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博在线平台
文博在线——中国文物报社全新打造的文博数字化传播与服务平台。
51好读  ›  专栏  ›  文博在线平台

学术争鸣|“curator”的中文翻译应该是什么?

文博在线平台  · 公众号  ·  · 2019-06-20 19:00

正文


“curator”是西方博物馆界的常用词汇,但长期以来,中国博物馆学界对“curator”的中文翻译却一直无法达成共识,其中,将“curator”翻译为“策展人”是最早由台湾艺评家陆蓉之女士提出的,“策展人”这一概念的诞生也是由台湾美术界传至大陆美术圈,接着开始风靡各类展览相关的艺术节、展会等。将西方博物馆领域的“curator”一词对应到风靡国内艺术领域的“策展人”的概念上,这两者在自身的原生语境下的涵义差异,本身便不容忽视。

根据史明利在《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一文中的表述,西方博物馆语境下的“curator”,兼顾整个展览的方方面面,既具备阐释展品的专业能力,又具备展品选取、观众交流、公关宣传、文物收藏与保护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而在中国博物馆语境下,由于与西方在相应的管理体制、资金来源、财务制度等方面的不同,“curator”一词的中文内涵一直不甚清晰。

那么,究竟该不该将“curator”翻译为“策展人”呢?对于这一由翻译引发的问题,博物馆学界也产生不同的观点。

李慧君:“策展人”是“curator”当前所有译本中最恰当的对应

长期以来,博物馆学界对“curator”一词对应的中文译名众说纷纭,包括“研究员”、“业务主管”、“学艺员”、“策展人”在内的诸多翻译版本,或被指出语义偏差,或被认为挂一漏万。湖南省博物馆展览与文化交流部的李慧君认为,学界对“curator”长期难达共识的翻译争端不利于博物馆工作和博物馆学科发展,她在《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一文中,通过详细梳理过去几年间博物馆学界对“curator”的不同译名,表明在当前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形势下,“策展人”是所有译本中最恰当的对应。

李慧君的研究认为,尽管“策展人”在一些语境下被贴上“当代艺术”或“展览加工”等标签,但考虑到博物馆界已经普遍接受并按照curator的语义使用这个词,同时对展览的强调有助于引导典藏研究专家将研究成果向藏品展示转化,且策展人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形成专业导向,促进机构良性发展。基于以上思考,她主张建立“curator”与“策展人”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建议今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

尹凯:将“curator”翻译成“策展人”名不副实

“curator”是西方博物馆语境下的概念,“curator”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挪用需要立足于中国博物馆的历史与现状。山东大学副教授尹凯在 其文章《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指出 ,西方语境下的“curator”具有生成性和多义性,它是一个处于不断生成中的复杂概念,博物馆的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国别决定了“curator”在定义、角色与责任上呈现出多义性的特点。

在尹凯看来,将“curator”翻译成“策展人”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在我们没有理解“curator”的生成性和多义性的情况下,我们实际上无法将这个词翻译成中文,进而实现跨文化的理解。尹凯进一步权衡了将“curator”翻译成“策展人”的利弊得失,并且指出,“策展人”版本的翻译是对博物馆“藏品研究和专业学术的忽视,是展览形式对知识内容的凌驾与吞噬”,最终会让我们失去很多。纵观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态势,尹凯认为“curator”对藏品所抱持的专业、学术、知识、研究的态度才是翻译中应该体现的体现和引导的关键所在。

结语


由于文化语境和实际制度的不同,“curator”无法和中国博物馆中现有的职位严丝合缝的对应起来,而关于“curator”的翻译争端或将继续延续,还有学者如宋向光提出的“典藏研究员”“研究员”等译名也有道理,甚至更接近“curator”一词的本意。这一问题的答案需要博物馆界共同的继续实践跟探索。对“策展人”这一译名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博物馆界对于改进工作机制、重构管理逻辑的期望。


*本文观点摘编自《中国博物馆》

李慧君.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J].中国博物馆,2018(04):48-53.

史明立.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J].中国博物馆,2018(04):54-57.

尹凯.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J]. 中国博物馆,2019(02):51-5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