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 复旦发展研究院 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精彩论点 | 沈逸:新媒体将重现“内容为王”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8-07-04 08:5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欢迎点击上方订阅本公众号。


导读

本文为CCSGR研究 员、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沈逸的《新媒体将重现“内容为王”》全文。

本文认为,在社交平台发端早期,出现了内容需求被技术手段和平台创新暂时取代的现象,但是这个过程是短暂的。这本质上更多的是新媒体业态对传统媒体业态的冲击,是新媒体内容生产流程对传统媒体生产流程的冲击。当技术和工具的创新持续扩散,并不再存在显著的技术洼地之后,高质量内容的稀缺也就因此重新浮出水面,内容为王的规律再度浮现出来。



在社交平台发端早期,伴随创新野蛮生长的新媒体曾经对着传统媒体喊出“内容为王”已死的宣言。但是,时间的发展很快证明,早期冲击之后,蓬勃发展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再度呈现出对高质量内容的深度需求,内容为王的规律再度浮现出来,并且持续证明自己作为马拉松选手的耐力和定力。


从整个传媒业态的发展来看,早期对内容为王的冲击,本质上更多的是新媒体业态对传统媒体业态的冲击,是新媒体内容生产流程对传统媒体生产流程的冲击。 当这种冲击过去,或者说,当技术和工具的创新持续扩散,并不再存在显著的技术洼地之后,高质量内容的稀缺也就因此重新浮出水面。这是由传媒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传媒承载的本质任务,是在不同议题领域进行有组织的内容生产,并获得相应的市场回报。在比较长的时间段内,我们可以认为,传媒的发展其实处于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社会在整体上对高质量内容供给有稳定的需求,但这种需求的表现形式,衡量质量的标准等,呈现显著的时代性。


在技术交替时期,可以出现内容需求被技术手段和平台创新暂时取代的现象,但是这个过程是短暂的。 重新进入内容需求主导阶段之后,新媒体中会自发地出现议题细分和垂直生态系统,表现为对特定话题的深耕,进而形成有比较质量优势的内容供给 ,这种供给建立在难以广泛复制和批量产生的个性化能力基础上,市场会给予相应回报而形成显著的头部群体。从中国新媒体的表现看,这种群体正成为投资的新宠儿。



从监管层面来说,早期技术创新阶段中,传统监管模式可能因为无法适应传媒的发展,导致传媒处于某种事实上的野蛮成长期 ,但是当这个周期结束,监管力量迅速跟上从而形成第二股力量,迫使内容生产重新回到高质量内容的供应上去,为其划定边界,用监管措施压缩低质量内容的生存空间。当然这个过程会有弹性,反复,也需要持续探索和完善。


第三,民众的觉醒也会促进高质量内容的大量出现。 之前有人说今日头条所以会推送很多内容,是因为算法放大了用户心中的恶。事实上,民众并不是一个消极并愿意永远沉溺于低俗感官刺激的群体。在较长时间段内,民众最终会因为各种原因,用多种方式表现出有意识的选择高质量内容的意愿。



在用户引流和应用的草创阶段,使用商业利益加感官刺激的方式实现高速野蛮生长,吸引用户和流量仍是有可能的。 但进入到成熟期后,尤其是社会意识普遍觉醒后,这种成长方式的空间会逐渐消失。 尽管在投资市场还有“得屌丝者得天下”这样并不雅致的宣言,但整体市场对内容质量标准的需求提升,最终也会对资本的投资行为构成显著的约束。


对人类社会而言,媒体是确保人们过上善的生活的重要保证。尽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还有获取利润的内在冲动,但是这种冲动,必须、应该也完全可以在追求一种有质量内容的有组织生产过程中加以探索、实践和实现。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 沈逸

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研究员

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 主任


版权声明

本篇文章发表于《 环球时报 2018年6月4日第15版。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个人转载不在版权限制之内)。如公开出版机构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刊发杂志及作者本人获得授权。

引用格式
沈逸. 新媒体将重现“内容为王”[N]. 环球时报, 2018-06-04(1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