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环球人物、清华研读间、共青团中央&中青报前方小组
“2021年初把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
目前世界上没有第二个组可以做一样的研究出来
。”
“我们的研究成果以封面的形式写进了国际最权威的生化教科书(《生物化学原理》,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里。”
“
我们做的东西比国外都要好
,为什么要出国?”
这些顶级凡尔赛式的话,出自一名“90后”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副研究员白蕊,她的研究方向是剪接体和RNA剪接的分子机理,
研究成果是世界级的。
这个内蒙古女孩考上了武汉大学。
大学期间,奶奶因癌症去世,对她触动很大。
“我内心就很痛恨这个疾病。
年少就产生了一个‘狂妄’的想法:一定要治愈癌症
。
”也因此奠定了她后来的研究方向。
2013年大三那年,受到了施一公演讲的启发,她暗下决心决定将来一定要去他实验室,可是她没有通过清华夏令营的面试。
尽管当时她手中已经收到了北京大学与中科院的offer,但她仍旧选择复读一年
,以专业成绩第一名获得清华大学直博机会,
如愿师从施一公
。
2016年1月29日,白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Science,这时她刚入学半年。同年,她和师姐万蕊雪一起发表了3篇Science,特别是8月26日以“背靠背”形式发表两篇Science,给学术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2017,她年经历了研究成果被英国剑桥大学的实验室抢发的失落,不过她没有气馁,几个月后,白蕊在另一个课题——瞬变剪接体上取得突破,
并在2018年夏发了一篇Science
。
“其实发论文不是最紧张的时候,等待实验结果时才是。”白蕊说。有一个实验耗费了大半年,2020年底,她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这一年,白蕊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
“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
。她也是导师施一公院士眼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白蕊表示,「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会去体验更多不同的事情。也许是学生物带给我的独特思考,我有时觉得生命是很神奇的。就像实验中看到的某个微观结构,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同时你又会觉得,它就是这样而且也只能这样。」
就像每个人的一生,有其既定的轨道,也有其不可思议的奇妙。
把人生过得丰富而有意义,也许就是最亮的生命之光吧!
青年科学家唐立梅说,她的本科和研究生读的并不是什么名校。
这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是我国首位兼具大洋深潜和极地科考经历的科学家、蛟龙号首次科考的科学家团队成员,
被媒体称为“到达地球四极其中两极的第一位中国女性”
。
5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空军雷达兵某旅,“青春心向党、强军担重任”青年典型走基层分享交流活动, 唐立梅在分享。来源:团团特派前方小组
唐立梅说,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就很喜欢学习,高中毕业之前成绩都是班上前几名,但高考发挥失常,
被调剂到了一所普通本科
,专业甚至是她高考前从来没有听过的:勘查技术及工程专业。
毕业后,她来到了工地,做地基处理。一年后,
她选择了辞职考研
,临考前一个月,由于压力大,连续失眠,考研再一次失利,被调剂。
读研期间,她担任班长、系办秘书、英语代课老师,锻炼心理素质的同时,把赚来的钱交学费,剩下的寄给家里用作盖新房。最终,她提前一年拿到硕士学位,之后进入浙大,开始读博。
由于跨专业,唐立梅的
硕士研究方向和博士阶段完全是两个领域
,早上6点起床,坐40分钟校车去本科生校区听课,去野外采集样品做实验数据分析,看文献、写论文……
博士毕业前,她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的研究员到学校作报告,从报告中,唐立梅感受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决定从事这项工作。由于本硕并不是985,面试并不是很顺利,不过因为拿到了博士学位,学习能力还是得到了认可,最终,进入到了研究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