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DJ00123987)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在这个世界上,你最可靠的资源背景,永远是你的实力。
穷人极尽讨好,也难以形成有用的人脉,是因为你对别人没用。
而富人不需要在社交上花什么心思,就能凭借丰厚的资源,迅速织成牢固的关系网。
穷人没有人脉,富人不谈关系,这就是当今社会最残忍的现实。
研究者调查了来自不同阶级,3万多人的时间使用情况。
结果显示:低收入人群(年收入约为1.2万美元)会比高收入人群(年收入约为12.5万美元)每天多花近20分钟社交。
生活中,越是混得不好的人,越想着混圈子,渴望得到别人的帮扶。
销售员原本考上了一所211高校,但大学时因为迷恋游戏,只拿到了结业证书。
前来参加校友会的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要么社会地位颇高,要么身价不菲。
为了参加这场聚会,销售员特意买了名牌西服,从上到下把自己包装了一番。
他在宴席上四处恭维、敬酒,博得了很多人的好感,甚至还和几人称兄道弟。
他们互换了联系方式,有人还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脯表示:
“以后碰上解决不了的事,只要我能帮上,一个电话就轻松搞定。”
销售员大喜,第二天他就兴奋地给对方打电话,想要求得一份高薪工作。
即便他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对方也只是附和一声,随后就挂断了电话。
最终销售员忙活了半天,没有半点收获,只好继续重复过去的生活。
“
即使你混进了高端的圈子,别人也还是看不起你,因为你的level不够,知识不够,什么都不够。
”
穷人一没财富二没能力,就注定无法为高圈层的人提供价值。
一个人在没有价值的时候,混进再牛的圈子也是无用的。
可他没有像其他作家一样,忙着参加各种交流会,结交其他文化名人。
为了避开这些社交,他还和出版社签订了“三不协议”:不拍照,不录音,不接受任何采访。
但这并不妨碍他以一系列优秀作品,连年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
“我喜欢把时间花在自己的事上,而不是用来接触别人。”
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里,记录了巴菲特的真实故事。
巴菲特大学毕业不久,就成为一位私募投资人,赚了不少钱。
但他并没有如其他人那般挤进纽约金融圈,而是返回了家乡小镇奥马哈。
在这里没有各类酒会应酬,每天绝大多数的时光,他都是独自一人在家中静静度过的。
他或是阅读财经投资的书籍,或是研究股票金融市场实时行情。
每次有了投资方向与操盘策略,只需在镇上连线纽约远程操控即可。
在他的精准投资下,他的资产成倍增加,名声自然也跟着响了起来。
到后来,这座小镇竟热闹起来,每天都有人不远千里上门拜访他。
巴菲特足不出户,便认识了不少美国大型企业高管、华尔街金融大拿。
正如巴菲特所说,
投资赚钱的最佳门路,是独自待在房间里,静静地想。
富人不是没有社交能力,而是懂得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一个穷人想要翻身逆袭,靠的不是人脉关系,而是自己。
小时候,他的家中一贫如洗,7岁那年更是失去了双腿。
之后的日子,他就只能靠手撑着一个小凳子,一路从小学上到高中。
198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结果招生办却以残疾为由拒绝录取。
得知消息的他痛苦万分,家人劝他去重庆投靠一位有钱的亲戚。
第二天,他就撑着凳子,独自走了50公里山路,拜师学习无线电维修。
师傅看他走了这么长的山路,毅力惊人,便决定收他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