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图片 | 滕首诗 摄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这个名字,从我们认识他起,就是一个传奇:
在布衣时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疆为名将,在朝廷又为良相。
他被同时代的人称为“本朝人物第一”,朱熹更是尊其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不过,更让后世之人为之高山仰止的是范氏家族
800
年兴盛不衰的千古传奇。
但是对于范仲淹来说,这一切的奥秘,只不过是因为他做对了8个字罢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中的这一句经典,向来被中国人当做安身立命的根基。越是有远见的家长,越是明白一个家族的延续必须学会自强自立。
公元1051年,一代名臣范仲淹离世,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可就是这样一位位极人臣的朝廷显贵,却没有给后世子孙留下半点财产,甚至死后连一所像样的居所也没有。
而这只不过是他一生恪行自强自立的一段剪影。
北宋僧人释文莹的《湘山野录》中曾记载过一则名为“断齑画粥”的典故:
范仲淹少年求学的时候,因家境贫寒,常常食不果腹。他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一位家境优渥,和他相交甚笃的同窗,见其生活困顿,便让家人送饭时多捎上一份,准备赠与范仲淹。
范仲淹虽然十分感激,但他却再三谢绝道:“我多年吃粥已经习惯了,如果骤然吃上你送来的美味佳肴,以后粥就再也吃不下了,那怎么能行呢?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一个人最为难得的便是认清自己,你永远无法依靠别人的帮助过好自己的一生。
想要改变命运,你必须拼尽自己的全力去争取。
《曾国藩家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正是因为这股“倔强之气”,若干年后,范仲淹不仅在政坛上叱咤风云,在文坛上堪称一代宗师,更加为整个范氏家族塑造出了自强不息的风骨,成为一个家族传承不绝的根基。
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欧阳修曾经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公元1015年,26岁的范仲淹苦读及第,此后虽有波折,但是官运还算不错,从主政一方,到官居庙堂,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不过短短28年的时间。
读书改变命运,古时如此,即便到了现代,依然是很多寒门子弟兴家旺族的一条必经之路。
范仲淹在与家人的书信《与中舍书》中,曾和兄长范仲温谈论过子侄们读书学习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要督促孩子们发奋学习,每天必令其钻研功课,苦读苦练,决不能让他们得过且过,混天度日。
二、要让他们了解,只有学有所成,才能入仕做官,有所成就。
说这些话的时候,范仲淹早已经是朝廷重臣,兄长范仲温本意是想让他帮忙,给自家孩子走走后门,但是却被他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后来,范仲淹还专门撰写了《训子弟语》,其中有两句着重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字纸莫弃,世间之宝。”
在范仲淹的教育下,范氏子孙无一不在学业上奋发上进,后来更是名臣良相辈出,成为世间美谈,为时人所景仰。
正如苏轼在《三槐堂铭》中所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读书,不仅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更是一个家族走向兴盛的不竭动力。
范仲淹在晚年回顾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时,曾经留下一句话:
“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中也有记载:“公虽贵,常以俭约率家人。”
范氏家族中除了范仲淹,名气最大的应该要数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了。
《宋史》对范纯仁的评价很高: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
于是,在民间范纯仁便得了一个“布衣宰相”的雅号,宰相是他的官职,而布衣之说则是因为他清廉节俭的作风。
而这一切都源自范仲淹的严格教导,范纯仁曾深有体会地说:
“唯俭可以养廉,唯恕可以养德。”
古往今来,喜好浮华是年轻人的天性。
范纯仁结婚时,他和妻子打算以锦罗绸缎作为婚房的装饰。
范仲淹知道后立即将范纯仁喊来训话:
“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为幔坏吾家法,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
之后,范仲淹更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钱财莫轻,勤苦得来;奢华莫学,自取贫穷。”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贪图享乐,那么即使家大业大,也会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一个家族,如果全部都是铺张浪费的纨绔子弟,那么家道败落也就近在眼前。
宋代钱公辅的《义田记》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范文正公,苏人也……置负郭长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中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出纳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意思是说,范仲淹花费巨资购置良田,不是用来圈地致富,而是拿佃租接济贫寒不能自立的老百姓。
而这只是一个发端,一直到清雍正年间,范氏一族的后人,还在不断注入资产,形成了一条横跨了数百年的伟大的慈善事业。
当然,这样伟大的事业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就曾遭遇两次大难。
南宋时期,因为战乱,无数田地、房屋被占用,范氏家族的“义田”所剩无几。
如果按照我们惯常的思维,这样的义举已经坚持了近百年,因为外力破坏,无以为继,就算弃之不理也无可厚非。
但是范仲淹的五世孙范良器、范之柔兄弟却勇敢地承担起重振义田的任务,他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私产全部捐献出来,使义田恢复如初。
到了明朝,义田再次遭到破坏,当时闻名天下的清官苏州知府钟况得悉后,立即投入人力物力资助,再加上范氏后人的勉力支持,重新撑起了这项传承了数百年的慈善事业。
无论是子孙的继承,还是旁人的援助,范氏一族的善举之所以能够赢得后人的云集景从,无非就是在家风之中,牢牢印刻下两个字——“行善”。
《了凡四训》有言:“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
当范仲淹在一个家族的灵魂中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然后子孙后代不断地施肥灌溉,等到种子长成一棵苍天大树,变成护卫整个家族的最强大的保护伞。
▽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但是一个八百年兴盛不衰的范氏家族,却打破了这仿佛命运枷锁的宿命。
其中的秘密很复杂吗?
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自立
,是一个家族立足的根本;
读书
,是一个家族兴旺的源泉;
清俭
,是一个家族不败的基因;
行善
,是一个家族强大的灵魂。
牢记这8个字,你便掌握了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
谋者胜于计
古人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凡是提前谋划、想计策,则成功更有保证。
《菜根谭》中说:“谋,而后定;不谋,而衰矣”,“谋深,虑远,成之因也”。
纵观历史,大多数事件的成功,离不开人谋和计策。早在周代,姜子牙就在渭水边以直钩垂钓,最终成功成为了西伯侯的最大智囊;晏子二桃杀三士,替国家除去祸患;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终灭掉项羽。
《三国演义》里充满了谋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空城计……古人的计谋在三国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或许也是三国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人更是把《三国演义》当作企业经营管理之宝,当成商战不可不读的经典。
然而,谋略并非全部,人算不如天算。智者百虑,必有一失。有时候,有些东西是算计不到的,比如说人心,人的情感。
古人说,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有了计划和计策,然后才开始行动,更容易成功。但有时候成功不知看人谋,更要看天时地利,看天意。
谋略更容易祸害人心,让人贪得无厌,最终害了自己。“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所以,善谋固然重要,但更要知道停止、满足,才能保身。
勇者胜于胆
孔子说:“勇者无惧”。
有勇气的人,都要有胆魄。《三国演义》中,刘备称赞赵云“一身是胆。”所以赵云才能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出阿斗。
同样在长坂坡,张飞三声大吼,吓得夏侯杰胆囊破裂而死。
《亮剑》中,李云龙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亮剑精神,就是敢于亮剑的勇气和胆魄。这是一个民族所必须长存的宝贵财富。
当然,勇,并非单指外在的冲锋陷阵。苏轼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真正的勇者,更敢于面对自己,面对惨淡的人生,面对自己的坏情绪,面对那些无形的敌人!
现实中,我们经常说“被吓破了胆”。如果一个人被困难吓破了胆,也就意味着就失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没胆量、没勇气的人,是没有希望的。有的人,连表白的勇气都没有,怎么奢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的人,在厄运的打击下一蹶不振,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过去,也就更不会有光明的未来。
所以,不管是求学、生活还是工作,都要有胆魄,有勇气、豪气。就如孟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
如释迦牟尼所说,修行就是像“一人与万人战”,要勇敢地“挂铠出门”,或格斗而死,或得道而还。
智者胜于藏
《史记》上记载,年轻的孔子曾向老子请教道理。
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告诉年轻的孔子,高明的商人懂得深藏财货,而外表看起来好像空无所有;品行高尚的人懂得内藏道德,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是愚蠢迟钝。
在孔子的弟子中,颜回可以说达到了老子所说的境界。《论语》中评论颜回“有若无,实若虚”。
有智慧和学问,就好像没有一样,普普通通,完全没有骄矜之气。《庄子》中有很多写颜回的篇幅,可以看出庄子也很喜欢颜回。这就是“藏”的智慧和境界。
据记载:曾国藩出兵征讨太平军前,有人赠予曾国藩一口家传古剑,他的岳父说:
“涤生(曾国藩字)今日喜得宝剑,老夫也高兴。老夫十分喜爱旧日读过的一首古剑铭,送给你:
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
有锋芒,去砍东西,自己也会受伤。久而久之,这锋芒就钝了、废了!只有藏匿着,在最需要的时候出手,才是利器。
曾国藩的一生虽然显赫,功高位尊,但他却非常低调,处处藏锋,不露锋芒。所以才能安度一生。曾国藩曾经总结过天道有三恶,即:天道恶巧,天道恶盈,天道恶贰。
后来他觉得自己漏了很重要的一项,在日记中又总结了一点,那就是恶好露。
《道德经》中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上天厌弃露才扬己的人,社会上讨厌骄傲自大的人。越是自夸自卖的人,其实越无知,越浅薄,也越不会有好结果。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抢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杨修就是最好的例子。
古人推崇“是非了然于心而一毫不露”。善藏者,不动声色,心迹无痕,让人看不透,才不会受制于人;就像古代皇帝,深深藏起自己的喜好,怕别人用自己的爱好诱惑自己。
而不善藏者,无城府和内涵,很容易让人一眼看穿,常常被人利用,受制于人。
在汉语中,藏为多音字。只有懂得藏的人,懂得藏锋的人,才能最终让自己的内心成为一处的宝藏。
藏,不仅是一种手段,还是一种智慧,更是人生的境界。
人有三种忙不能帮
助人是无意识的播种,但帮人也要有限度,这世上不是所有忙你都能帮上,也不是所有忙都值得你帮。
1、 逞强的忙不能帮
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但帮忙要看自身实力。不能头脑一热,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
逞强帮忙不仅不能起到帮忙的目的,反而会莫名其妙加重自己的负担,失去帮忙的本意,让自己成为一个被帮忙者。
倘若因逞强帮忙把事情搞砸,反而会落人埋怨。
逞强的忙不能帮,打肿脸充胖子,何必为了别人的事委屈自己。
相比于取悦他人,生活更重要的是取悦自己。
2、 情感问题不能帮
涉及感情问题,最好不要帮忙。不要在情感问题上给别人提意见、出主意。
人都是感性的,很容易受感情影响,掺和别人的感情事,好了坏了都容易受人埋怨。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思不出其位,感情的事不是简简单单的道理能够说清的,别人家的家务事不要管。
3、 金钱的忙不能忙
我们常说“救急不救穷”,谁都有不凑手的时候,但涉及金钱就要慎重考虑。
救急可以,但不能救穷,频繁的帮衬不仅不会起到救穷的目的,反而会让他产生依赖心理。
老话说“生米恩,斗米仇”,你帮他十次,一次不帮,那就可能变成仇人,所以同一个人的忙不要帮太多次。
钱好借,但还的时候,多数人会因顾忌感情张不开嘴,人情借贷要慎重,多少人因钱由朋友变成陌路。
人有三种饭不能吃
老话说“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其实不仅话不能乱说,饭也不能乱吃。乱说话伤人伤己;乱吃饭也容易引起祸患。
1、 不吃白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以贪小便宜的心态吃白饭。
贪小便宜吃大亏,对于那些吃饭从不主动付钱的人来说,你可能暂时占了便宜,但你失去的是友谊、人脉及未来进步的机会。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免费午餐的背后往往都有动机,千万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免费餐点,不付钱的东西往往需要你付出更高的代价。
2、 不吃软饭
不吃软饭这个“软饭”是指过分依靠别人。
人要长大,要成为成年人,首先要先学会独立。能够凭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否则不论年纪多大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年。
不吃软饭,不靠别人生活。父母会有离开的一天,爱人也会有不在的时候,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来的安心。
3、 不吃剩饭
不吃剩饭是指不要学别人的生活方式,别人的“剩饭”不能吃。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要相信你面前这碗“饭”是最好的,最适合你的。
别人的碗里或许有山珍海味,但你的“肠胃”可能只适应清粥小菜。
生活没有模板,别人的生活虽然看上去花团锦簇,但并不适合你。
人有三种钱不能花
钱人人都爱,花钱也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但不是所有钱都能够花。
1、 不义之财不能花
世间没有哪一个人不喜欢钱财,但钱财的取得要有原则。不义之财不能取,不能花。
佛法中讲,如果你取用了不义之财,你命里头的财库就会有所亏损,你命里的福禄也会大打折扣。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 非己之财不能花
虽然不是不义之财,但是替别人保管的,这种情况下的钱也不能花。
不管是父母的钱还是兄弟姐妹的钱亦或是朋友的钱,别人让你保管是信任你,你要担得起亲友的这份信任。
不是你的东西,不能用。钱要花的心安,还要踏踏实实自己挣。
3、 明天的钱不能花
现在很多人提倡超额消费,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但在花钱时要慎重。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谁都不能保证明天的自己一帆风顺。
明天的钱有明天的用处,在花钱上也要考虑以后,不要只图一时痛快。
你可能今天花的痛快,但当明天遇上变故时却发现无钱可花了。花钱要慎重,要有规划。
想了解更
扫描下方二维码
龙场山下王阳明
洞中百年修此身
勤修苦练来得道
一心向道无杂念
合一
⊙版权声明:
图片文字
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投稿信箱:
商务合作、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或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觉得不错,记得点赞和转发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