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终身黑白
价值投资者,适度分散 长期持有 选优秀的企业 做时间的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终身黑白

聊一家初有好转的企业

终身黑白  · 公众号  ·  · 2025-03-25 19: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图片

文:  男终身黑白    语音:女终身黑白
终身黑白第1186

本文只是思路分享不代表买卖推荐,请保持独立思考。

上周中国平安发布了年报,之所以先聊了永新股份和腾讯控股,因为平安确实不是很着急,我认为还有较长可布局的时间,从业绩聊聊详细看法吧。

2024年,中国平安 营业收入10,289亿元,同比增长12.6%, 归母净利润1,266亿元,同比增长47.8%, 归母营运利润1218亿元,同比增长9.1%

图片

营运利润,主要是剔除短期波动性较大的损益表项目和管理层认为不属于日常营运收支的一次性重大项目及其他 。

图片

有读者问四季度营业收入不错,为啥净利润比2022年以及之前少很多,主要是四季度有上百亿的信用减值损失。之所以市场也没过度恐慌,是因为这种减值过去几年都有,今年还有一定的好转,这也是这几年经济状况对保险资产端影响的一个体现。

分红方面:

拟派发2024年末期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1.62元, 全年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2.55元,按当前价格算股息差不多5%。

图片

分业务看一下:

寿险及健康险业务:


2024年,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成285.34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28.8%。

2024年,可比口径下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6.5%,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43.3%;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62.7%。

银保渠道、社区金融服务及其他等渠道,贡献了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的18.7%。

13个月整体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

代理人数量方面: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36.3万,代理人规模连续三个季度提升。

图片

业内代理人改革基本要经过三个阶段。

1、主动清退低效能的代理人。

2、增加高素质代理人,深入培训,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增加高净值人群的附属服务。

第一个阶段是最难的,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几年平安的代理人从141万,降低到去年低点的33.3万,代理人大量减少,长期看是为了培养更优质的团队,短期必然会有不小的压力影响,加上又遇见了特殊的几年消费下降,投资难度加大,平安的改革过程确实不容易。

但是随着连续三个季度代理人稳步回升,以及 2024年,新增人力中的大专及以上学历销售人员占比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也预示着对于平安来说, 改革最难的第一阶段基本已经过去。

2024年平安代理人人均月收入达到了一万元,收入的提升,才能吸引更高的人才,同样收入的提升才能让代理人愿意付出时间去认真的服务客户,人均新业务价值提升,收入提升,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从各项数据以及代理人人数来看,销售端基本上最差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但是呢最差的阶段过去不意味着V型反转,还需要很长的一个阶段逐步增加优秀代理人,以及等待销售好转和投资端的恢复。所以说依然要保持耐心

图片

财产保险:


2024年,平安产险业务保持稳定增长,实现保险服务收入3281亿元,同比增长4.7%。

平安产险整体综合成本率98.3%,同比优化2.3个百分点,主要由保证保险业务承保损失下降影响。

车险是财产保险的主要收入之一,2024年车险保费收入2,233.01亿元,同比增长4.4%;综合成本率98.1%,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主要受新保险合同准则下的贴现率下降带来的负债成本上升和暴雨等自然灾害同比多发影响。

2024年,平安产险累计开发覆盖20余个行业的6,500款产品,为240万小微企业提供了220万亿元风险保障 ;承保科技保险保单231万件,为6.9万家科技企业提供9万亿元风险保障。

同时,平安产险协助推进城市型定制医疗保险项目124个,覆盖市民超3,000万,提供超60万亿元风险保障,承办长期护理保险项目覆盖参保群众超1,000万,累计支付护理待遇近1.8亿元。

图片

投资组合:


截至2024年末,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5.7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4%。

2024年,本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实现综合投资收益率5.8%,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其中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综合投资收益率6.0%,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

近10年,实现平均净投资收益率5.0%,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5.1%,超内含价值长期投资回报假设。

我们可以看到2024年的投资收益依然不好,净投资收益只有3.8%

2024年下调后的长期投资回报假设为4%。

图片

图片

净投资收益和综合投资收益的区别是:

净投资收益:

保险公司通过持有投资资产(如债券、存款、股票等)直接获得的已实现收益,包括利息、股息、租金等现金流入。

综合投资收益:

是保险公司投资组合的总收益,包括 已实现收益(净投资收益) 和 未实现收益(如持仓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汇率波动等)。

换句话说净投资收益就是公司通过投资实打实收到现金的收益率。2024年还不够完全覆盖假设。

去年四季度开始平安加大了股权方面的投资,买了很多港股和A股的高股息公司举牌了多家银行,如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几年净投资收益可能会有一定的好转。

投资这部分其实我们普通人是比较难预测,具体的投资策略我们无法完全掌控,但是总的来说相比过去几年地产暴雷,股市下行,经济疲软,各个变量都逐步再往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看法:


平安聊了一年又一年基本上的逻辑大家也都知道。 保险相比其他行业确实偏复杂,但是大逻辑依然是清晰的。

买一家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核心是, 他的需求是否还在,能否增长。

所以你能买平安,首先是你得认为保险是一个有意义的业务,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这个生意模式,那么肯定很难对这份生意保持耐心。

如果你基本认可这个生意模式,那么要继续考虑的是他的需求还能否提升。

无论从保险深度还是密度来看,未来发展的空间肯定有, 保险是非必选消费,过去几年销售相对较难, 随着经济好转,更多人愿意消费,保险受益是必然。

另一方面 要考虑的是,所选的企业, 在供给端他是否有优势,当需求还在的时候,更容易被选择,而不是被别的企业抢占顾客。

平安保险的优势有。

1、保险存在较长的赔付期,相比单纯的价格,品牌优势更重要

平安,连续14年荣获工信部车险“第一品牌”

世界500强企业第53位居全球金融企业第9位,

《福布斯》(Forbes)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第29位。

品牌知名度肯定是足够的。

2.足够多的服务网点

线下,平安拥有超7,000个线下网点,覆盖全国330个城市,超130万人的产险、寿险等销售服务队伍,为客户提供专业的金融顾问式服务。

线上,建立包括平安金管家、平安口袋银行、平安好车主、平安健康等在内的多个APP,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和优质产品。

图片

3、有差异化的服务

头部保险企业这几年都在做几个方面,保险+养老,保险+医疗。

图片

保险+养老:

平安聚焦 “保险+居家养老”、 “保险+高端养老” 产品,打造便捷、优质、比肩国际标准的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全面形成 “医、护、住、乐” 联体模式,截至2024年末累计签约服务供应商超150家,覆盖全国75个城市,上线数百项十维居家养老服务,超16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

高品质康养社区项目已在5个城市启动,上海及深圳项目拟于2025年下半年正式开业。

保险+医疗

截至2024年12月末,在平安2.42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

图片

在国内平安内外部医生团队约5万人,合作医院数超3.6万家,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 ;

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超10.4万家 ;合作药店数达23.3万家,较年初新增超2,500家,全国药店覆盖率近35%;

在海外,平安的合作网络已经覆盖全球35个国家,超1,300家海外医疗机构,其中全球前10覆盖8家,全球前100覆盖54家。

除此之外中国平安通过重组新方正集团,获取了以北大国际医院为首的多个医疗综合体。这也是在这方面的优势之一。

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不仅给平安带来了差异化,也带来更多高净值用户。

预计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以上,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

未来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必然,而8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养老服务需求会持续增长。

大的逻辑上: 保险是一个在很多国家验证过成熟的生意模式,虽然国内保险过往有很多被吐槽的地方,但他的商业模式是可行的。

过去二十年,国内的保险市场确实算不上正规,核心的原因是,这个阶段保险在国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巨大市场,各家险企的重点都放在了抢市场这方面,毕竟大量的空白市场,每人买一次,都足够产生优异的业绩。

体现在策略上就是,不断低门槛的招收代理人,主要的目标是卖出保险而不是维护顾客,因为代理人的门槛很低,自然也频繁出现为了拿到提成虚假宣传,过度宣传的情况,导致保险公司的口碑相对都比较差。

2018年开始,随着政策的引导变化,以及人海战术也总有尽头, 改革也就成了必经之路。

随着改革未来保险的口碑好转以及经济恢复,需求继续增长我认为也是必然。

估值上: 当下平安足够低估,0.67PEV左右,常态下的平安最低估值也在1PEV左右

图片

变量上: 保险自身改革、经济,投资环境都在底部,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更差的空间不大,越来越好的空间不小。

这个获利逻辑是很清晰的,不是牵强的说五年后如何十年后如何,也不是去想象那些还没初见成效的业务。

投资要减少对未来的畅想,关注当下获利逻辑是否通顺。

我们要明白,很多对业务调整的想法,其实只是我们的想法,管理层具体怎么做,他不会看我们的意见,要分清我们的想法和现实。

我们需要做的是,明确当下大的获利逻辑在,然后每个季度去观察管理层的行驶方向有没有变化,有没有出现巨大的问题。

投资这十多年,最大的一个变化是看企业越来越简单了。

首先是你本身就对一些看似想象空间很大但复杂到无法掌控的企业,能够果断说不了。

其次你更能看清本质了,不会因为持有就去强行找很多各种各样的利好,也不会去担心很多长期没有影响的东西。

比如腾讯,对业务的发展预期,对AI的发展预期,就连管理层短期的定位也不一定能实现,更别说你我普通人。但是你可能看到他的核心,只要腾讯的流量优势还在,互联网没被替代之前,他就有足够的优势,东方不亮西方亮,他总能创造出新的突破点。

比如你会理解,当你买的足够便宜以后,腾讯今年是增长10%,还是15%其实对估值的上限影响并不大,重要的事你很早在极度低估的时候看清了逻辑。

比如你不再会对什么大股东是否减持的事情担心,你会理解如果企业足够优秀,大股东也舍不得卖出,如果企业足够优秀,即便大股东卖出,也会有无数的资本想获得这份股权。

又比如回到平安上,他的大致赚钱逻辑,销售保险,然后投资。

需求端需要你有好的产品,好的销售,有值得信赖的品牌,然后有能力从投资上获得不错的结果。

当下足够低估,保险仍被需要,变量都在最差的阶段,未来越来越好的概率大,平安有一定的差异化优势,行业变好大概率不会被落下,这就足够。

至于保单如何设计,投资去投哪些,我们只能持续观察他别有大的偏差,我们如何畅想是没太大意义的。

一笔交易你把大的逻辑想通了,你就会很平静的面对他。


如果你发现自己投资一直是出于一个很惶恐,很焦虑的状态,那么一定是哪里出了些问题。

要么自身没有想通持仓企业的逻辑,要么你可能给了一家企业过重的仓位,一旦出现错误自己承受不起。

除非你对自己的判断绝对的自信,大多时候我是不建议满仓一家企业的。

比如对于平安, 基本的获利逻辑清晰,但金融行业复杂,销售部分还好,随着经济恢复,作为龙头基本受益。

投资端虽然最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但总的来说是相对复杂,所以我个人会把他控制在15%左右的仓位。

大多时候,我们满仓一家企业都不是因为自己真的能看多深,而是因为贪婪,想象了太多次满仓获得好结果的美好,然后想要一个极限的好结果。

但是, 人的判断不可能永远精准,别说个人就算公司层面,平安前几年,金融+科技,这几年才想明白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才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差异化和护城河的方向。

平安的获利逻辑我认为是通顺的,但逻辑通顺不代表,没有差错发生。 只做一道题,一旦遇见小概率,我们就会失去机会。

但能找到5~7个这样的选择,能对其中的70%,你就足以取得不错的成绩。

今天就聊这么多,我是终身黑白,聊投资,但不功利,让我们一起认真学习,慢慢变富,如果觉得本文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