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传媒1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ZaomeDesign  ·  每日灵感丨二月十日 ·  昨天  
字体设计  ·  为鱿鱼游戏绘制的插画海报被Behance官推了 ·  4 天前  
优秀网页设计  ·  AI工具丨设计师刚需,可商用的AI生成背景图片库! ·  5 天前  
优秀网页设计  ·  AI工具丨年后工作必备!256个AI工具百宝 ... ·  4 天前  
ZaomeDesign  ·  每日灵感丨二月八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传媒1号

越来越多的文化类节目,离“现象级”有多远?

传媒1号  · 简书  ·  · 2018-03-30 16:37

正文

​作者:胡言

2017年以来,以《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朗读者》为起点,文化类节目异军突起,成为综艺领域一股强势崛起的新势力。层出不穷的文化类节目,为以户外真人秀、音乐类节目等占主导地位的综艺界吹来了一股“文化转向”的春风。一年多的时间内,《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出现让这股“文化之风”愈来愈猛烈。

​不过,虽然有众多文化类节目粉墨登场,且无论是在主流媒体的话语体系中,还是以普通网民为主体的网络口碑里,许多文化类节目都有着“良心”、“清流”等极其正面的评价。然而,无论哪一档文化类节目,它们离综艺节目领域“现象级”节目的标准,还相距甚远。

被滥用的“现象级”,能确定标准吗?

如今,“现象级”这个形容节目热度的词汇已经遭到了滥用,许多节目都借用“现象级”来吹嘘、夸耀自己事实上并不厉害的收视表现与口碑。

遭到滥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于“现象级”的定义一直含混不清。 常见的定义认为“现象级”节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高收视、高讨论度和高产出。 一些专家学者甚至给出了更为量化的标准,如全国收视超过2%,创造的市场价值在亿元以上等等。不过,随着市场本身的变化,这些具体的量化标准也不得不发生改变,很难将其固定为几个数值。

​不过,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近年来的“现象级节目”。从2005年《超级女声》爆红,选秀节目大火开始算起,2010年《非诚勿扰》掀起了电视综艺领域的相亲大潮,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火热不仅带来了一大批音乐综艺的追随者,还成为国内节目制作领域制播分离模式的典范,2013年《爸爸去哪儿》之后出现了许多“爸爸类”节目的模仿者,2014年《奔跑吧兄弟》直接促动了户外真人秀的霸屏,它们被称为“现象级”应该是没有多少争议的。

可见, “现象级”节目,大致有四个标准:

(1)远远高于普通综艺节目收视率以上的收视水平。 虽然近年来文娱市场变幻莫测,热度综艺的收视水平呈现下滑趋势。但从整体来看,一档获得市场认可的节目收视率往往能达到1%-2%。

“现象级”节目的收视表现,远远超过这个标准。《非诚勿扰》单期节目多次突破4%。《中国好声音》单期节目收视曾多次破5%,总决赛最高达到6.5%。《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的单季收视率也曾取得超过4%的成绩。

​虽然近年来网综网剧崛起对电视观众形成了极大的分流,但“现象级”的作品一定能够对其他节目在收视率上形成“碾压”的效果。譬如《人民的名义》的实时收视最高突破8%。

(2)极强的吸金能力。 诸如《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节目冠名费曾经的单季冠名费均达到了5亿的水平。如果算上众多的品牌广告植入以及版权分销等收入,单一节目的市场价值甚至超过10亿。

(3)节目产生后,有一大批追随者、模仿者。 以上所提及的节目爆红后,中国电视界相继出现了“相亲节目潮”、“音乐节目潮”、“亲子节目潮”以及“户外节目潮”。至少在1到2年间,它们都成为引领节目研发与生产的路标。

(4)节目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 例如《非诚勿扰》节目本身已经成为中国年轻人婚恋观的 媒介“放大镜”,《爸爸去哪儿》唤起了社会关于亲子教育等问题的反思,《奔跑吧兄弟》中以“撕名牌”、“指压板”为代表的游戏已经成为团体户外游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文化转向后, “现象级”节目的新基因

如果从以上四个标准来检视近两年风风火火的文化类节目,很少有节目能够满足这些条件。

从收视率看,文化类节目收视率达到1%的屈指可数,央视出品的文化类节目收视表现稍好。 省级卫视层面,无论是财大气粗的一线卫视还是稍显弱势的二三线卫视,大多数文化类节目的平均收视率只有0.5%左右。同时,由于市场对于文化类节目的吸金能力仍然透露出观望、怀疑的情绪。 除了已经形成良好口碑的IP,如《见字如面》等在招商上较为成功,但这些成绩相比以往的现象级节目显然不是一个量级。

​至于社会影响力,除了央视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以及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其他节目的社会影响力还有所欠缺。 整个社会对文化类节目的评价,也仅限于“良心”、“清流”、“正能量”这些评价,目前暂未形成深入的社会讨论和反思。

文化类节目唯一符合的仅有第三条标准。由于政策鼓励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并且明确提出节目以央视为标杆,多档文化类节目在获得不错的口碑后,便很快有了同类型节目。 例如《中国诗词大会》这类文化益智节目的内容主要关注古典诗词,随之产生了许多细分题材,如《汉字风云会》、《国学小名士》;《见字如面》、《朗读者》之后,也有了朗诵优质网文的《阅读·阅美》以及选择中国共产党员的书信的《信·中国》。

​可见, 被称为“现象级”综艺的文化类节目,与以往的“现象级综艺”,存在不小的区别:

首先, 近两年掀起的文化类节目热潮,改变了现象级节目的驱动形式。 以往的现象级节目往往诞生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争夺收视率、获得更多的收视人群进而挖掘更大的广告潜力是曾经以“好声音”、“跑男”为代表的“现象级综艺”得以发扬光大的内在驱动力,可称之为 市场驱动 。而当下文化类节目则是 政策驱动 ,在“命题作文”的形式下,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节目创新的养分,进而改变综艺节目领域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现状。

其次, “现象级综艺”不再以单个节目的形式出现,而是共同构成了一个“现象级节目集群”。 虽然在这场潮流中也有诸如《朗读者》《国家宝藏》这样的领头羊,但总得来说,没有什么节目能够一枝独秀或是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综艺节目领域的文化转向依赖众多文化类节目的密集问世,而非单一节目的力量。

​最后, 现象级节目的创新者与引领者从地方省级卫视转移到央视。 当然这并不是说省级卫视并没有多少创新。东方卫视的“中华”系列,湖南卫视的《儿行千里》、《让世界听见》,江苏卫视的《阅读·阅美》等都是有口皆碑的文化类节目,只不过无论是节目的表现还是社会影响力,距离央视的文化类节目仍有不小距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ZaomeDesign  ·  每日灵感丨二月十日
昨天
ZaomeDesign  ·  每日灵感丨二月八日
3 天前
济宁潮事儿  ·  婚纱摄影老板抗韩,怒砸几十万新店!
7 年前
梅特涅的信徒  ·  王陶陶:做出几个不负责任的预言
7 年前
环球摄影  ·  杨丽萍月亮宫深度曝光,美哭!
7 年前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  患难见真情丨CD电台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