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岁月如刀,智者强调活到老学到老,将学习能力和自然能力结合后成为综合能力。我们会发现,同样有交叉点,智者的亏损区是变小了。同时,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第二个交叉点很难出现,甚至直到死之前,还不断有人上门邀请。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人的一生自然年龄也是
75
岁,但最后下来会发现这个人的一生是大大的盈利期,一个小小的亏损期,收支相抵,大有盈余。如果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它就能崛起。
图中的学习能力线能够一直向上发展,也是愿力的作用。如何看待品学兼优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其实就是在给父母赚钱了,他们其实早就在创造财富,不仅无需父母的财力支持,而且还可取得奖学金以孝敬父母。而有些人把自己的子女一路送到大学,国内不过瘾,还送到国外镀镀金。结果他们好的没学会,坏的却一个不落。因此,孩子是否优秀,不在于你是身处“草莽”还是“天堂”,关键是看他们想不想学,爱不爱学,要不要学。
还有人经常说:我又不是孩子,又这把年纪了还学啥!这样的人表明他还是吃“青春饭”的,他们仍然把学习理解为孩子的事情、年轻人的事情。这样的父母也就成了孩子的榜样。孩子也就有样学样,以为只要长大了就可以不用学习了——这样不又陷入了轮回?
大家向孩子们学习,像孩子们一样学习。本来成为了父母,体力已经下降,为了不让我们的综合能力也下降,我们更应该学。越是智者,年纪越大,越是学习。那些以自己年纪大为理由而拒绝学习的人实际就是为自己不学习找借口。
师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一天,师旷正为晋平公演奏,忽然听到晋平公叹气说:“有很多东西我还不知道,可我现在已
70
多岁,再想学也太迟了吧
!
”师旷笑着答道:“那您就赶紧点蜡烛啊。”晋平公有些不高兴:“你这话什么意思?求知与点蜡烛有什么关系?答非所问!你不是故意在戏弄我吧?”师旷赶紧解释:“我怎敢戏弄大王您啊!只是我听人说,年少时学习,就像走在朝阳下;壮年时学习,犹如在正午的阳光下行走;老年时学习,那便是在夜间点起蜡烛小心前行。烛光虽然微弱,比不上阳光,但总比摸黑强吧。”晋平公听了,点头称是。
知无涯,生有涯,活到老学到老。自诞生之日起,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及每一个个体的一项基本活动。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向上者必要的。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才能活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厌足之心。
之所以提出终身学习的观点,因为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文化,岂是短短几十年的一生能学得完的呢?故先贤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何况现代社会的知识寿命大为缩短,个人用十几年所学习的知识,会很快过时。如果不再学习更新,马上就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据统计,当今世界
90%
的知识是近三十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五至七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和使用而逐渐流失。因此,人们的知识需要不断“加油”、“充电”。
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人们要适应变化的世界,就必须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以老人为例,也得学会如何使用洗衣机、微波炉甚至是电脑,不然享受不了科技带来的乐趣与便捷。终身学习这方面,鲁迅先生是榜样,先生在临死前一个小时还在写文章呢!还有华人首富李嘉诚,他每天晚上看书学习,这个好习惯已坚持了几十年。
更有甚者认为,只是“活到老,学到老”还远远不够,比尔·盖茨就讲过一句话:在
21
世纪,人们比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的速度。在现今的企业环境里,没有打不破的铁饭碗。你的工作在今天可能不可或缺,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明天这个职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我们必须用不断学习来防患于未然。
世间有“知足者常乐”一说。而且,大多数人都承认,存在即合理,知足常乐是一种美德。的确,这是一种美德。但是,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环境,知足常乐的道理也是如此。在物质生活上,知足者常乐。如果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有幸福。而在事业上、在学习上,总是知足就会裹足不前。所以,在学习上,要知道精进才行。未来社会的竞争,必将会从今天的人才竞争转向学习能力的竞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并做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真正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从自身来讲,学习也是对精神的充实,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人性会得到升华。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需要凸显自己的价值。年轻时,学是为了理想,为了安定;中年时,学是为了补充,补充空洞的心灵;老年时,学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自乐其中。活到老学到老,平凡如斯,却是做人的一大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