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端的观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部财经融媒  ·  A股*ST大药,蛇年首家触及交易类规定强制退市? ·  21 小时前  
经济观察报  ·  A股收评:沪指高开低走跌0.65%,Deep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端的观点

用钱买不到幸福感

老端的观点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6-16 22:29

正文

/ 端宏斌

如果有人问你,这世上最有钱的人是谁?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比尔 ·盖茨或者是沃伦·巴菲特;那么再问你,最近两百年来最富有的人是谁?一般人就很少知道了。事实上在这个榜单中,盖茨和巴菲特甚至都排不进前十位。《福布斯》杂志评选了一个美国开国以来的富豪榜,这是按照财富占当时国家 GDP 比例换算而来的,第一名是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其财富现值 3053 亿美元;第二名是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其财富现值 2812 亿美元;第三名是铁路大王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其财富现值 1684 亿美元。

忽然间我们发现这三个人都是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的人物,这段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时代,美国成功站上了 GDP 世界第一的宝座,同时也涌现出大批的富豪。这段历史在作家马克•吐温口中被称为“镀金时代( Gilded Age )”,他写道:“空气中充满了金钱气息,除了金钱什么都没有,金钱的味道在我们周遭的空气里漂浮。”所谓镀金是指有钱人家里的金属用具都要镀上黄金,以此来炫耀财富,难道这不正是现代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吗?

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不少人先富了起来,可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很快就会遇到一个困境,自身的幸福感并不会随财富等比例增加,财富所带来的满足感仅仅能维持很短的时间。美国有项调查的问题是:家庭年收入达到多少才会感到富有和满足?答案中值是 25 万美元(中值是指该数字上下人数相等),现实中美国家庭年收入中值才 4.5 万美元。进一步研究发现,不管收入水平如何,自己会感到富有的收入数值,都要超过其实际收入的两倍以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不管挣多少,满足的感觉是永远也达不到的。

当你赚到了 100 万元后感觉很高兴,可进入了百万富翁俱乐部又发现,这点钱其实算不上什么,刚刚获得的一点点快感瞬间消失。于是觉得如果赚到了 1000 万元,那么可能会满足了,等到拼命努力成功进入了千万富翁俱乐部,又一次发现自己一无是处。于是又给自己设定了 1 个亿的目标……此时可能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一个轮回。好比放在驴子面前的萝卜,每次驴子加快脚步往前赶的时候,似乎萝卜距离自己又近了一步,可惜很快就发现萝卜又变远了。一个千万富翁和一个亿万富翁的幸福感其实是差不多的,但只要他去和别人比,立马幸福感就下降了。

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人文发展状况却呈现出与 GDP 增长不协调的逆态势。以美国和中国为例,在 1960 2000 年间,美国人均收入翻了 3 番,但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却从 40% 下降到 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 GDP 呈持续上涨状态,而国民幸福指数却先升后降,从 1990 年的 6.64 上升到 1995 年的 7.08 ,到 2001 年又降至 6.60 。尽管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却未持续增加,甚至还倒退。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由于人类是一个等级社会,自古以来就实行着淘汰制,处于顶层的少数人占有了最多资源,而处于底层的多数人生活则非常艰辛,因此每个人都有向上爬的冲动,在现代社会 “金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钱越多就暗示着在社会层级中的地位越高,因此当财富上升一个台阶的时候,会感受到莫大的快乐,但是在一个层级呆的时间太长又无聊了,于是驱动着自己不断向上爬。

回过头再来看镀金时代的美国富人们,在那时候强盗男爵( Robber baron 【又译强盗资本家】)是不少富人的代名词,这个词专指使用各种手段谋求财富的大亨们。比如卡内基、 J.P. 摩根、洛克菲勒、范德比尔特,这些在我们现代人印象中的慈善富豪,在当时都被称作强盗男爵。但此后他们通过大量的捐款行为,成功的把自己的名声给洗白了。例如在几十年后,没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用不正当手段勾结政府挤垮竞争对手,但人们会记得以你名字命名的音乐厅、美术馆和大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