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古代,人们是相信有专门负责下雨的神叫龙王,有专门负责打雷和闪电的神叫雷公电母的。但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现象认识的深入,发现龙王、雷公电母可能是个故事而已。
许多人都有将自己看不懂、想不清楚的东西“神话”的习惯,因为看不懂、搞不清楚就归结于神话、客观环境与说不清楚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和神话包括文化、智慧、国学、中国特色、体制机制等等。
许多时候,这种归因也是没有办法,原因在于人类对于世界和客观的认识总有不足,总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的,本也无可厚非。
但可怕的是,许多人将自己的认识缺乏归到那些说不明白的词上,为自己的偷懒(不去学习、不爱研究)找到借口,而事实上这个事情对于其他人、机构、国家早已经是很明确的事情。另一种称得上可恶的是,故意利用人们对于世界和客观认知的欠缺,装神弄鬼、制造名词,通过这些手段获取利益。
如果说前一种是因为自己的愚蠢,尚可以理解和同情的话;那后一种则可以称得上用心险恶,就像大人用几块糖来欺骗和拐卖小朋友一样!
2
读幼儿园和小学的小朋友们,最听老师的话。家长的话小朋友可能不听,但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动辄就是“这是我们王老师说的”、那是我们李老师让做的等等。
在许多成年人的印象中,都会记得自己或中学或大学的某个老师,当年觉得这个老师好厉害啊:上课不带书却可以将一本书讲的头头是道若黄河之水、对你来说多难的题目在他那里随手随口就可以搞定。所以师生恋历朝历代都有,盖因知识的不对称产生崇拜进而产生感情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但多年后,许多人可能才感觉到当年心中“高大”的老师也不过而而,你崇拜的那个老师也许没有你头脑中想象的那般智慧。
还有人特别崇拜魔术师,因为魔术对于普通人实在过于神奇:在你眼皮底下做出超出你认知的事情来,不由得人们不佩服。我们家小孩就是这样的一位,某段时间特迷魔术,于是在优酷爱奇艺狂搜魔术揭秘想探究后面的原因,从图书馆和书店借了买了好多本关于魔术的书籍。当发现许多魔术都需要专用道具的时候,又从淘宝上买了特质的扑克、骰子及各种乱七八糟的玩意儿,并像模像样的在他们班的什么活动上表演了几次,然后就偃旗息鼓了。
后来跟我讲,说魔术也就那么回事,要不是用专门的道具,要不是利用人们的注意力和速度,真搞清楚了一点也不神奇。
3
早些年,北京市公安局有一位尹警官,他的岗位是在北京火车站抓贼。需要他在汹涌的出站人群中,用肉眼快速判断出那些是逃犯、流窜犯和各种嫌疑人。
在萨苏的《京城捕王》一书中对这位“神眼小尹”这样描述的:
“老尹的工作地点在北京站口,主要打击目标为混在人流中的逃犯。他的擅长的是盘查,讲究的是短兵相接,在极短的时间里,几秒钟内断定面前走过之人是不是负案在逃,然后就要上前盘问,乃至行动抓人。所以,什么现场,证物,预定方案,对老尹来说都过于奢侈。
这就经常会发生老尹把人抓了,还不知道人家到底干了什么的事情。但是,根据北京市公安局的记录,老尹抓了二十多年逃犯,落到他手里的通缉犯将近千人,真正抓错了的只有一起,而被抓的还是同行。这个战绩在北京治安民警中,至今无人打破。
不知道我干了什么事儿他怎么就能抓我呢?这不知道是多少逃犯发自心底的痛切疑问。 ”
这里面老尹是如何做到“看一眼”就能准确识别逃犯的?大部分人说不清楚,尹警官也是公安局的传奇,许多后辈的警察们奉老尹为偶像,人们都为老尹抓贼的智慧所折服。
类似的例子太多,对于我们搞不清楚的事情、对于远远超过普通人认知和能力的现象,我们大都归于智慧。譬如中国的诸葛亮、外国的福尔摩斯、故事里面富于智慧的阿凡提和愚蠢的巴依老爷等等,我们都认为他们有超人的智慧。
由于认知局限,有许多普通人不理解、搞不清楚的事情那些行业的高手们看清楚、想明白了,我们就将这些人叫做智慧的人。
被誉为华人神探的李昌钰破过许多知名的大案要案,许多几十年无法破解的案情到他那里的时候会迎刃而解。但他们从来不说是自己的智慧,他的说法是所有案件的核心一定是现场和证据,而他之所以强大的地方是他的观察能力、逻辑分析和推导能力,而这些能力来自于自己多年持续不断的学习、实践、归纳和提炼。
“我平常睡得比较少,节省了很多时间,我吃得也很快,我太太常常说我像个吸尘器。吃饱了就去工作,一年就能省很多时间。”李昌钰说,如今他已80多岁,每天仍工作16个小时,没有周末。
4
我很少用智慧这个词,因为许多人将智慧的来源等同于某种特殊的能力。从而将自己说不清楚、看不懂的问题和事情归于智慧。
但问题是,你不懂不代表别人也不懂啊,智慧的后面一定有逻辑!
譬如关于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许多人告诉我知识是知道是什么和如何做,而智慧是知道什么时候去做。
这纯粹是瞎扯,知道在什么情景下利用什么知识也是属于知识的一种,叫条件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或者情景的知识。
这样说的人只不过是没有搞清楚概念而已。
而老尹之所以能够看一眼就抓人,而且准确度还那么高,其实也不神秘。用心理学的话说就是“模式识别”,在他的大脑里存储了大量的关于逃犯的模式和特征,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部分人都是正常人只需扫过后就不关注了,而那些他关注的人一定是符合了其中一条或者几条逃犯特征的人。如果符合一条或者几条他可能要跟潜在的对象眼神交流去确认,如果符合十条可能就直接抓人了。
简单说就是:if(x、y、z)then(如何),如果他那样,就可能是那种人,然后应该采取某种行动。
而儿童由于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所展现的知识经验见识会将这些幼小的心灵征服,加之幼儿需要心理上的依赖,老师们在他们眼里就“惊为天人”了。
所以,我们眼里许多所谓的“智慧”,只不过是由于我们在这一块欠缺相应的知识经验模式套路,而对方则熟练掌握了大量的这些套路,我们就认为他们是这个事情上智慧的人。
5
如果你手上有5000,你认为花1块钱买个东西会很心疼吗?或者说你认为1块钱是一个大数目吗?
当然不会!
那你为什么觉得王健林说1亿元是个小目标可笑呢?对于王健林而言,他估计的确是的觉得1亿元是个比较小、比较具备可行性的目标。
但主要是对于普通人而言,在当今的环境下,一个亿的确挺费劲的。
在物质上,人们的差异会很大,所以王健林认为一个亿是小试牛刀而普通人却认为比登天还难。那在精神上,其实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不同的人思考问题的层次也可能是一块钱跟一个亿那么大的差别。
许多时候我们觉得某些人说的话特别智慧,或者某些人是特别智慧的人是因为层次和维度的问题。
例如你喋喋不休的跟人说某个女神身材多好、皮肤多白、性格多么开朗乐观,你多么喜欢向往崇拜等等,旁边另一个人悠悠的来一句:那不也是一堆碳水化合物吗?
你什么感觉?
除了想打他,还得承认他说的挺有道理。因为他说的跟你不是同一个维度上的,你在说外形、性格,而他在说人的生化问题。
许多大师仁波切们就是这样聊天的!
还有一个你得承认,就是考虑问题的不同层次问题。由于经历、知识积累和工作性质决定,不同的人考虑问题的层次差异性很大。
我记得2000年左右,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的时候,在人才市场上见到一个应聘的小伙子在介绍自己,说“我是四个网站的CEO”,我理解可能是他建了四个个人主页。
这是一个层次!
按照这个小伙子的介绍方式,马云的个人介绍应该是“阿里巴巴、淘宝、天猫、支付宝等等的负责人”,而你在新浪微博上看马云的认证资料里面却写着“TNC(大自然保护协会)全球董事会董事马云”,名字里还写着“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高下立判!
层次不同的时候,低层次的人容易觉得高层次的人充满智慧,说的话也智慧四溢。
而这个层次是什么决定的呢?
他跟你的经济基础、思维水平、知识存量都有关系,也跟你的价值观和眼界、你的目标和个人发展方向相关。
譬如有的人最大的目标是能够买个大点的房子、娶个漂亮老婆、生个儿子然后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当然没错),而也有人像冯仑说的特别有使命感的那类“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事不当事”。
当你整天在想如何摇到一个车牌买一辆车的时候,有人却整天思考如何解决大城市的交通出行问题,所以你买了车他们做了滴滴、摩拜单车。还有人想地球快不适合人类生存了,必须考虑星际间的移动问题,他们就去做火箭、考虑普通人如何移民外星球。
不同的思维层次和方式差异会很大,我们可能觉得比我们层次高的人更有智慧。
6
总结一下,什么样的人在我们眼里是具备智慧的人?
我们所谓的智慧的人,只不过是在这2点上比较牛而已!
第一类:在我们看不清楚、想不明白事情和问题的时候,它能够一眼看出来并能够一阵见血的指出来,还知道如何去做。
这也不神秘,背后是他在这个领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更多,对于问题表现出来的现象(问题表征)及其背后的原因已经了然于胸,他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够识别各种模式和套路自动抵达问题核心,并知道如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简单说,他在这个领域积累的内容既多又深:数量很多,你没见过的他见过你没想过的他想过,你没做过的他做过;另一个是深刻,他能够从本质和概念层次去把握现象和问题,而普通人会被这些丰富多彩的现实迷住双眼。
对于他也不清楚的事情,因为他对知识掌握的的广度和深度都比你高很多,要去分析和推理或者发现解决方案,也比你高效很多,所以我们觉得他们是智慧的。
第二类:他跟你思考问题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而是思考更宏大、本质和更系统化的问题。
譬如你在为一次考试失误辗转反侧时,他在思考的是人生不过是一个过程。你在纠结于失恋而痛不欲生时,他在思考人生的相遇只不过是偶然的概率和短时间内的陪伴等等。
你在思考如何挣够二十万交个首付,而他思考的是赢取别人的信任能够持续挣钱一百年和百年老店。
这两类人,我们都容易认为是有较高智慧的人。
每个个体的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情况不同,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方向,当你在某个领域积累很多的时候都会有完成事情的直觉(这并不神秘,只不过是一种认知的自动化)。
所以智慧不神秘,我们认为所有的智慧都可以分析和追溯,不可能有凭空产生的所谓的“智慧”,那样的智慧只能是骗子的伎俩。
7
其实看完上面的内容,你也就大致知道如何拥有普通人眼中的智慧了。
关于智慧,包括两个层面的认知:
第一个层面是解决问题时游刃有余,面对复杂问题时仍然能够驾轻就熟的搞定,这种能力在普通人眼里就已经是智慧的表达;
第二个层面是除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能够从更高层次考虑更有价值的主题,譬如社会的价值、人类的价值等。
你开一个化工厂挣了很多钱从盈利角度可能是智慧,但造成了许多污染从社会的角度就不能成为智慧了。第二个层面更多考虑社会、人类的价值,是不是符合主流的价值观,是不是美的、健康的等更宏大的问题。
譬如一个人特别擅长拉拢关系利用权力寻租,许多别人搞不定的项目他都能拿下,从他的伙伴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很“智慧”的表现,但从社会层面看,这就属于不“智慧”了。关于这个层面,可以看这篇文章不要将你最好的年华浪费在不创造价值的事情上
如果理解了上面的描述,也就知道拥有智慧的方法了:
首先要在某个领域上拥有原超普通人的知识和经验(数量和深度),要抽象出许多这个领域的技巧、方法、模型和框架,掌握这个领域的核心概念并能够从概念往下去思考。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你就必须经过许多实践,干很多活,仅仅靠读书是达不到这样的目标。在干活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提炼。
其次是你要放大自己的格局,除了小我还要有大我。
孙中山说“要想做大事,不要想做大官”,如果你是一个小职员你也可以站在你们部门经理的角度考虑、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那你就可以超越你的职位思考更多的问题。
如果你能超脱一个企业,站在行业、社会的角度考虑,站在时间的轴上(过去现在未来:不仅仅考虑现在,还考虑历史和未来)去考虑,甚至从人性、人类的角度考虑,那你思考问题的层次一定会极大提升。
但这里面也不能生硬的去思考,要跟自己所处的现状和可能性结合起来,否则就可能成为一个笑话。
‘’老牟在"文革"的时候曾写过《中国向何处去》的文章,探讨中国的命运;开始做生意之后,又不停地研究社会经济变革。应该说这些都是非常合情合理、而且非常有趣的做法,是一种好的、值得肯定的品质。但为什么他这种政治情结会失败呢?我认为,他的政治情结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错位。既然是一种政治情结,也必定有它的逻辑,不能错位,错位就会闹笑话,甚至招致灭顶之灾。
比如邓小平生日那天,老牟在家里召集了一帮人来祝寿,我不知道这种做法在西方会怎么样,反正在中国,人们就觉得很怪--给邓小平做寿,是党内一种特殊的政治生活,也是极少数人的特权与恩荣。你一个劳改释放犯、小商人在家里大操大办、给邓小平做寿,纯粹为党添堵啊!”
--《冯仑:我所知道的牟其中》
老司机停车的时候总是一气呵成,没有人会默念“停车一定要拉手刹”,但他每次都不会忘记,因为这已经成为他的一个自然动作,这种自然来自于无数次的实践的重复。
在现代的认知里面,智慧是理性的产物。著名哲学家罗素认为“构成智慧有几种要素,其中须置于首位的是比例感:将问题的所有重要因素都考虑进去并掂量每个因素应有的分量的能力。”,他还举了例子“你渴望探求知识,不带功利性地去研究原子结构,却意外地将摧毁人类的手段置于狂人手中。”,其实背后就是咱们说的价值观和系统化考虑。
还是这个罗素,小时候是一个悲观的人,按照圣经里说的人能活七十岁,在他5岁的时候就开始想“我这不幸的一生到此才过了十四分之一”,何其漫长啊!但当他开始学习几何学,被里面的理性和推倒所吸引的时候,就将这些悲哀抛于脑后,感觉人生何其美好!
但我们的文化中,有点智慧神秘化的倾向,将搞不清楚的东西归于智慧,将缜密的逻辑和推理等同于天生,这其实阻碍了人们追求智慧的道路。
每个普通人只要努力,都会拥有属于智慧。这种智慧不神秘,非天授,而来自于学习、实践和深刻系统的思考!
(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
该文内容是《如何成为专家》的素材,将来详细的内容(包括案例、方法和工具等)会放到书里面,这本书估计要2017年出版。
如果感觉有启发,用苹果手机的宝宝扫描下方二维码就可以支持作者:
有用课程,请关注KMCenter
讲座:互联网下的高效学习方法 / 个人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企业KM】如何做好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规划?/ “互联网搜索信息和知识技巧”
重听仅39/课,199元可以听全年,联系小k个人微信:511956894
汇聚追求卓越并愿意为之努力的人们,以《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如何成为专家》为基础提供元知识的【二班】诚邀您的加入。
一年内在线讲座免费听、与田志刚老师直接交流、精英同学思维碰撞。加入请点击这里了解相关介绍,199元/年,意向者可联系小k个人微信:511956894
关联阅读
学习能力很好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大脑中,知识是如何关联成体系的?
如何真正做到概念思考?
所有思维能力的基础都是这种能力,但大部分人不知道丨深度
@关注中国知识管理中心公众号:KMCenter
发送“1”可以获取大量高效学习、企业知识管理、个人成长文档、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