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VC。 |
在PC时代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中,数据开始走向分散——它可能在你的手机、你家的智能电器、或是某个电子设备上产生。分布式云计算和边缘云计算则开始提供一种更高效的计算方式:把云资源移到更靠近数据生成地、或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就近计算,而无需把数据发送回千里之外的数据中心计算。
这也是PPIO派欧云诞生的契机之一。本期 OMEGA访谈录 ,和我们进行分享的是 PPIO派欧云的联合创始人&CEO姚欣 ,他也是我们的 OMEGA三期学员 。
姚欣身上此前最为人熟知的光环是「PPTV创始人」——当年他在大学宿舍中创立了PPTV,由此影响了一代人的内容消费习惯;2018年,姚欣二次创业——他说,这一次,他的终极目标并非达到多少市值,而是能让他们的技术被写进下一代计算机教材中,做一个能被IT产业记住的东西。
今天他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和我们分享他的二次创业经验和收获:
1. 二次创业的契机是什么?
2. PPIO与PPTV的联系
3. 为什么「分布式云计算」是行业的未来?
4. AI爆发对PPIO的影响
5. 参加OMEGA的收获分享
梅开二度,做新时代的数字底座
先请姚总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以及PPIO这家公司吧。
我是姚欣,我算是一个中国互联网的参与者,过去20年间经历了从创业到投资到再创业。
2004年,我在大学宿舍里创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PPTV网络电视。做了十年之后把公司卖掉,开始做一名投资人。我在蓝驰创投做了四年科技投资人,当时投的主要赛道和科技、AI相关。2018年,我又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创办了PPIO派欧云,到今年已经是第六年了。
过去20年左右, 中国互联网从PC时代走到移动时代,又走到新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也算是一个见证者和经历者。 我挺自豪于这样的一个过去,在过去20年看到了很多的发展和创新,并且自己也一直在参与其中。
您在2018年创立PPIO时,看到了市场上的哪些机会,进而决定重新投入到创业大潮里呢?
我觉得2018年再创业和我的投资经历有关系。创业者往往会专注于某一个垂直领域,但投资人要看产业、看行业,而且要看长期趋势。我2014年到2018年在蓝驰做投资时就发现,我们正处在一个时期——上一周期的尾部和新周期的开始。上一个周期是以互联网模式创新为主的周期,而新周期是科技创新的周期。
当时我看到了一系列变化,比如2016年AlphaGo的诞生,预示着AI技术即将进入到一个高速增长的时代。我那时候开始在投机器人,看见机器人的各个核心的部件都在进入到快速增长阶段,包括新能源汽车,当时我看了和投了早期的理想等等。我发现一系列新技术在2015-2017年期间刚刚诞生,如果去看它们的发展趋势,未来十年很有可能会有一个巨大飞跃。
想象一下,十年后很有可能又进入到一个全新时代。因为我过去所经历的PC和移动时代,都是由技术的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多项技术的并行的突破,最后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行业和全新的模式。
2018年,我觉得时机到了,因为像AI、包括5G商用这一系列技术,和我过去做PPTV时所积累的分布式计算、分布式系统的能力非常相关,所以我就和团队伙伴们说,我觉得我们可能又将迎来一次新的时代的起点,但这次我们想选择去做 新时代的数字底座 ,做一家偏基础设施的公司。
这样一家公司要陪伴时间一起长跑,所以我们必须要领先于这个时代去创办它,然后去发展它。我当时预期是我们可能要花十年时间、也就是从2018年到2028年,才能进入到那个新时代,现在我们差不多走了一半,目前已经看到了曙光,但还没有真正进入。
在这一半路程中,您觉得您走完您梦想的50%了吗?
我觉得我应该完成了这家企业从0到1过程的50%了。我这次创业有一个终极目标,就是
想把我们开创的技术写入到下一代计算机教材里
,而不仅仅是做一个市值多少的公司。我想做一个能被互联网或者IT产业记住的东西。其实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所以今天我们也希望能成为新一代技术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您创办的第一家公司叫PPTV,现在第二个项目叫PPIO,这两个项目应该还是有关联的。除了品牌上能看到关联,团队上会有什么传承吗?
当然,不过这要回忆一下20年前了。我觉得我当年在武汉华科创业时,挺幸运的一件事情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可能20年、30年的技术的创新。那时候的一个技术叫作P2P,是一个概念上讲的是点对点计算的技术。
我们当年在上大学的时候,有很多流行的应用,比如电驴下载和迅雷等,都是基于这项技术诞生的。这项技术让我看到了其背后反映的变革—— 计算架构从集中到分散,再从分散到集中,差不多以平均每20年为一个周期。 就像一九八几年诞生的IBM大型主机,被后面2000年左右的PC时代的主机逐渐替代,后来我们就用一系列小的服务器和家用电脑替代了IBM。同样,我觉得我们其实看到了未来的20年,也会走向从中心化到分布式的发展趋势。
在PPTV那个时代,我们还处于非常早期,还不具备足以去建构一个技术的能力,所以我们选择从应用切入,做一款应用去证明这个技术很厉害、很酷。那时候我也没想过做多大的一个商业,就是想做一个能对身边人、对自己有帮助的事。我们想看球赛,那就做一个让大家能够随时随地看到球赛的软件,没想到这个事居然还做成功了。
十年后,当我再去审视当年的PPTV时,我觉得我们是阶段性地达成了一定的商业目标。虽然公司是一家独角兽企业,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我觉得我们没有在技术以及目标、梦想上去投入更多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在做投资人的时候,虽然我是视频行业出身,但是我不看也不投视频领域,我只看只投科技领域。如今我创业也是只做和科技创新相关的领域。
我们其实一直希望能够推动这种分布式技术到实用落地。在以20年、30年为周期的大的计算架构变革的、范式迁移的浪潮里,能成为重要的奠基者和产出者,这件事情对我而言,可能是一个人生使命级的事情。20年前,我们能和这一类分布式技术结缘,能够一路走到今天,能够围绕着它去发展,我觉得这是我们一直想坚持和发展的事情。
您现在的团队高管还有PPTV时期的人吗?
其实我两位合伙人都是以前的PPTV团队成员,在不同阶段参与过PPTV的创业。不过这并不是刻意的。我们早期创业时还有其他几位合伙人,而我们这次创业采取了一个比较开放的形式,我的合伙人进进出出有好几位。有一些在我们这里合伙了三四年之后,又选择了新的方向去创业了,我们甚至还互相支持,还鼓励对方去发展。
我并不认为一个公司的团队就一定要从一而终。我经历了从创业到投资到再创业的过程,我觉得大家就是阶段性合作,为这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梦想付出。但是企业在不同的战略阶段,团队构成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处在一个我们称之为“从我们的第一条增长曲线向第二条增长曲线进军”的过程,现在的团队成员有一部分是PPTV时期的老兵,一起奋斗过来的,同时我们还在不断去扩充,吸收更多新鲜血液。
打造云计算版的“滴滴”
请您先讲一下PPIO的一些产品吧,比如有几条产品线,分别覆盖哪些赛道?
PPIO派欧云的定位是分布式云计算,这其实是一个全新的技术上的概念。简单来讲,比起传统的阿里云、腾讯云这种集中化云,它的节点很分散,比如目前我们在全中国有3,000个计算节点,分散在几百个不同的城市和区县,所以这是一个很分散的云计算。但是像阿里云,它会有几个大的计算中心,一个中心可能就有100万台服务器。
由此,我们在上层支撑了我们的两大核心应用场景:第一块业务是以边缘传输为核心的音视频服务,这个服务是从2020年疫情爆发时发展起来的,因为在线流量的激增带来了业务的增长;第二块业务是我们从两年前开始培育,然后从去年到今年开始高速增长的算力模块。我相信我们以后还会再发展出一些新的业务场景。
云有三项基本能力,就是 计算、存储和连接 ,我们认为计算一定是其中重要的核心。从两年前我们在边缘测部署大量算力的时候,我们就在找相应的场景。从早期的元宇宙、数字人,到后来的云游戏、云渲染,再到当下火热的AIGC大模型,我们逐渐发展出了算力业务线。
您是怎么找到各种各样的闲置算力资源的呢?
我在这一块的经验和能力,与我当年做PPTV有一定的相关性。当年PPTV在早期其实没有自己的服务器,我们给大家提供的所有这些视频直播、点播,其实是靠所谓的P2P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将你电脑上的闲置存储和闲置带宽给别人使用,别人在看的视频,其实是你在帮TA来提供,这样形成了一张互相帮助的网络,所以PPTV是把个人的闲置资源用共享经济整合了。
这次我们在做PPIO派欧云的时候,其实有类似的思路。我们在2018年启动的时候,我当时发现中国有大量的新基建,比如IDC(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投了很多基建和机房,但是我们去跑了一圈,发现平均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四五十,甚至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平均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这些资产已经投进去了,之所以没有拉动起来,是因为它们比较碎片。就像很多共享经济,比如像Airbnb租房一样,很多的房间不能每天全住满。我们看到今天IDC机房服务器也有这样的剩余和闲置,怎么找到这些资源?这个鸡生蛋、蛋生鸡的过程,的确也是我们早期最受挑战的一点。
坦白讲,我们的成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因为起初无论是从需求侧还是从供给侧,我们都探索过了,实现这个冷启动非常困难。但是我们的业务的落地起点是从2020年疫情开始的,当时湖北封城了,流量激增,机房扩不了容,导致各家云服务在湖北地区的体验都下降了。
在那种情况下,我们作为一个创业公司,就得到了被大厂青睐的一个机会。
大厂希望我们提供一些湖北地区可用的云计算的节点,我们就整合了一下。其实我们并没有派人在湖北当地,而是通过在线的方式,首先通过朋友圈一层层在传播。第一波给我们提供算力的,不是专业的IDC机房,而是湖北的网吧主,那时候他们没生意,就给我们使用了,所以我们最开始从网吧整合到了很多机器。后来有很多企业也都暂时停工了,他们也开始给我们提供算力。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从0到1的探索有点偶然性,是因为疫情的特殊环境带来的局部效应,推动我们滚动起来了。
但是到了2020年的下半年,我们就发现这个模式可以复制。我们经过调研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IDC和IT资源实际上被浪费、被闲置了,所以我们就组织了一个线上加线下的拓展团队,有点像我们的P2P做法。我们现在全国有1,000多家代理商,每一天在全国各地勤奋地帮我们在找当地有没有一些企业的机房资源是闲置的,有没有哪里的算力中心是空闲的。我们发现特别在中西部地区,这种闲置的占比非常大,所以他们就找到这些资源并提供给我们,然后我们又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一键部署的技术解决方案,能将这些算力调度、使用起来,由此实现了我们的一个正向循环,实现了云计算机的共享经济,就像是云计算版的“滴滴”。
您觉得十多年过去了,今天PPIO能提供的直播技术和过去相比,有哪些质的变化和进步?
PPTV的核心技术是一套叫作P2P的点对点流媒体传播的技术,但是这套技术有它的局限性,它比较适合于企业内部做,不是一个很好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因为P2P不够标准,甚至非常另类,每一家企业做好的P2P都是不同的,像优酷、爱奇艺等等都有,但是没办法互相打通。
其实我们在做PPIO的时候,我们的定位是要做一家To B企业。既然我们那么作为一个数字的基础设施,那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标准化的问题。于是我们就学起了原来的P2P的路线,我们选择拥抱了云,所以我们今天给大家提供的服务并不依赖于P2P,而是一套云计算标准的云的框架。
简单来讲就是我们并不需要客户或者客户的电脑去提供任何计算资源,都是我们的云去提供的,是典型的标准CS架构(Client/Server架构)。我们在这个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特别是在音视频处理方面。我们对音视频的处理,包括如何让音视频更加流畅,包括编解码随着时代演进,的确比当年要进步很多。
况且现在还有AI加持,所以我们的编码能力、调度能力,整个网络的服务质量、稳定性,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基于这些能力,我才能给客户提供一个超越客户自身研发能力的服务能力,如此客户才会采购我们的服务。
总而言之,我们是基于以前很多的行业积累和认知,去做了更好的服务,但是技术路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已经从以前PC时代的P2P路线完全过渡到了云的路线,然后按照云原生的架构去搭建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分布式系统。
请您给我们详细解释一下边缘计算的概念,以及边缘云会如此活跃并且受到资本追捧的原因。
这一块就涉及到技术的发展趋势。在过去20年,技术的计算架构从中心到分散,再从分散到中心,然后再从中心到分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变化趋势呢?如果看它背后的第一性原理,其实是数据的流动与位置。在PC时代,我们生产的数据、处理的数据(比如看帖、对话、交流等)几乎都在服务器上,这个服务器就越变越大,变成了今天的云,所以数据是越来越集中的。但是在过去的5到10年,我们慢慢发现,数据的发展、产生、处理的趋势发生了变化。
举例来讲,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普及,我们大量的数据产生自手机。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大量的数据产生自摄像头。这些数据都在边缘侧产生,如果把这些数据全部都送到一个中心云去处理,再把数据结果返回,性能和代价反而更大了,所以大家就开始追求能否对这些数据进行就近处理。
其实我自己的观察是计算都是跟着数据产生的位置来跑的,当大量数据都在边缘侧诞生时,计算的需求也需要下沉到边缘侧,这就是带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主要原因。
当然这个解决方案有几种:一种最简单的就是,直接在手机、摄像头、智能音箱上面去进行计算处理,这个能解决一部分需求。但是这些边缘设备又有一个大挑战——性能和耗电都不能太高,而计算处理对性能和耗电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如果放在远端的云又太远了,且成本代价很贵。
于是大家就想在设备端和最远端的云中间找一个中间位置,这个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个创业点——在一个城市内部,甚至在一个园区附近,去部署一些机房和节点来帮大家就近计算。如此一来,计算不需要送到一千里之外的云,直接在家里周边就可以处理。而且它的性能远远超过于一个终端上面的计算性能,又可以实现一整套的标准化的云技术的普及。所以我们找到了一个在性能、体验和成本之间的均衡点,这个均衡的点就是在城市周边去部署算力,慢慢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像我们这样的一些分布式云服务的发展。
SaaS为主,PaaS为辅
在选择和市面上的厂商合作方面,有没有什么特定标准和要求?
简单来讲,我提供的是
分布式的虚拟主机
,分布式的虚拟容器里可以跑成一个数据库的软件,就可以成为一个分布式的数据库;跑一个流媒体点播服务器,就是一个音视频的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即内容分发网络),这是我们最底层的一个核心业务。
我们的一个特点就是,以服务(SaaS)为主,同时我们愿意去整合市场上现有的一些平台即服务(PaaS)层技术,比如像人工智能,我们其实就在和很多大模型公司合作,把它的模型封装之后,再去给用户提供服务。用户也可以用我们的SaaS直接做自己的模型训练推理,还可以直接调用最终的模型API,去使用这些服务。
现在PPIO主要合作的公有云是哪几家?
我们跟主流的阿里云、腾讯云,以及华为、金山等等都有合作,虽然我们做的是分布式的边缘云服务,他们做的是中心云,但这两者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融合关系。
比如我们服务的许多客户,特别是那些进行音视频互动的客户,他们在进行视频直播时,可能视频的核心数据源还是放在中心云上,这样做方便他们进行数据管控,以及对用户账号的处理。但是等他们要去承接大量的用户互动时,比如进入聊天室发弹幕,其实可以放在边缘侧去处理,做到成本更低的同时,性能更快。
最后这些往来的聊天记录还是存到中心云去,所以我们今天和各家主流云公司都做了联通和打通,让我的客户可以无缝去使用。客户可以灵活地扩展或缩减服务,将一部分任务从中心云派发到我们的边缘云,还可以将我们最后计算和处理的结果再传回到中心云平台,实现上层业务逻辑的透明化。
目前PPIO在这个行业里,有没有相应的对标的国内外公司?
可能我们和海外最像的公司叫Cloudflare,是一家在硅谷的公司,它的定位就是在做边缘云,甚至它的一半业务和我们相像,也是以音视频、CDN为主。但它的另外一半业务是做安全,而我们选择了做算力。
这家公司其实挺有特点的,它的CTO也是一个技术极客。当年他其实看到了技术的这种发展趋势,从一个CDN演变成了今天的分布式云服务。我们创办的时间比它晚了6年,但我们其实也看到了类似趋势;而且我们比它更有优势的地方就是,2016-2017年期间云原生开始标准化了,我们可以一步跨到云原生的平台。我觉得 云原生是未来10年、20年的云的标准 ,所以我们可以在一个更加通用和标准的新领域里去发展。
“现在只是AI元年”
PPIO从2020年开始就已经获得了各种奖项,以及市面上的各种认可。目前您觉得整个分布式云和边缘云市场在中国有多大的市场份额?您觉得这些奖项足以展示给客户看我们的技术实力吗?
我觉得还在很早期。PPIO创立于2018年,我认为要到2028年才能看到分布式云和边缘云技术成为大家共识里的通用的必备技术,这几年都还处在一个市场的教育阶段。我们获得的这些奖项,以及整个行业的格局,其实今天大的云厂商也有这样的边缘云业务,像阿里云、腾讯云都有,只是不是它内部的核心业务,所以他们在一些节点上也会和我们合作,我们也会做一些节点上的打通,今天的分布式云还不会是大家认为的一个专有的独立分类。
但是我认为这个趋势在慢慢演进,背后和整个新一代的应用相关,因为每一代的应用都会依赖于某一代的技术设施。今天大家所熟悉的互联网音视频、娱乐、电商,都是依赖着云计算诞生的,云计算发展了10年,它们也发展了十年。但我们看到的是新一代的技术、新一代的应用,比如元宇宙、Apple Vision Pro,我们相信这些一定会落地,但是落地不会用传统的云,因为它们的要求是毫秒级响应,但传统的云计算无法做到。
未来的自动驾驶、AIGC实时生成视频等新场景对算力和计算实时性要求是极其高的,一个数字终端不足以支撑,放到中心云上延时太慢,想要变得又好又流畅,可能都需要边缘云的提升。所以我认为两三年后,这些应用可能才会大规模诞生,今天都还是它们的元年。
您看到AIGC这个机会,是在过去几年有预判,还是看见OpenAI的变革之后才开始布局?今天AIGC赛道上下游都极卷,您觉得PPIO怎么在这个领域里突围?
其实在2020年,我们就把我们的十年战略都画出来了,当时定位的就是三条曲线。第一曲线就是2020年,我称之为“旧瓶装新酒”,因为音视频已经是一个很传统、很标准化、很成熟的行业,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些新技术为它赋能,降本增效;第二曲线就是2022年-2028年,我们看到了一系列新一代的技术,第一是整个IoT,第二是边缘AI/EdgeAI;第三曲线是一系列像机器人自动驾驶这些场景。坦白来讲,我没有能力预判出ChatGPT的诞生,但是我认为新一代的应用会从上述这几种场景中诞生,包括AR、VR,是我们密切关注的新应用的新场景。
我们希望自己可以在比较早期就把握到这些技术的发展,因为我相信它们诞生的时候一定对技术设施、对云有要求,这也是我们入局的机会。我也清楚即使进入了这个赛道,这个竞争依然才刚刚开始,这个市场还有可能发展1,000倍到1万倍,现在才1%而已,所以现在还不能决定最终胜败。我们更多是用一种和合作伙伴共同成长、锤炼技术、打磨场景的思路,一起发展。我觉得这件事情会年复一年快速增长。
我自己的判断是空间计算、AR/VR这些领域在一两年内又会有一波新的增长机会,因为我们一直关注它的设备普及、成本下降和应用发展的一些趋势。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些技术跨越鸿沟之前,进入到这些市场里面,伴随着它们去跨越鸿沟,获取更高的发展、增长。
今天AI对各行各业的冲击都非常大,您觉得AI会给PPIO带来什么机会和挑战吗?
我觉得这一波AI发展带来的最大挑战不在于技术,而是在商业侧,因为我们有点判断不出最终是谁会胜出,是大厂还是一个创业生态?因为我观察到很多这种技术创新在早期时,大家走的都是垂直整合路线,但是一个行业的普及最后是会分层的。安卓诞生了,真正的移动手机开始普及了,准确讲应该是小米的红米千元机诞生之后,我们才会有移动互联网,每个人都可以去使用手机。所以这一次的AI,我觉得在商业上还是存在着这种挑战和顾虑。在今天这个时间点,AI大厂/头部公司在发展的时候,我们是拿不到太多核心的事情去做的,因为它们都能做完,所以我在短期内是看不见自己的机会的。
但是我心里一直有一个自己观察到的IT和科技行业的成长范式,就是 每一代的技术的诞生,早期是由大厂和封闭体系开创的,但是最后一定是由开源和一系列分层的隐形冠军去共同发展的。 就像我们当年这帮学生创业者之所以能在宿舍里建立一家10亿美金的互联网公司,也是因为我们用一大堆开源的廉价基础设施,做出了一个可以比拼大厂高端技术的产品。所以在我的信念里,AI领域总会发生那一天,但近两三年内还是大厂在主导AI快速进步。
现在AI行业叫“大力出奇迹”,如果你用更大的算力、更大的数据,一定能训练出更好的模型,这是比资产、比资源的事。但是我的看法是,AI模型的参数扩张和性能扩张在几年后一定会走到一个瓶颈期,而那时开源技术和闭源技术的差距,一定会大幅地缩小,那时就是我们这些创业公司最佳的入局时间点。届时一定会诞生很多的替代解决方案,可能成本只有它的1/10,性能是它的90%,然后慢慢会发展和诞生一个更丰富的生态。但是你不能等到那个时候再开始,两年前我们就在布局,现在就在进入。我们一直努力去看开源和看分布式,看推理应用侧,就是在赌一个两三年后的未来。
创业者既要理想,又要务实
您有什么创业经验想要和大家分享吗?
我有个感受,是
创业者既要理想,又要务实。
所谓的理想是你一定要相信的东西,是不变的东西,是一定会发生的东西。务实的一面是我们知道做这件事的周期很久,但我们不可能只是为了做这些最先进的技术,就去为那些未来的场景去赌,所以还是要选择今天能阶段性实现的需求落地。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旧瓶装新酒”,在已有的需求和已有的产业里进行局部改造,先养活自己。虽然可能没有做到颠覆式改造,但是可以打磨技术、打磨场景,同时公司也能够持续发展和生存。我觉得这才是一个能够让我们跨越鸿沟、让真正的技术落地的务实的企业的态度。
您参加OMEGA有什么收获,以及有什么建议吗?
我觉得我最大的收获实际上是上课。以前我也上了好多创业营,其实我也挺推荐创业者参与这样一些创始人聚集的社区。我真觉得自己创业的时候很焦虑,总觉得自己这方面没做到,那方面没做到,最后公司还是不那么杰出。但是当我上了创业营之后,我的感受是原来存在躺着也能赢的CEO(笑)。你会发现成功不是只有单一路径,取得成功并非仅凭今日的努力和勤奋,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认知水平,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能否让我们洞察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市场?正如那句经典的话,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这是我在完成这些课程学习、聆听众多老师和同学的见解、以及观察不同行业后所获得的感悟,由此之后心态就好很多。
一个公司的营收其实有很多种路径,不是只有单一的路径,有的时候我们要回去看看,是否是路线选择有问题。我们不是一定要按照原来的这条路径一直走到黑,我们也是一边打拼一边修改一边调整。我觉得长期来看,我们有理想、有信念,短期来看,我们就务实,能屈能伸,该调整就调整,该改变就改变。
|
医学界 · 医护斗舞,看看谁跳得最好? 8 年前 |
|
二更食堂 · 谈恋爱,这4招帮你摆脱父母的反对 8 年前 |
|
蚂蚁集团 · 刷支付宝坐公交,不再只是愿望 | 杭州等多地陆续普及 7 年前 |
|
有车以后 · 【冒死实测】车子有没有ESP,究竟有多大区别? 7 年前 |
|
深圳发布 · 【区事】13万平方米!光明第六次查违攻坚战打响,首创烂尾楼清拆“光明模式”! 7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