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馆界
中国首席医馆经管新媒体,最大医馆产业链社交与服务平台。医馆老板、创业者、投资人、供应链一手干货。连接跨界,一起重塑互联网+新型医馆生态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神十八乘组太空归来后,正式亮相! ·  3 天前  
科普中国  ·  海拔 4000 ... ·  4 天前  
科普中国  ·  就冲这 5 点,家里都该备好凡士林!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馆界

学术统帅管理,构建学术型中医馆

医馆界  · 公众号  ·  · 2024-04-13 18:47

正文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 口述 | 薛钜夫    撰稿 | 青蒿



青年人才起不来,中医行业就没有希望。因此,优质中医馆不仅需要重视名老中医的资源变现,而且应当承担培养青年中医的行业责任。幸运的是,在百花齐放的民办中医馆里,有着一类注重传道授业、书香洋溢的学术型中医馆。



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是国内首家学术型中医馆,创始人薛钜夫为施今墨再传弟子及祝谌予亲传弟子,始建于1986年,2006年由“顺义国医医院”更名为“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是集医疗服务、养生保健咨询、健康管理、名医学术传承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设立了金方书院,并相继成立施今墨医药学术研究中心、千金方糖尿病研究所、祝谌予名家研究室、中医师承教育基地等。

杏园金方自成立以来坚持培养青年中医,后设立金方书院继续教育中医学子。2020年获全国中医馆人才培养奖。





学以载道,薪火相传




在过去,传统中医认为“中医认人,西医认门”,关于学术型医馆我有一个观点:现在做医馆应该从“认人”向“认门”方向发展,而不是靠树立老一辈的权威。

我们重视中医的经典,更重视前辈的经验,重中之重是传承前辈的经验。1931年,施今墨先生为复兴中医提出办学、编书、开医院三项合主张,指出中医之生命“不在外人,不在官府,而在学术”,学术的成否则在学校,于是我的老师祝谌予先生在创院之初作出了诊病与人才培养、学术传承三位一体的设计,为金方两院的学术传承指明了道路。


学术应当与时俱进

金方两院的师生注重学术积累与总结,目前,由金方两院专家编写并出版的专著有《施今墨医学全集》《金匮要略心传》《祝谌予临证用方选萃》《张仲景医学源流》《伤寒论研究大辞典》《傅选刘渡舟医案笺注》等40余部,为使百年施门学术进一步泽惠一代代中医传人尽绵薄之力。





中医领域最有价值的资料在原始的医案里

我们自建院之初便系统地启动专项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创建了金方两院学术体系信息库,保存了珍贵的中医史料。我提出过一个概念:“老根新芽”——在前辈的史料线索基础上,保存我们医院37年来各位老专家的诊疗实案。其中包括我们的老师与创院38名老中医在内共14万份大病历的诊疗实案,和他们讲课诊病的音频、视频,为金方两院的学术传承提供了源头活水。






以书院模式培养青年医生




施今墨、祝谌予两代前辈的华北国医学院的教学模式——“前馆后院”,学用结合,要求学生搞临床、多临床。

如今新开设的医馆如同雨后春笋,而人才的缺口又很大,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填补呢?学中医一定要熬几十年吗?一定要靠熬才能体现价值吗?我不这么认为。

在我看来,如果找到了培养青年中医的合适途径,我们就可以选好人才,在他们从中医药大学毕业以后培养半年,之后上手临床,临床两年就能达到老大夫的疗效。而且我认为传承也是有方法的,即《黄帝内经》说的“非其真勿授”——前辈怎么用的就怎么传给后辈,因此中医不必非要熬年头才可以学成。



一脉相承、师徒相授与第二课堂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脉相承、师徒相授与第二课堂,金方两院自1991年对外培训以来各司其职,金方医院作为临床基地,金方书院作为传承基地。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师承是中医人才建设的云梯,可以无限地进阶延续,经由这架云梯,金方两院发现、输入和储备了一批优秀医生资源。

我强调一个观点,发现人才很重要。杏园金方人才梯队以第二课堂为抓手,以青年医生为基石,成长起来的青年医生被择优培养为专科主任、学术带头人、管理人员等,同时在诊疗中安排教育工作,选人到书院做老师,培养教学能力,使青年医生会看病、能讲病。

说实话,我从医几十年,有很多自己看好的病讲不清楚,把病看好了容易,但把病说清楚了不容易,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学术统帅管理的经营模式。我认为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些时间,虽然我们团队的人数不多,但是大家的志向是一致的,能和而不同地做好学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一人多师,一师多徒。”

施今墨先生主张中医传承“一人多师”的概念,我自己也特别强调。一人多师可摒弃门户之见,打破学术流派的界限,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结识大医,受其指点与熏陶,最大限度地增长学识,一旦形成信念便是终其一生,吾师即吾父。

金方两院的导师经过多年的筛选,他们的学术是开放的,医学生刚一进院便在各个专家诊室轮转跟诊学习,独立出诊后也有“相对固定”的导师,但没有“绝对固定”的导师,导师与学生都在金方两院学术至上的“同温层”里,尽情享受不期而遇的“同频师友”。


我们现在经常讲“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那么经典和临床能否合能?此外,“一人多师,一师多徒”的中医良才培育模式有助于更高效地培养投身中医事业的各方学子,同时成就杰出的中青年明医,使其成为金方两院学术型医馆建设的核心“能源”。在我看来,人才是资源、能源,但不是发展力、生产力,至于如何把核心的能源转化为生产力,则是需要下功夫的方面。






构建学术型医馆




医之为业,学术为先。中医根植于大国大文化基础,入医门者须修习广博的国学素养,才能悟之、好之、乐之。热爱乃为学之本,拥有能成为中医“真爱”者的学生尤为重要。金方两院正是因为有着一群中医“真爱”者,才得以在施门学术思想的指引下历经四代聚人才、育良才,继而产出若干学术成果。

关于中医馆专科建设,很多人说中医不能做专科,我不这么认为,专科应在根植于大内科、全科思维的基础上做建设,从而加强中医馆认门品牌的建设。杏园金方在30余年逐渐成熟的全科体系下,已孵化出四个特色专科:糖尿病专科、杏园儿科、杏园女科和针药合一的理疗科,通常我们一说理疗科可能就是外治法,但是外治法能不能针药合一,答案是肯定的。如今杏园金方的糖尿病的诊疗模式,找到了中医症状和西医指标对应的规律,使临床诊疗规范化、精准化、系统化、可视化。

在我们建院30周年的时候,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说过一句话:“你们是全国唯一一家有自己学术传承体系的民营医院。”

我认为学术型中医馆的建设既需要承上,又需要启下,同时更需把握当下。


直播预约入口




I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口述/薛钜夫,撰稿/青蒿,转载需授权。
· END ·

编辑|青蒿    视觉|花椒

-青年中医论坛预告-


-馆长营预告-


-更多阅读-



商务联系-
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