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研究的态度解读中国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科学报

辨析 | 王小锡:在善恶间把握经济学的价值

社会科学报  · 公众号  ·  · 2019-11-09 18:47

正文

点击上方 “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囿于传统的对资本的否定理解,往往人们谈资本而色变,更不要说把道德与资本勾连起来了。基于此,王小锡教授提出的道德资本概念,受到了学界、商界的广泛关注和赞成,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争鸣和质疑。对此王小锡教授作出了回应。


原文 : 《在善恶间把握经济学的价值》

本报特约记者 | 驽马

图片 | 网络



利用资本意义上的道德来扼制经济恶行


记者: 虽然道德资本的提出和践行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一概念的提出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因为在实际行为中,道德往往成为攫取利润的手段,为了利润而利用道德的做法比比皆是。您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厘清道德行为与经济行为的关系?

王小锡: 对于这一问题,需要阐明几点:

首先,经济与道德是不能脱离的,这其实是理论常识。 在经济社会中,道德是与其相伴而生的,尽管道德作为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存在道德的善和恶、进步与落后的问题,但这丝毫不能影响经济社会中道德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事实。忽视了这一点,连经济是什么也解释不清楚,甚至会陷入困境。就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言的,“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已经导致了福利经济学的贫困化,也大大削弱了描述经济学和预测经济学的基础”,“随着现代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隔阂的不断加深,现代经济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困化现象”。这种基于现实层面的学科考虑从一方面说明了道德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而这在实践中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当下的中国,所要做的就是要创造良好的善德条件,使道德在资本逐利过程中发挥更为合理的疏导和作用。


进一步说,经济和道德的连系最集中体现是在道德资本这一概念中,道德和资本相互内化,这不是奢谈,是对道德资本的现代诠释。 对于道德资本,有“将道德解读为一种资本”、“将道德资本化”、“将道德与资本等同”几种误解。我所提的“道德资本”是基于道德在经济发展和获得利润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作用的层面。离开了道德视域,经济不可能被正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经济学也会走向形而上学。现实中,人们往往从物和数的角度理解资本,其实资本有其独特性,可以作道德性解读,资本本身内含着人文因素,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也内含着政治因素。资本的所有与投资问题离不开人和人际关系的考量,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劳动态度即人们的道德觉悟,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销售服务承诺的兑现程度等,从而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影响资金的流转速度和利润获得的多与少。我认为,道德资本存在的理由是充分的,这是基于道德是资本形成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精神因素,也是获得更多利润的重要精神性条件。



其次,现实生活中那种被利用的道德不是我们追求的经济道德行为。 其实被利用的所谓道德已经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趋善意义上的道德。这也正是我们倡导道德资本的本意,即市场经济要良性发展,就必须重视道德资本的存在,利用资本意义上的道德来扼制经济恶行。所谓社会中“为了利润利用道德的做法比比皆是”的现象,这也是“道德资本”所要摒弃的。

当然,对于经济中存在的种种现实道德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都是可以理解的。 我认为,为了纠正在发展过程中的负面问题,要积极发挥“道德资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地看待道德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这才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一种态度。




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空间


记者: 现实世界中,道德的提升与经济利益的获取并不一直是齐头并进的。经济活动的历史表明,许多巨大经济利益的获取,往往是在违背道德的情况下取得的。从历史看,许多大国的原始经济积累就说明了这一点。你如何看待这种经济发展的悖论?

王小锡: 从历史的角度看,确实存在着资本在逐利过程中的不道德现象,或者道德的提升与经济利益的获取并不一直是齐头并进的现象,这不是悖论。前者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出现的短视行为,后者是在私有制条件下暂时的现象。但这现象并不能否认资本本身具有道德性。 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恶德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是没有可持续性的。只有资本与道德的发展达到相互支撑的程度,经济的发展才有更大的空间。

在这里需要厘清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资本。 在我看来,这可以从资本本性的两个角度理解。一是马克思经典资本理论中资本特殊(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的一种理解,即资本是带来被剥削的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从头到尾都滴着肮脏的血,这是剥削的代名词。二是资本一般(在成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资本)的理解,即资本是投入生产过程能带来利润的物质和精神资产。这样,道德资本一定是资本一般中的精神资本,它不可能是资本特殊中的因素,因为马克思所论及的资本有其历史的特殊性,是腐朽没落道德的代名词。 因此,我认为的道德资本是融入不了被马克思批判的资本概念的,它可以融入资本一般的概念,与资本一般不仅不存在冲突,而且能够扩大资本存量。



正是因为资本的本性给大众留下了马克思所描述的肮脏现象,资本的形象因而面目可憎。然而,在21世纪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语境下,经济发展不同于几个世纪前的资本原始积累下的强盗逻辑,而是需要寻找可持续发展之道。 道德资本作为资本一般中的精神资本,在当下,应该挖掘其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道德资本的引入可以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另外,充当资本形态的道德在为价值增殖过程服务的同时也对资本本身作出了内在的道德约束。 凡是合道德的资本或资本道德必然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资本的负面效应,从而增强资本社会效益的有效资源和价值物。这是道德资本所特有的一种社会价值性质,是他类资本所不具备的。而这些作用所实现的途径是通过道德教育提升精神境界,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




道德资本存在两重性


记者: 道德资本的提出,初衷是希望在一种理想的理性环境下发挥道德的作用。但是,我们知道,道德的约束是一种上位要求,而法律才是经济活动中的底线刚性束缚。你如何看待二者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王小锡: 道德资本对于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而这一提法对于当下是有思想和实践上的积极作用的。但是学术的认识和现实的认识有存在差距的可能,这是可以理解的。 依靠道德资本的观念去调节经济活动中的种种负面行为,在学理上是一种愿景,但重要的是有进入实践层面的可能,这是现实的,也是在现实中实践的,作用的大小需要时间的证明。

当然,任何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对经济活动是同样重要的。在经济活动中需要柔性的道德约束,而对于触及底线的则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两者不可或缺。在经济活动中,资本是以实体存在的,但它与人相关联,有人的因素,本身就带有两者的约束。道德是一种资本,并不是要从道德上去美化资本,使道德沦为资本增殖的伪善工具。这背离了道德和法律在资本中的功能。 道德资本存在两重性:它一方面充当资本的盈利要素或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对资本的“内向批判”。 前者是强调在正当意义上获取更多的利润或剩余价值,后者是指资本在追逐剩余价值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塑造着人本身,而这些被提升了的人类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反过来又会内在地成为约束资本负面效应的力量,也即对资本的“内向批判”。不论是哪个方面的理解,道德和法律的约束都是必要的,正向的。

因此,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认识基于不同的层面:前者可以在资本的层面做一正向的理解,即理解道德资本的积极作用;后者则可以在底线的保证上作出刚性约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