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失联,请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点击上方
蓝字
“微山西” →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一日一度(ID:
yryd115)
原文标题:
《乔家大院摘牌“封灯”:
一代巨商之宅的前世今生》
乔家大院亮起“红灯”
希望乔家大院的灯笼,早日挂回来。
国人对经典景区的心,也能亮起来。
——度公子
陈老爷有四房姨太太,他去哪儿过夜,哪房便亮起红灯笼。
在这偌大的深深宅院里,大红灯笼意味着地位与话语权。
从未见过老爷的正脸,却看到女人们面对他时脸上晦明晦暗的表情。
刚来的时候,她还不懂,只知道老爷说了一句:“脚捶的舒服了,就更会侍候男人了”。
与其说是养生之道,不如说是其他女人的嫉妒,让人快乐。
这是陈老爷的手段,他要这些女人,争先恐后的讨好他,谁也别想给他脸色看。
颂莲加入了这场宅斗,她谎称自己怀孕了,院里亮起了长明灯。
灯笼从大红变为惨白,在这一明一暗之间,吹灯拔蜡,几个女人,非死即疯,人走茶凉。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座院子里,似乎从未过过春天。
这部《大红灯笼高高挂》,许久前看过一次,再也没敢看第二遍。
多处运用的俯拍镜头,让那四四方方的院子,千回百转的甬道,
好似一张无形的大网,钳住了每个女人的命运,也抓住了无数观众的心。
但其实,这处处浸染着百年人文风味的院落,被电影唤醒的同时,也成就了这部电影。
张艺谋把故事放进了这座气势宏伟、威严高大的山西院落。
大红的喜色,却搭着悲歌的调子,在这高超的色彩与音乐运用中,
将封建家庭和一夫多妻制,表现得淋漓尽致,讽刺意味入木三分,直透人心。
然而最近,乔家大院全院“封灯”,被取消了5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
当地旅游局迅速回应,虚心接受,立即整治,“从头做起”,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回5A级风景区行列。
不得不说,这则公告,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梦中人。
公务员不再是“铁饭碗”,景区评级也不再是表面功夫。
把面子做足了一使劲儿评上了,便疏于管理,堕于服务,怠慢游客,大肆捞钱的“好事儿”,再也没有了。
你看那乾隆初年,在山西“走西口”的队伍里,挤着一个面黄肌瘦的青年,他叫乔贵发。
他自幼父母双亡,被舅父收养,家境贫寒,只学了一手做豆腐的手艺维持生计。
人口越来越多,耕地越来越少,生活越发窘迫困难,他得想想别的路子。
死在那条路上也好过饿死在家里,乔贵发没有多想,空凭一腔少年意气,他也跟着去了。
青年或许不知道,他一把眼泪一把汗,竟走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他从“西口”出关入蒙,在一家当铺里当了伙计,算是落脚。
起点虽然很低,但他心里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眼光很长远。
一开始,和老乡秦肇庆,做起老本行,发豆腐和生豆芽,一边试水一边积累。
用盈利的钱又开了粮店和草料铺,复利又开设了客栈,为其他旅蒙商队提供食宿。
加上经营谨慎,待人诚信,越来越多的商队来内蒙古跑商,乔贵发的生意蒸蒸日上。
包头的经济也跟着被带动,不断发展,他就开始涉猎银钱和票号行业。
就这么一路从小农副产品,到农产品供销社,再到酒店商场,最后到金融资本,建立品牌。
思路清晰,脚踏实地,乔贵发实现了农民到资本家的逆袭。
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还把眼光投到了边贸生意上,开设茶庄,风生水起。
到了嘉庆年间,品牌已经十分有名,但有一次经济危机,差点倒闭。
幸好平时诚信经营,很受欢迎,当地商户并没有封杀他们,而是给了他们三年期限。
三年之后他们不仅还清了债务,还盈利颇丰,彻底站稳了脚跟。
讲到这里,
公司还是股份制的
,是乔、秦两家的共有财产。
而治家是否有方,就成了能否守住家财的重要原因。
发展到乔致庸这一代,晋商和乔家都以到了巅峰时期。
他延续了祖辈们以诚为本,以德从商的优良传统。
告诫儿孙,经商出世的顺序是:信、义、利。
乔致庸还把亲拟的对联让人篆刻,挂在内宅门上:
“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农惜食非惜财,缘惜福。”
以此告诫子孙要注重节俭,不可贪图安逸。
别看在张艺谋的电影里,陈老爷三妻四妾,封建顽固,
乔家三大家规可是:一不准嫖赌,二不许纳妾,三不可酗酒。
乔致庸先后续弦6房姨太太,都是在上一任病故后才娶的。
反观秦家子弟,吃喝嫖赌不学无术,挥霍浪费难堪其用,
没钱了就变卖股份,简直就是富不过三代的典型教材。
最后公司14个项目,秦家股份只剩一分2厘5!
至此,彻底变成了乔家的家族企业。
乔家得以发展,更是因为乔致庸不拘一格降人才。
马公甫,本是一个小伙计,乔致庸识出他很有能力,
在大掌柜告老后,让他当上了复盛公的大掌柜,
给包头商界留下谚语:马公甫一步登天。
阎维藩曾因与管事意见不合,辞职还乡,
乔致庸识人善用,派儿子从半路接回,优待万分,聘为总掌柜。
后者为报其知遇之恩,殚精竭虑,使大德恒票号后来居上,业绩斐然。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以说乔致庸和乔家的成功,是必然而不是偶然。
乔家当时在包头有19家门店,店员四五百个,生意红红火火,
坊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
至清末,乔家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
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真可谓富可敌国。
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清政府的赔款使票号业务量大增,
乔家也一跃成为山西乃至中国商界的佼佼者。
照这样的节奏发展下去,乔家进军BAT之流指日可待。
然而腐朽的清朝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战争爆发了。
1938年,大片国土沦陷,"在中堂"自然在所难免。
国家命运面前,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几代造化之后又终归消散。
眼看着连年战乱,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大量白银外流。
乔致庸汇通天下的梦也碎了。
晚年的他一改以往不治家宅的传统,
开始购置地皮,大兴土木,修成了乔家大院。
从高空俯瞰,排列有序,浑然一体,呈一个双喜字布局。
余秋雨曾赞它,处处呈现
一种心态从容的一代巨商的人生风采
。
它并不僵硬,而是有生命力的,缓缓把自己讲给世人听。
更表示早该重新审核了,景区评上了星级,就只顾赚钱。
奔着山清水秀去的,结果遍地都是垃圾、扩建和义乌小商品。
奔着民风淳朴去的,结果村民绞尽脑汁,卖你30一件雨衣。
近年来,商业化频频被提到。
似乎商业化与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冲突。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公子认为并不尽然,任何事都因分寸而千差万别。
记得多年前曾去湘西玩,在大山里一走就是十天。
丛山峻岭之间,有许多脚手架和建筑施工。
没有引起我的反感,反而让我深深震撼。
那些人为痕迹,是为了方便游人登顶,
君不见百米长梯,纵横山间,气势磅礴。
五小时的路程,缩短为66秒。
更叹大自然是何等的鬼斧神工,
任人们大动干戈也不足以撼动分毫,而是融入其间。
不以谋利为唯一目的的商业化,吃相才不难看。
他宫斗八年,将故宫打造成了亿万级的IP。
他在故宫办展、做文创、开旗舰店、甚至玩儿表情包。
商业化让故宫不再沉睡,焕发新生,有目共睹。
但他花了更多的心思,去琢磨,去想办法,
怎么让游客都能排得上队、买得起票、玩得开心。
再说乌镇,
人人都说如今的乌镇,是个假古镇。
但它假的比真的还真,
“哪有古镇挨家挨户都是商铺?”,
于是它留白,刻意关着一些“门市房”。
“村民都想赚钱,都想卖高价泡面”,
于是把镇上的人,都雇成员工,拿工资。
商业化不是原罪,初心在,则人文在。
希望乔家大院的灯笼,早日挂回来。
国人对经典景区的心,也能亮起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