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召开的江苏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江苏旅游捧出亮眼成绩单:去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再破万亿,达1.16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12.2%。对标“高质量”,做强“优质旅游”,正在成为业内热点。
临近春节,南京江宁“世凹桃源”等乡村游“五朵金花”齐绽放,游客络绎不绝。南京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总量占全省1/5。
“打造旅游精品,提升服务品质。”南京市旅游委主任金卫东介绍,去年,南京完成投资202亿元,比上年增加33亿元。华侨城欢乐滨江、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等百亿项目纷纷开工。
牵住旅游大项目“牛鼻子”,南京成为江苏省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快步迈进的缩影。去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7.47亿人次,5年年均增长9.6%;旅游业总收入超过1.16万亿元,年均增长12.2%;旅游业增加值5195亿元,年均增长12.2%,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6%,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逐年提高。全省共有5A级景区23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6家,数量全国第一;四星级以上饭店248家,旅行社2602家,持证导游50298人,数量全国领先。
在取得一个个“第一”“领先”之后,旅游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在哪?
先看一组数据。从全球维度看,1950年至今,全球旅游人数和旅游业收入每隔十年实现翻番,远高于全球经济增长水平;从全国维度看,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标志着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具体到省,江苏经济发展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每年出游接近3次,旅游需求旺盛。江苏是全国第二个旅游业迈上万亿元台阶的省份,产业规模和服务质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瞄准“旅游强省”,走“优质旅游”发展之路,成为新时代江苏旅游的必然路径。
“优质旅游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需求升级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战略调整。”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海平分析说,内涵式发展是根本,融合发展和全方位开放开拓是双轮驱动,科技创新是动力,依法治旅是保障。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产品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
乘数效应:聚焦“新”字补“短板”
居安而思危,制约旅游发展的突出矛盾还有很多,尤其是“小马拉大车”现象没有根本改变。
省内一位旅游从业者告诉记者,有的产业规划缺乏实体项目和产品的牵引,有的则缺乏土地政策及其他各类规划的衔接,难落地、难推进。苏州文化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张华明介绍,与北京、广东等兄弟省市相比,江苏省旅游强企数量少,规模偏小、投融资能力较弱,形不成聚群效应。
旅游统计基础薄弱,旅游营销推广的精准度不高,“旅游+”融合发展的抓手不多,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省旅游局局长钱国超表示,一系列“短板”使旅游元素众多的江苏已形成“乘数效应”。
围绕“新”字补“短板”,新景区、新项目、新模式,成为“水韵江苏”打造新形象的突破点。
牛首胜境、拈花湾、东方盐湖城、恒大威尼斯、荷兰花海……一批新景区快速崛起,成为江苏省旅游的新亮点和地方形象新名片。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总经理张建浩介绍,开业仅两年的灵山拈花湾禅意小镇,已成年收入6亿元的旅游小镇。
全省在建和计划建设的超百亿旅游项目已达18个。其中,南京华侨城欢乐谷、句容恒大童世界总投资超300亿元,江阴徐霞客梦东方、南京老山生态旅游体验园总投资达200亿元。“这些大项目的建成,将为江苏省旅游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省旅游局副局长陈芬说。
如何打造旅游新模式?通过挖掘“城市IP”,一个个旅游新形象应运而生。打造“西游小镇”、规划西游文化产业游、培育“一带一路”西游文化国际旅游精品线路……连云港旅游局局长王芬介绍,连云港围绕“西游东渡、山海连云”定位,念好“山海经”、唱响“四季歌”、挖掘“古文化”、做强“智慧游”。该市获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440亿元。
放眼未来,围绕“优”字做旅游文章,提质增效成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