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向毅海外投资
赴美考察各投资品类,亲历数十家投资公司,向关注海外投资的朋友分享真实透明的投资讯息和心得,与成熟稳健的长期投资者并肩前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创伙伴  ·  欢迎你也加入创伙伴知识星球 ·  2 天前  
独角兽智库  ·  三个关键词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向毅海外投资

中美教育的差距是什么?从语文教育说起

向毅海外投资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3-13 18:41

正文

谈及中美教育差距,并不是一句“中国是应试教育”,或者“中国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推卸责任的,这是一个观念上的本质差别。中国 indoctrination "教给" 所占的比例很大 ,美国 education "启发" 所占的比例很大。简单说,就是中国教育以“让每个人都变得一模一样“为目标,美国的教育以“让每个人都变得独一无二”为目标。



表面上看是教学模式的问题,本质上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深层次则涉及到文化差异问题:


教学模式的问题,源于中国copy的是苏联的教学模式,与美国的通才教育不同,建立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为基础的苏联教育体制,采取的是高、精、深的精英文化教育模式,忽略普通人的需求,以国家建设为统一标准,中国照搬之后,一直到现在,改变不大。


教育理念的问题,源自意识形态和立国之本。中国的教学理念,源自打天下的时候的思想工作,是需要统一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教学方式,所以,中国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主张标准化生产;西方的意识形态则源于所谓的天赋人权,更将就个体发挥到极致之后对于国家的贡献,也就是说,中美两国的教育,一个是自上而下推动的,一个是自下而上推动的,这就导致了出口的差别。


文化差异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形而上,重理而轻术;西方教育讲究形而下,重术而轻理。这一差异,本质上体现在哲学上,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中国哲学中,老庄、孔孟分别将很多很复杂的到底一以贯之,但欠缺可操作性,讲究的是个人修为下的自我发挥;而西方哲学中,不管是福柯还是海德格尔之类,甚至是叔本华,都将很简单的到底复杂化、演绎化,操作性较强,但理论高度则不够。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看中国人写的教程,往往干货或条条框框的东西较多,演绎的案例之类较少;而西方人写的教程,往往条条框框很少,演绎的案例较多。



中国教育教的是知识,美国教育教的是能力。社会中谋生和发展靠的是能力,而不是知识。举例:大量快速和批判性阅读、独立思考、良好的文字写作、人际沟通交流、课堂讨论辩论、活动组织;这些能力都很重要,但是中国教育鲜有涉及,大家都是按照教育部大纲在教书。


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显然是最关键的基础学科,语文是人文教育的钥匙,它会直接关系到人格发育,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美国教育专家发现中美大学生在美国研究生课堂上表现的差异,其实跟中美中学语文课的差异有密切关系。下面我们就以语文教育的差异为例,更具体的讨论教育观念上的不同。


我们的语文课没教口头表达


首先,在美国很多大学教师都留意到:不少中国留学生在大学课堂上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多国内的看法就认为那是因为中国人的英语能力不行,对于口头表达没有自信,或者因为词汇太少而无法表达。


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中国留学生除了口音问题,英式英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问题,词汇量问题影响了表达以外,有些英语能力相当不错的学生,说一口流利英语,可是却让人不知所云,不知道究竟想说什么。这跟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有关的: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没有系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而美国的英语语文教育不同于中国,他们从小学开始就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到了中学,会更加有系统的训练。比如,最先是教学生书面表达一个观点,跟演讲中表达一个同样的观点,句子的结构跟用词会有怎样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会怎样不同。然后,会教学生怎样在小组里面表达某个观点,而组员要记录论点,然后提问发言者。到了高中,有所谓的“苏格拉底盘问术”的训练,学生就一个问题整理自己的观点,然后口头表达,而全班则针对此观点不断反复盘问,直到大家对双方的观点都得以了解为止。这种训练,在高中是非常系统的,没有读过高一的口头表达训练,到了高二学习全班演讲表达的时候,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了。


所以,在美国经常会看到美国当地的电视台为了某件突发新闻在街头采访民众,美国人都可以有条有理,张嘴就说一大串自己的观点;而在唐人街的中国人,用中文发表意见,都不能完整说出来,结结巴巴的,说了半天不知道重点在哪里,很明显就是在中小学的语文学习阶段根本就没有受过口头表达的训练。



我们的语文课没教批判性思维


其次,美国的大学老师常常发现中国的留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那么什么叫做批判性思维呢?所谓批判性思维,很大部分是指一个人对资讯的重述,分析,比较,应用和评估的能力。中国的教育很强调重述(把教你的知识完全背出来,或者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和应用能力,对分析能力也有一点涉及。但是,却基本没有要求比较和评估。

 

美国的语文教育,最先训练的是学生的比较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样东西、两个观点的不同之处。然后是分析能力:分析造成某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证据支持你的分析。最后就是评估:通过对两样东西的比较,或者对一堆东西的比较,按照某些评估的基本原则,来决定哪样东西最符合作者的标准。重述能力和应用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基本在小学四年级以前就训练完成了。

 

因此,在美国的中学语文课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阅读同一个作家的一系列作品,然后对这个作家的修辞方式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这个作家在营造气氛方面的手法独特之处;或者通过阅读两个不同作家,写同一个主题的作品,评价他们在表现人与自然的争斗方面谁做得更好一点。

 

于是,我们会看到美国的语文课本的每一课书所教的知识都是线性的,有系统的,有目的的;每一个老师在讲同一课书的时候,讲的相关文学理论都是一样的,绝不会像中国的中学语文课那样,一百个老师上同一节课,会讲一百种不同的内容。我们很难想象在物理课堂上,针对“牛顿第二定律”,一百个老师有一百种不同的内容教给学生。一百个老师可以有一百种不同的教法,可是内容就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可以有一百种不同的内容的。不幸的是:中国的语文教学长期是“同一课书,一百个老师教一百个内容”的情形存在,而这个情形已经导致中国的语文老师不时会发起“究竟语文是什么”的讨论。可是,美国的英语语文老师从来没有这样的困惑。


 

我们的语文课没教阅读理解

 

最后,由于中国的学生没有怎么受过完整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训练,因此,在阅读方面就存在严重的理解方面的问题。可能在中国的语文课上面,长期是由老师告诉学生某篇课文的中心内容是讲什么的,学生记住就好了;结果,真的有一篇文章,要让中国学生来判断究竟中心是什么,反而做不到了。

 

于是,在美国的大学课堂上,老师们会经常发现中国学生根本就不明白某篇文章作者的意图;不明白中心思想;更可悲的是,因为中国的中学语文课是不教文学理论的,因此,中国学生完全无法正确理解一篇使用“反讽”或者“矛盾”手法写的文章,更无法理解文章的“感情”和“色彩”对表现作者意图的作用。

 

在美国大学的文科课堂上,中国来的学生往往如同小学生在高中生的数学班上课一样,虽然老师说的每一个字都听懂了,可是根本就不知道在发生什么事,还哪里有能力参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一些比较,我们就不难看出中美教育的差距,我们只有面对它们,才能真正学习到美国的先进文明。

 

向毅,专注海外投资,美元类固定收益产品,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本着去伪存真的目的,分享亲历海外考察的投资见闻和心得,欢迎您关注我的订阅号


亲历 真实 透明

与您分享海外投资机会


个人微信         daxiang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