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出版
我们提供知识 以应对变化的世界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出版

万万没想到,一本物理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中信出版  · 公众号  ·  · 2024-07-05 15:29

正文

很多人为科幻作品深深着迷,是因为科幻总能轻而易举地打破人类的思维边界。在科幻作品中,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 宇宙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 ,心中的焦躁与不安似乎也能稍稍得到缓解。


一直以为,这种来自宇宙震撼后的片刻安宁只是一种感觉。没想到,在一本物理科普书中找到了强大的理论佐证。


最近,知名科普作家、文津奖得主严伯钧时隔3年,终于推出了最新力作 《宇宙的另一种真相》 ——剖析了大家都很好奇的宇宙的未来,生命的走向……还用科学、故事、理论揭开万物运转的规律、颠覆性反转,以及告诉我们 如何停止内卷,去有效对抗这个世界的不确定。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以为这是一本物理书

其实它是一部硬核解压秘籍


《宇宙的另一种真相》中对于 人类终极目标 的讨论,非常有新意——人类所有的追求知识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 对抗世界的不确定性。


初看,这个主题似乎和解压无关,但看过之后,境界完全不同。


因为 世界本就是不确定的,盲目地焦虑又有什么用 ?考虑到这些,似乎坦然接受一些不确定的客观存在也变得没有那么困难,把控自己能把控的就好,确定自己能确定的就好,其他的一切不如顺其自然。


再放眼去看整个宇宙, 了解宇宙的过去、现在、未来 ,人类为了确定对宇宙的各种认知、确定明天会发生什么而做过哪些努力,未来还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消除各种不确定。


如果宇宙和世界本来就是不确定的,似乎也可以坦然接受:终归有一些不确定,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搞不定的。要学着接受其客观存在。


每个人在宇宙中不过是一粒微小的尘埃,更何况宇宙之外可能还有另一个宇宙。


这样一想,是不是感觉自己焦虑的那些事微不足道? 把自己放在广阔的宇宙中,内心会瞬间豁达很多。


毕竟在宇宙里,人真的太渺小了。有种站在更高处看自己的感觉,很多人说,看完这本书,精神内耗已基本痊愈。


以为它只讲科学

其实它还剖开了许多科学家

至死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还记得《三体》中让广大读者直呼“细思极恐”的 农场主理论 吗?


在一个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一点来给它们喂食。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观察到了这个现象,一直坚持观察了近一年都没有例外,可以说它发现了自己宇宙中的非常伟大的定律:


“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

于是它便在感恩节的早晨向火鸡们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上午十一点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捉去杀了。


如果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火鸡的世界 ,也就是说,我们目前认知中的所有理论有可能只是假象?!书中告诉我们:这并不是刘慈欣的凭空脑洞!


《宇宙的另一种真相》中探讨了有名的 “熵增定律”:熵增到最大,宇宙将不复存在。


那么为何宇宙中的能量总能达到平衡而依然存在?我们是否可以怀疑在宇宙之外有一只“手”在操控着一切?那么这个外部力量又是什么呢?难道真有一个“农场主”?


读到这里时,可能有些头皮发麻,原来科幻小说中看似匪夷所思的情节并非完全虚构,当我们走近物理时就会发现,原来它们都 有迹可循!


除此之外,这本书中还讨论了很多让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未来AI会拥有人的意识吗?


人之所以有意识也不过是信息在百亿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因为数量庞大、系统复杂,人脑涌现出了自我意识。


那么,ChatGPT的参数已经达到了千亿级别,未来如果数量继续庞大、足够复杂,它们是否也会像人脑一样产生自我意识?


我们已知的宇宙之外,是不是存在另一个宇宙?


目前人类发现的所有粒子都有自己的反粒子,只有中微子是个“右撇子”,从未发现过它的反向cp,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猜测,左手中微子其实在宇宙的另一侧?那么宇宙的另一侧是什么?是不是另一个宇宙?


未来, 人类是否能制造出目前并不存在的物种?


中学的时候,我们学过”元电荷是不可分割的“,但霍尔发现,元电荷是可以随意切割且随意组合的,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完全有可能创造出当下并不存在的物理学规律,甚至是不存在的物种……比如怪物?


还有时间可以倒流吗?我们能不能穿越?四维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到底有没有外星人? ……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日常生活,《宇宙的另一种真相》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 始终探索,辩证思考


我们不能在已发现的定理和规律中固步自封,就像刘慈欣在《三体》中所说——“弱小和无知都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以为这是理工男的硬科普

其实作者超会讲故事


作为最会讲故事的物理科普达人,追求 “大道至简” 的严伯钧又一次在书中旁征博引、运用生活中人人看得懂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把 硬核知识拆解得明明白白,剖析得鞭辟入里。


让每个对物理感兴趣的人都能在书中有所收获:


大的东西由小的东西构成,整体由局部构成。这个人人认可的公理叫作“还原论”。那么, 还原论真的是世界的底层逻辑吗?


作者连用忒修斯之船、六耳猕猴、电影《第六日》三个生动形象的例子,让我们瞬间顿悟:天哪,以前的认知好像真的不太正确。


一艘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成新的,直到所有的木头都被换过一遍,那这艘船还是原来那艘吗?


那如果换成人呢?


假设现在有一种技术,可以完全复刻一个跟你一模一样、连记忆都完全一样的二重身。那这个被复制出来的你还是原来的你吗?


讲到这里,作者再进一步,用科幻片《第六日》讨论了意识的本质:反派为了延续生命立刻安排克隆自己并把自己的意识复制到另外一具新的肉体上。


克隆过程是必须先让本体死去,才能唤醒克隆人,这样对于克隆人来说,不过就跟睡了一觉一样。但由于时间紧迫,克隆人在反派还没有死去时便已醒来,这时反派非常生气地说了一句话:你为什么不等我死了再醒来?结果克隆人还把反派给干掉了。


这其实便是全片最大的亮点: 人类的意识本质上到底是什么?真的只是简单物质的复杂叠加吗?


意识如果是一种物质,是不是有可能在肉体消失之后,被作为物质存储起来,等将来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复制移动到另一个躯体再次被激活,那么人类的生命形态是不是又多了很多可能?


厉害的人总是擅长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翻开《宇宙的另一种真相》,领略阅读科普读物的新方式,和科学家们碰撞思想的火花。


学霸天团创作群体

超强大脑+有趣灵魂组合


这本书的作者阵容绝对称得上是一个 “学霸天团”。


学霸天团的成员们,除了拥有异于常人的 最强大脑 ,还有超乎寻常的 有趣灵魂 。每个人都跨越了学科、打破了边界,成为一个“多元”学霸的存在。


严伯钧 毋庸置疑,文津奖得主、科普圈最会讲故事的人。物理数学双料硕士,钢琴小提琴十级水平,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六极物理》讲物理, 获得”文津图书奖“; 《对立之美》讲艺术 ,被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馆藏。


祁晓亮 ,东北高考状元,高一时迷上物理学,从此便开始了他的物理研究之路。但他的生活不止有物理:作为一名顶级的物理学家,他的书桌上放的不是物理书籍,而是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