要靠自己买


从小学开始,张小娴就很独立,很多事都是她自己决定。包括上大学选择什么专业,也都是她自己说了算,父母工作那么忙,她不愿意过多地干扰他们。进入大学,开始了全职工作,这也让她实现了经济独立,而经济独立让她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去写作。

很多女性希望从男性那里得到“爱”与“安全感”,张小娴笔下的人物可能也是这样期许的,但是她自己却从来没有把生活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几年前,参加《杨澜访谈录》时,提及这个问题,她说: “女人无论要什么,实际上要的就是很多很多的爱,很多很多的安全感。但是这个从哪里来呢?有些人觉得就是从男人、从婚姻,但是我觉得如果你向其他人去求,向别人去求你还是会失望的。其实有时候爱跟安全感,可以来自你自己……很多女人没有安全感,她没有赚钱的能力,她总觉得我没有安全感,我拿着一个房子总可以。还有爱,如果你不懂得去爱自己,你怎么去要求别人对你的爱。所以我觉得很多东西,你向人家拿的时候你首先问你有没有能力去拿这个东西,你本身有没有这个东西。爱跟安全感,还是要自己去追求。”



“人,你要有自己基本的东西,你就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不需要因为现实的条件而去选择一个爱情”。

所以,你的“安全感”首先来自于你自己的独立,经济上的独立,情感上的独立,内在精神世界的独立。只有爱情撑不起来一个天长地久的婚姻,天长地久的感情里包含爱情、亲情、恩情种种,而不仅仅是多巴胺造成的无法保鲜的爱情。 “男人不会因为一个女人的工作而爱上她,他爱的是她这个人。可是,女人有时候首先爱上的是男人的工作,比如说,他的工作很稳定,他很有社会地位,他赚的钱很多……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面包吧?面包反映的也正是这个男人的能力。面包以外,才是他对她的好。可是,工作会丢掉,钱会溜走,权力、地位会失去。看透了这些就会知道,面包是自己买的好。”


爱情唯一的导师,就是爱情自己



“关于爱情,你应该问张小娴”,这是金庸先生曾经对她的评价。她也很自然地,被很多人当成了情感导师,因为她是“华文爱情天后”,因为她写过那么多脍炙人口的爱情金句。但她本人对“导师”这一称号却一直都是拒绝的, “爱情唯一的导师,就是爱情本身吧~你自己去经历,你就会很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你爱情的经历,就是你最好的导师。”



小说和真实的生活永远都是存在边界的。小说里时不时就海誓山盟,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相比之下,生活是充满烟火气的。张小娴很早就认清了这一点,所以她不会把小说中的浪漫当成是现实中的浪漫,对于她来说,两个人能够一起成长,一起交流,才是真正的浪漫。能保持着和作品的距离感,能不把自己代入成为小说中的人物,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难能可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