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娃·狄龙的回忆录《家中的间谍》里,她的美苏间谍父亲正是为了苏联人民才与美国特工合作,协助阻止了核战争。
1961年八月,那时的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波利亚科夫( Dmitri Fedorovich Polyakov)将军还不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冷战时期最宝贵的人才。他当时还只是苏联间谍,伪装成了一名外交官,在联合国正举办的酒会附近一间安静的房间里与一位美国将军会面。
强壮而坚忍的波利亚科夫问美国将军:如果苏联入侵德国将会怎么样?爱德华·奥尼尔(Edward O'Neill)将军回答道:“战争将会全面爆发。” 波利亚科夫并不知道的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艾德·穆迪(Ed Moody)特工正在房间的地下室中将他们的对话录下来。
四天之后,8月13号,东德士兵开始在与西德的边境线上铺设带刺的铁丝网,这也是后来的柏林墙的雏形。
“在接下来的很多年中,穆迪时常会忍不住怀疑,波利亚科夫与奥尼尔之间的交易到底有没有促成赫鲁晓夫选择在美苏之间建立屏障 —— 而不是直接以武力入侵西德,” 伊娃·狄龙(Eva Dillon)在她私密而令人震慑的回忆录《家中的间谍:一位美国间谍大师、俄罗斯皇冠宝石以及一段终结了冷战的友谊》 中如此写到。狄龙在书中解释道,波利亚科夫只是选择相信了一个假想,期望建立一种适当的平衡,同时避免两国冷战,“苏联方面在两国之间建立一道墙,这只会让美国人感到恼火,却不至于为此而挑起战争。”
《家中的间谍》收录了不少类似于此的冷战故事,每个故事交织在一起,共同呈现了冷战期间不为人知的内幕;有个人情感,有悲伤,有时候还有间谍隐秘难言的种种冲动。
狄龙的父亲保罗·利奥·狄龙(Paul Leo Dillon)曾经是前特工菲利普·艾吉(Philip Agee)于1975年出版的《内幕:美国中央情报局》一书中提到的诸多特工之一,因此她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将冷战时期一些重要参与者及事件细节公之于众。尽管狄龙知道父亲监管波利亚科夫这位美国最高级别、为中情局服务时间最长的特工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前中情局局长詹姆斯·乌尔塞(James Woolsey)则指出,狄龙的书里有个人的回忆,也有对18位她父亲在中情局的同事的采访,并且还采访了这位苏联将军的儿子亚历山大,所以全书还是能够展现波利亚科夫和她父亲之间的这段情谊,以及他们共同塑造的地缘政治状况。
“一般来说,政府背后的操作方式都是不会公之于众的 —— 那些手段往往与台面上的并不一致,” 狄龙在电话中告诉我。很多关于中情局的报道只能呈现出一些有记载的事件原貌,但狄龙的书却可以呈现更加私密、人性化的视角,来观看 “铁幕” 两边不同的情况。狄龙说:“我读过很多同一题材书 —— 有内部人士写的,也有历史学家、记者等等写的 —— 它们都非常出彩,但我总感觉书中缺了点人性化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其实深深影响着这些冷战时期无名英雄周围的人。”
狄龙的童年因为父亲任务的变化而需要不停搬家。整本书中,狄龙先从小孩子好奇而天真的、不知道事情真相的角度,介绍她每次搬家的经历:7个孩子同时挤在罗马狭窄的公寓中,在西班牙台阶(Spanish Steps)串项链,跟朋友打赌跳进特莱维喷泉(Trevi Foundation)。随后,她在书中揭开每次搬家的真正原因:去罗马是因为父亲要在那里监管一些特工,那里是资本主义世界里共产主义者聚集之地。然后,狄龙一家不得不突然返回美国。再后来,在同中情局特工的采访中她才知道,其实当时父亲的身份已经暴露了,不得已才必须仓促回国。
在与前中情局特工交谈中,狄龙也慢慢开始理解为什么波利亚科夫(他的档案至今都未公开)会秘密地与美国特工合作:他并不是要背叛自己的同僚,而是出自对苏联民众的一片忠心。狄龙说:“波利亚科夫是二战英雄,但二战后苏联领导人却在糟蹋人民在战争中做出的巨大牺牲。他想帮助美国人理解苏联的想法与意图 —— 他们其实也和美国人一样惧怕核战争。这使得美国人意识到苏联人并不是疯狂的战争分子,波利亚科夫缓解了两国之间的这种紧张氛围。”
狄龙在书中回忆了导致美苏两国更大范围冷战的疯狂偏执以及情绪悲伤。在关于 “红袜行动”(Operation REDSOX)的一章中,狄龙描述了红袜行动当时的状况 —— 政府招募了一批苏联难民,通过高空跳伞将他们送回国,而这些被送回去的苏联难民也成为美国在当地的线人。狄龙回忆道,她父亲得知,自己在德国辛辛苦苦培训的间谍一进入苏联国土,便立马全员被杀害处决,这消息使他怒不可遏。这场悲剧也让狄龙的父亲不得不采取特殊方式进行心理评估,以确定他在工作中的心理状况 —— 而其实,评估中的每一条都被篡改了。
狄龙也在书中描写了 “捉奸计划”(Great Mole Hunt)的情况,这项任务使得中情局内部猜忌重重,四分五裂,而这也要归因于少数狂热分子。当时的场景与如今社会中的一些现场简直是惊人的相似 —— 当年的美国就时刻盯着苏联,生怕他们的一些小举动惊动了美国正在进行的一些变动。狄龙笔下那些疯狂而激进的人物在当今社会也随时可见,这很奇怪。
“冷战通常都是由一些难以解释的偶然事件刺激而生。冷战中,大家互相怀疑,” 狄龙说,“就像去年美国总统大选时,某人第一天就疯狂地攻击民主党全国委员会。” 狄龙比较了1985年夏天中情局内的情景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时的状况,1985年几名苏联间谍的神秘失踪(包括比利亚科夫),刺激了中情局内部揪出内奸、以及外国内奸的行动,这导致了不同级别官员之间的互相指责,甚至好些人因为这个事件而丢掉了工作。
狄龙也在当下的政治环境中看到了这种过去中情局内部互相猜忌、派系斗争的乱局,如今议会情报调查中就有狂热分子 “要调查俄罗斯是否与川普政府有什么串通”。当初波利亚科夫有意向要与美国中情局合作之时,就有一个心怀妒忌的联邦调查工作组给他提供联邦探员的伪装身份,让他潜入中情局内部,只跟联邦调查局合作。对狄龙来说,这种情况也如今也有类似的例子,就像民主党立法者在谴责联邦调查局在议会调查川普与俄罗斯关系期间,也隐瞒了重要信息。
“我觉得很多事情其实都以轮回的形式发生,我认为我们又回到了冷战时期的那个轮回;比较起来看,很多人都把如今的状况称作冷战2.0,” 狄龙解释说。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她获得了很多知识。从这些知识来判断,目前的政治状况与冷战之前的时期非常具有可比性 —— 就像二战后美国与苏联迅速反目一样,目前新任管理层的就职似乎又将美俄关系带入了新的轮回,俄罗斯在美国大选中的影响以及外交政策带来了偏执、投机以及疯狂。
没错,不管川普和普京想让他们的人民怎么想,他们毕竟不是这其中唯一有决定权的演员。狄龙提醒我:“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在进行中,有很多人 —— 真实的人 —— 正在尽自己的力量来避免诸如核战争这样的威胁。”
狄龙的父亲以及波利亚科夫共同努力,一起避免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僵局 —— 尽管过程充满了各种悲剧,但最终他们还是成功了。就像《家中的间谍》所呈现的一样,领导者的决策能起的作用毕竟有局限,而友谊、交流与个人忠诚却能塑造整个国家的政局,即便这些努力并不为人所知。
Translated by: 陈大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