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时指出,“伟大时代呼唤英雄、造就英雄。英雄辈出,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英模乃民族之脊梁、时代之先锋,其英勇事迹构成了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篇章,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旗帜。
当前媒介环境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移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社交媒体与短视频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让英模宣传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媒介将人的感官不断延伸,沉浸式新闻报道应成为英模报道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英模人物宣传工作需要革新传播内容与模式,构建更加贴近受众需求的话语体系,实现英模形象“立”起来,事迹“传”开来。
提升英模人物报道品质,实现英模人物形象“立”起来,要注重宣传内容的选取。
首先,宣传内容需要以英模人物为中心结构,实现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的结合。对于英模人物,不能仅看到其高大的一面,更应看到其平凡之处。对他们的宣传则需要展现其生活环境、成长轨迹与个人情感等贴近生活的朴实细节,以此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激发亲切感。要用接地气的语言描述增强英模人物故事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使受众能够深切体会到英模人物的人性光辉。与此同时,更要注重英模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社会变迁、历史进程、文化演变等宏观层面变化,引导公众对英模人物的理解和认知。比如,《解放军报》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宗德的报道,对黄老幼时的穷苦、年轻时的英姿等进行刻画,进一步丰满了人物形象,将受众带回新中国成立前的困苦生活与战火纷飞的年代,激发受众在情感上与英模人物产生共鸣。同时,文章对黄老几十年经历的回顾,将像黄老一样的战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展现出来,为“共和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在英模人物宣传过程中,对英模人物的经历、情感、思想等微观层面的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刻画英模人物平凡细节,揭示英模人物与英模精神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能够将受众带入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映照出时代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其次,宣传内容需要以史为鉴,在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这份令人刮目相看的百年成绩单,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理想和信仰书写的,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用拼搏和奉献赢得的。”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中,涌现出无数的英模人物,我们需要不断在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报道时既要对当下新时代涌现的英模人物进行宣传,又要重视历史上的英模人物,做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比如,中部战区陆军推出的“乘‘忠诚号’巡礼英模典型”活动就分为两大板块,一是挖掘“杨根思连”等历史荣誉单位的英雄事迹,对英模事迹与英模人物进行回顾,学习英模;二是设立光荣榜,学习身边典型模范,将革命精神、红色基因赓续传承。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我们需要充分学习历史长河中各个英模人物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以他们的品质鼓舞当下人民群众,营造学习英模、成为英模的良好社会氛围。
最后,宣传内容需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重视情感上的共鸣。美国传播学者伯格纳的培养理论认为,社会意识形态倾向通常不是以道理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或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于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社会观、现实观,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起人们关于社会价值的共同印象。在传播内容的选取上,需要考虑受众的需求,提高受众接受度,最终达成认知共识。在当下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内容消费习惯趋向情绪化,因此英模人物宣传要注重宣传内容带给受众的情绪需求与情感体验,避免长篇大论地说理,实现受众与英模人物情感上的联结,最终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比如,《检察日报》在报道“全国模范检察官”宋炎炎时,并未直接讲述宋炎炎的专业和耐心,而是以宋炎炎守好普通菜农的钱袋子为切入口,突出其在解决普通百姓最关心的经济方面问题时的细致,以一句“我是农民的孩子”完成宋炎炎的个人形象与广大受众情感上的连接。顺应用户内容消费习惯,做到“以情感人”,提升受众对英模精神的价值认同,从而为自觉学习英模精神提供内生动力。
提升英模人物报道品质除了需要在内容上进行改进,在当下媒介环境中还需注意的一点是人工智能的深度伪造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被应用于新闻生产中,在对英模人物进行报道时要注重对信息来源的核查,当舆论场中出现利用人工智能伪造、抹黑英模人物时,需及时肃清,维持良好的英模人物宣传环境。
增强英模人物宣传影响力,推进英模事迹“传”开来,要进行宣传形式的创新。
首先,在宣传过程中要做到线上宣传与线下宣传结合,实现全方位传播。新媒体时代,客户端、网站、社交平台成为宣传的主要阵地,各主体进行英模人物宣传时也大多选择网络图文、视频等形式。但英模人物影响力的增加不能拘泥于线上形式,仍需要在线下营造学习英模人物、讲述英模事迹的环境。可以通过宣传标语、城市文化墙、城市荣誉栏,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英模事迹报告会、宣讲会等进行英模事迹的宣传。线下活动一方面可以覆盖城市各个阶层的受众,提高触达率,扩大影响范围,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增强群众参与性,提高受众认同感。在线下组织活动,张贴海报的同时,线上宣传也需跟进,对线下活动及时预热、总结,扩大英模事迹宣传的覆盖面,实现全方位传播。
其次,英模事迹宣传要采取多媒体呈现形式,突出多层次叙事方法。新媒体语境下基于数字新技术、新理念、新应用产生的新平台正在改变英模事迹的呈现形式。英模事迹宣传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扩大英模事迹宣传的平台。既应该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要灵活采用适应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体平台的策略,将新的技术手段应用于英模事迹宣传中,创作具有吸引力的作品。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新媒体和快手、天才职业故事联合出品的《“重返”案发现场·人民的检察官》以系列动漫形式,融“纪实+普法+二次元+剧情”元素于一体,将5 位新时代检察英模的办案故事进行创意化表达,该系列动漫短片全网播放量达2.3 亿次,话题总阅读量超21 亿次。同时后续推出的同名漫画书也深受读者喜爱与追捧。将动漫形式与英模事迹宣传进行有效结合,提高了英模事迹宣传的完成度,增强了呈现效果,实现了主流媒体和大众传播媒体的共同发力,是对英模事迹宣传的有效探索。同时,这种讲故事的形式能够延伸受众的视觉,使受众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英模宣传的趣味性与生动性。未来可以考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宣传形式的创新,如利用人工智能生成英模画报,为英模事迹宣传片选取背景音乐等,在呈现手段创新的同时节省人力物力。
最后,英模事迹宣传需推进全链条传播,打造立体化传播语态。在英模事迹宣传过程中需要打通各个节点,传播主体要对当下英模宣传环境进行把握,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前英模宣传工作实际的新体制新机制,各传播渠道进行联动,打好组合拳,同时及时跟进对传播效果的评估,不断调整传播策略,提升内容关注度。如2024年9 月举行的“平安印迹忠诚警魂”湖北公安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新华网、光明网等各大中央媒体进行报道,同时在湖北省公安厅、平安湖北公众号等省级媒体与门户网站进行宣传,还在平安恩施、随州公安等市级宣传部门新媒体账号进行报道,实现对湖北9 位公安英模、烈士先进事迹的全域、全链条传播,增强英模事迹的影响力。目前,英模事迹宣传仍需完善用户反馈机制与传播效果评估体制,以受众评价与体验倒逼宣传手段的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英模人物是时代最鲜明的精神坐标,尊崇英模是全社会应该凝聚的共识,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是新闻媒体应尽的责任。同时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与媒体环境的更新,英模人物宣传需要立足新时代,顺应新方向,完善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手段。新闻媒体要不断改进英模人物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学习英模、成为英模的社会环境,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观念,以英模人物作为人生榜样,指引受众前进方向。
(作者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殷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马晓洁;为方便阅读,文章省去注释,全文请参见《法治新闻传播》2024年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