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方寸邮缘
集邮知识,每日推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方寸邮缘

观点:“世界非遗”二十四节气,发源于洛河边!

方寸邮缘  · 公众号  ·  · 2019-12-01 09:57

正文

立冬已过
冬至还会远吗?


洛宁县罗岭乡的
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爱和小镇)


相信到了冬至那天,妈妈一定会提醒你:“记得吃饺子,不然冻掉耳朵哟。”

如果非要发挥杠精精神,问妈妈这些有没有啥科学依据,她一定会说:“老祖宗传下来的嘛。”

等等,这次要找不出来这位老祖宗,就不是杠精本杠了。



不过,说这句话的老祖宗名字我确实没找到,却找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


不仅咱们这座洛阳城是他在几千年前营造的,就连几千年来对中国有深刻影响的二十四节气都是从他这儿,从咱们洛阳地区开始的。


这个人就是周公。


他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没错,就是咱们看的那个《封神榜》里面,讨伐商朝纣王的那个姬发——的弟弟。


要说他和洛阳的故事,那可海了去了,他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 还营造了洛邑,就是周朝的都城成周城,还在洛阳制作礼乐。


咱洛阳定鼎路上的 周公庙,就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元圣”周公建立的。



其实在周公之前,我们的老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发现,一年之中,太阳投射到地面上的日影长度总是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于是人们便利用日影的长度变化来判断时间与季节。

这也是没办法事儿,谁让咱们国家古代是个农业国家,只有掌握了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才能有个好收成填饱肚子嘛。


于是早在黄帝时代,就派专人“考定星历,建立五行”,来观测气候变化,指导农业生产了。


到了周朝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


武王伐纣成功,建立了周朝,下来就是定都了, 他想把王都定到一个“天下之中”的位置, 这样四方诸侯来朝走的路程都是一样的,也方便管理民众。

老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这么重要的事儿,武王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便带着一队人马出发了。



那到底哪里是“天下之中”?依据是啥?他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周公手里就有这么一件趁手的工具——土圭。


别小看这个简单的仪器, 它可是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了,也叫圭表,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



至于依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今天大家都知道,我国处于北半球,“冬至”那天白天最短,日影最长;“夏至”那天白天最长,日影最短。



周公认为,夏至那天日影长“尺五寸”、冬至那天日影长“丈三尺五寸”的地方就是“地中”。


最后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一个地方,那就是洛阳。

说到这儿,您也许会问,为啥“尺五寸”“丈三尺五寸”的地方就能是“地中”呢?


别急,这和咱们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有关,这两幅图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誉为"宇宙魔方",它们就是河图洛书。

洛书图中“纵、横、斜”三数之和均为“十五”。



《易纬•乾凿度》说:“《易》一阴一阳合而十五之谓道。”


因此,夏至那天日影长“尺五寸”(即“十五”寸),正合“阴阳和合”的“十五”之数。

河图是由“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宇宙图式。



观测日影的表竿高“八尺”即八十寸,再加上天地之数“五十五”,即可得出“丈三尺五寸”的长度。


因此,冬至那天日影长“一丈三尺五寸”的数值,与表竿高度和“天地之数”之和正相符合。

这两个蕴涵着神祕的阴阳数理的数据,便是周公在夏至、冬至两天,在西周成周城观测到的日影数据。



至此,夏至和冬至一确定,加上春分和秋分,这四个节气无论东西方都有。


除此, 我们的“二十四节气”的命名还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其中——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
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
小暑、大暑、处暑
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
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