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钱日日谈
解闷而已,长久陪伴,偶尔启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老钱日日谈

你以为的有钱,到底有的是什么?

老钱日日谈  · 公众号  ·  · 2025-04-11 15:3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有位朋友说她从来不做任何有风险的投资,所有钱都存银行。

还有位朋友说他就是觉得要让手中赚到的钱动起来,自己也有兴趣学习和参与理解这个投资过程。

而不是被动地存在银行这个“黑洞”中,还不要说看不上存银行的那点固定利息收入。

之前股市基金涨得好时,后者会在心中暗自得意。

而一遇到这周一这种股灾行情时,前者又会觉得自己做的可真好。

这两种做法并不存在对错问题,各人有自己的风险偏好。

但却不是这件事上最本质的问题,已经是第二层甚至第三层衍生的问题。

更基础本质的问题是:

这里在谈论的可以拿出投资的钱,到底是指什么?

大家都知道纸币是人类货币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才出现的东西,之前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在局部有贝壳,有石头,但很快在全球范围内都盯上了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 金银本身的稀缺,与普遍的可欲——大家都想要。

可是经济在发展,每个人都太想进步了,太想赚钱了。

在这个过程中,稀缺的金银承担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角色首先是在形态上不方便,但更重要问题就是因为稀缺,数量上远不够,会反过来因通缩制约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

于是,纸币这种形态就出现了。笔者家门口那条大街叫交子大道,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主权国家很快成为了纸币发行的当然主体,从此纸币开始带上主权信用。

在上个世纪70时代,美元和黄金彻底脱钩后所形成的当代美元体系,就成为了本轮全球化大繁荣最底层的金融基础设施。

自此,「美金」这个词不存在了。美元是美元,黄金是黄金,二者是镜像关系。

改革开放之后,人民币很长时间都是通过强制结汇后外汇占款的方式挂钩美元发行。

即便到了2025年,挂钩一篮子外汇占款仍然是重要的基础货币发行机制,美元必然是这一篮子中的重要成分。

另一个机制是通过自己家国债买卖来投放基础货币,类似于美元-美债的发行机制。

那么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中国人民币基础投放的主体背后对应的就是全球主要货币,既包括美元这种主权信用货币,也包括欧元这种超主权信用货币,还有各种通过货币互换而来的其他国家比如阿根廷比索。

在不考虑派生存款货币乘数引入的金融黑话复杂性之前,通俗讲:

你手中持有的钱背后不是别的东西,就是你愿意去持有的货币,背后信用主体所作出的可兑换承诺。

能兑换什么?

其实就是那个主权国家或者欧元区国家联盟能买到啥。

手持人民币能买到的就是蓝星最大的工业产能的各种产品。

手持阿根廷比索背后就对应的除了潘帕斯高原上产出的牛肋条可能也真没啥了。

你说我啥都不想买,我就是赚了钱拿着储备着,那你就可以去买对应的主权信用债。

辛苦干活顺差挣美元买美债,从中国人来看闭环了。

而中国人借钱给美国人,来消费中国进口的工业品,从美国人那头看,也闭环了。

于是,没花出去的储备货币,绕一圈大概率都变成了持有对应的国债。

到了这里,可以看到,之前金银作为货币时的两大特性现状有了明确的改变:

早已不稀缺,只剩下一个普遍的可欲在摇摇欲坠。

这个摇摇欲坠,恰恰是因为发债的上限完全打开, 完全没有了稀缺性。

随便发债借钱的美国政府成为了房间里的大象,于是对美元美债的普遍的可欲也就越来越存疑。

拿出一张美元,上面写着In God We Trust,我们来翻译翻译:我们信上帝。

不是宣称的国教要分家吗,这美钞上面为何要这样写?

那是因为,我们都信上帝,我借你的钱,在上帝见证那是要还你的。

喔,如果你是不信上帝的人,那还真可能有对不起你的那天。

到时账赖了,资产给没收了,完全没信仰上的负担。

一旦对外国人持有美元资产美国国债所做的可兑换承诺被从制度上动摇,如俄乌开战后被冻结的俄罗斯主权和私人美元资产成为既成之事实,那这个体系的信用崩坏就已经不可逆了。

某种程度上讲,新高的金价就是对这种未来的概率定价。

即便不去谈这么极端的情况。我们从上面的讨论,也可以看出来那个双向闭环结构本身的不可持续性:

普遍可欲这一特性长期看就是会被完全不具有稀缺性之发债上限打开,给一步步腐蚀掉。

看看关税战开始后这几天美债市场的大甩卖,我们有可能正在见证这一历史。

对普通人来说,你持有的货币,或者以货币计价的资产,背后对应的居然都是别人可能会不认的债。

有没有感受到一丝虚幻?

那你还会那么在乎这些资产价格跳动,带来的身家变化嘛?

特朗普和他的顾问们在对一个问题的认知上可能真没毛病:

在发生重大结构性改变之前,各国仍然因为对美元体系的长期依赖而被绑架,离不开这个体系。

全世界已经非常讨厌,这个到处占大家便宜的美元体系,而懂王这边的表述却是各国在赚美元就在占美国便宜。

如果站在他的立场看,其实也能理解没毛病。

真的就是,同一个便宜,各自表述。

重大结构性改变可能会是什么?

答案只可能是中国,发行人民币的中国声称要给全球提供的确定性。

大概率需要人民币发行的换锚,换锚成什么?

有人讲可以是全社会工业发电量,我没研究,先标记一下,有空看看这个能怎么玩,是否可行。

欧元这从娘胎里面就带有毛病,欧盟内部各国财政纪律都统一不了。

领头者德国能干出把自己建好还不到十年的最先进煤电发电站给炸掉。应该是指望不上了,它可能会先于美元倒下。

回到标题: 你以为的有钱,对应的仅仅是别人欠下的债。

而发债的起点,其实从来就没真想还本金,过程中尽量看把利息还起走,不断向前展期滚。

现在利息高了,还利息都困难了,又在想其他更损的招,比如什么《海湖庄园协定》。

于是,在高度金融化的现代社会中最讽刺的一幕出现了:

对这个钱,源头发债那群“明白人”都并不当真。

经过好几层转换,再加上金融乘数乘起来之后,老百姓却“只能”无奈地把这个数字去无比当真。

因为必须出卖自己的辛苦劳动来换,还只能靠这个钱应付每天的生计,父母的医药费,小孩的教育和银行的房贷。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风险偏好问题:

保守地存银行,和全部买风险资产,真有那么大区别吗?

只是个游戏,和游戏里面上的数字。

当然,这是指你有钱,与其关心上述投资风险偏好的差异,不如学学李白: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还是要多消费。

同一首《将进酒》中李白还说了:

千金散尽还复来。

为什么会还复来?因为天生我才必有用。

确定性只可能自己来给。

钱,没你想的那么靠的住。



本文作者「品哥」曾来「面基」录过两期节目,一并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品哥写过的文章。



⚠️ 风险提示:「老钱日日谈」只是机械地记录作者每天的胡思乱想,因此每篇文章可能会同时说好几个完全不相干的事。所有内容皆仅以交流个人想法和分享知识为目的,完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参考。请读者注意判断其中风险,结合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独立思考,谨慎决策。your money your decision.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