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MKT咨询圈
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第一自媒体。专业分享、沙龙/峰会、工作猎聘、咨询培训、投融资尽在这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本地宝  ·  2025武汉元宵节灯会活动来了!每个都想去! ·  2 天前  
武汉本地宝  ·  2月4日上高速,2月5日下高速免费吗? ·  2 天前  
武汉本地宝  ·  春节假期结束!武汉本周上班时间有变! ·  2 天前  
武汉本地宝  ·  武汉大年初六哪好玩?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MKT咨询圈

你连学习都不会,当然什么都学不会

CMKT咨询圈  · 公众号  ·  · 2017-10-05 20:03

正文

来源:Etesian亦莘



最近我发现,身边很多人开始在刻苦地学习:


每天起来第一件事,收听罗胖60秒;

白天一有空闲,打开“得到”阅读《硅谷来信》《李翔知识内参》《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等各类专栏;

晚上回家,收听知乎live,观看各类在线课程。


同时,每一天学习的过程中,都一定伴随着截图和朋友圈,附上一两句评论,热切地展示他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现实焦虑带来的高昂热情,使学习永远显得争分夺秒,永不止步。


但是,这样的学习真的有效吗?


在这种学习中,永远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却无法选择学习的主题、内容的难易程度,更也无法决定学习的先后次序。


在这种学习中, 知识点无所不包,今天是天文地理,明天就是人文社科,后天又会有经济管理,科学技术等等; 每天看似学些的内容很多,但每一项知识都是碎片化、不连贯的。


学习分两种, 被动学习 主动学习


罗辑思维们推行的是典型的 被动学习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 永远是外源性的驱动力。


类似的, 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也是被动学习。回想一下过去12年的苦读,老师和家长们在后面分离催促,我们自己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但却不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


而罗辑思维们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们兜售焦虑感,贩卖攀比心理,这使得学习过程无比艰难。可是最终的结果呢?恐怕只有自己知道吧。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还是多掌握些 主动学习 的技巧吧: 由目标和需求驱动,自主选择学习的主题、内容的深浅、先后顺序以及学习的时间。



1 | 学习要有目标,要从需求出发


我发现几乎每个迷恋上“被动式学习”的人,都是一开始如同发现新大陆,每天兴致勃勃,一段时间过后兴趣明显下降,再过一段时间几乎销声匿迹(从朋友圈推送的频率就可以看出来)。


新知识带来的新鲜感可以再一开始让人兴奋,但一段时间发现出不了什么效果后,就很容易荒废。


为什么?因为学习没什么目标,没有办法有效满足自身的需求,导致动力不足。


举个例子说说需求和目标的重要性。

我曾经收到了很多私信,都很相似:“看到你的关于VBA的推文,想请问有什么VBA的教程吗?之前尝试学习过VBA,但都没学会。”


为什么学不会VBA?因为在很多人的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VBA都用不到。


而我学习VBA的动机,都是从实际需求出发的( 项目需求,个人管理需要等 ),也正是这些需求驱动我去尝试编写VBA程序。


要根据目前的需求去学习,要主动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那应该怎样挖掘需求呢?


很简单,需求可能来自于生活,比如暗恋上打游戏的小哥哥,就要恶补游戏知识;


也可能来自于工作,比如咨询顾问加入了一个陌生行业的项目;


也有可能是一些内力或外力驱动,比如花了8000块报名CFA。


可是,一定还会有人提出疑问:如果短期内没有发现任何需求应该怎么办?


——这时候就要仔细审视一下,自己的人生战略规划,是不是出了些偏差。



2 | 学习要聚焦,要有体系

10000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非常消耗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事,很难同时在不同的领域做到顶尖。因此,有效学习的第一原则,就是 聚焦


聚焦领域的选择一般有几个原则:


1. 优先选择可以安身立命的领域,就是说选出来的专业领域要 能赚钱,能养活自己

2. 选择 1-2 个领域为佳,不建议超过3个

3. 如果选择2-3个领域,不同领域之间最好有一定的 关联度


选择了聚焦领域后,有效学习的另一原则,就是成 体系


将零碎的知识点,利用科学的架构,塑造成完整的体系。


这样的体系,一方面能够确保知识点的全面性,没有遗漏;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能让学习效果更牢固,更有效。


最简单的构建体系方法,就是参考书籍,特别是教科书一类的专业书籍。一般的教科书上都有现成的体系,可以此为基础,自己做进一步的完善。


以我自己的经验为例。


我曾是一名战略咨询顾问,目前也从事战略管理相关的工作。因此战略管理就是我吃饭的家伙。


首先,我 确定下我聚焦的领域 首先是是企业战略、其次是企业管理(包括组织和人力资源、供应链、财务等)。


然后,我通过《战略管理》教科书大致 构建了战略相关知识的体系 ,通过《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平衡计分卡》《战略的本质》《让战略落地》等书籍,并结合咨询公司的方法论与项目实践,完善了战略管理的知识体系


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因此我又通过《管理学》教科书找到了战略以及其他管理模块的地位,进而初步构建了自己 管理学相关的体系


同样的,我也通过一些畅销书籍,如《从0到1》《隐形冠军》等,还有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 完善了我的知识体系


虽然曾经我也对文学、历史类学科有着浓烈的兴趣,但由于不是聚焦领域,而且这些领域由于学科特征实际上对于商业思维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反作用,因此我也只能有所取舍, 刻意削减 在这些领域投入的时间。


如果碰到一些新兴的领域,还没有成熟的体系,其实可以尝试自己搭建体系。


虽然不同领域的体系会千差万别,但一个清晰的体系一定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这个领域中,有哪些 重要的概念 (定义/名词/原则/定理等)?

2. 这个领域中,有哪些 细分的子话题

3. 不同的子话题之间有哪些 联系 /这个领域内各关键节点是如何相互 联结与运作 的?

4. 在 实践 中,有哪些重要的细节/原则/规律…?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共同点,成体系的知识能带来另一个好处,就是 知识迁移的能力 只要有完善的体系,就可以很容易地融合、移植其他领域的知识,并快速吸收和整合。


最近我在读《孙子兵法》。虽然这是一部军事类书籍,但其中很多思想完全可以在商业领域迁移。


比如《虚实篇》中有这样一段话,讲的是如何获取对手信息而隐藏自身信息: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这让我想起波特在《竞争战略》中也提到过商业信号和竞争对手分析的问题:


“市场信号是企业直接或者间接显示其目的、动机、目标或者内部环境的举动。竞争企业的行动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不同的信号。有些信号只是虚张声势,有些信号是警告,还有些信号表明了竞争对手采取某种行动的决心……解读市场信号是一种第二层面的竞争对手分析,主要通过对照竞争对手的行为与企业已经掌握的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来做出微妙的判断。”


此外这类知识其实还可以迁移到游戏上。


说个题外话,最近“ 斜杠青年 ”这个概念特别火。


但我觉得,以绝大多数人专业水平之低,根本就谈不上去开辟一个新的专业领域。



3 | 学习要有思考,要实践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学习的时候,觉得自己已经充分理解了知识/技能的关键点,但到了实际操作时,却还是不懂不会。


我常常会收到这样的私信:“为什么我反复研读你的文章,但在实际行业研究的时候还是无从下手?”。


原因在于,虽然给出了行业研究的框架、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但在实际研究中,还是很难:


- 给出的框架是个大而全的方法论,新手很难取舍;

- 行业之间差异很大,不同方法适用不同行业,新生很难选择;

- 互联网时代数据爆炸,新手很难迅速获得数据,也很难判断数据的准确性。

以上问题,都是通过深入地思考和反复地试错才最终形成能力的。


实际上这又涉及到“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只能获取“知识”,但想把“知识”转换为“能力”还需要思考和实践


说到 思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