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杨不坏
作者|杨不坏
很多行业开始进入激烈竞争的模式,包括从增量转存量的众多传统行业,也包括比较热门的如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某些情况下,竞争策略就是增长策略。
当品牌处于红海竞争,且不在最头部牌桌时,应该如何破局?
大家会发现,当一个品牌有品牌势能,有话题性时,说什么大家都会关注,比如苹果、特斯拉、华为等头部品牌;而当一个品牌没有品牌势能时,哪怕广告做得很好,甚至找了顶流明星,大家还是不关心。
今天本文从非头部品牌的竞争策略视角,谈谈如何激活品牌势能,希望对你有帮助。
当品牌没有势能,不被谈论时,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无效传播。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头部品牌有五六家。例如特斯拉、比亚迪或华为,随便做点什么大家都会关注和谈论,有着持续地社交活力和热度。
但在这五六家之外,还有几十家各种各样的新能源品牌,大部分都是没有人谈论的。如果你是这几十家品牌之一,怎么办?
举个例子,当年“李宁国潮”本质上是激活了品牌势能,如果李宁是在国潮火了之前做这件事,可能无人问津,但在这之后做“李宁国潮”就是热搜第一。
所以,当你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弱势角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激活品牌势能,这样所有营销会事半功倍。
那么问题就变成,如何激活品牌势能?我思考的策略是:
直面用户,直面质疑,甚至直面竞争对手,把情绪和激情调动起来。品牌需要更激进、大胆,甚至是愤怒的表达,才能让大众舆论不得不关注。
如果品牌处在“挑战者”的位置上,应该更大胆,把最尖锐的东西表达出来,甚至把“不该说”的说出来,燃起激情,哪怕是带一点愤怒的激情。唯有放手一搏,才能赢得上牌桌的机会。
但是,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度”的问题。如果一味追求大胆与尖锐,可能会被错误地理解成是降低底线,毫无下限的广告。这种广告其实我们见过很多,有些遭到了舆论的强烈反噬。
所以,当“挑战者”要做更尖锐地表达时,首先要有底线思维,要赢得尊重,不要做无下限的表达,如果品牌失去尊重就意味着失去一切。掌握好大胆尖锐与理性尊重之间的度,其实是重建品牌势能中最难的部分。
这几年广告圈的创意越来越保守,越来越胆小,很久没有见过大胆、尖锐甚至自嘲的广告了。
微博里上汽ID.3这张平面海报,是非常典型的激活品牌势能的创意,很适合用来诠释本文谈的策略框架。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似乎只有特斯拉、“蔚小理”、华为、比亚迪算得上头部品牌,其他都被跟风归类到杂牌行列。上汽大众ID.3跟其他非头部电动汽车品牌一样,被称为“杂牌”电车,身边如果有人买了BBA或大众丰田等传统车企的电动车,甚至被拿来嘲笑。
然而,不同于其他合资电车的“油改电”是在原来燃油生产线上设计修改动力系统,
大众是在国内花费170亿打造的MEB纯电平台,可以说是合资中最不该被叫“杂牌”电车的品牌。
所以对于大众ID.3来说,在品牌层面首先要解决的,是破局“杂牌”心智,激活品牌势能。
于是,他们直接将“别叫我杂牌电车”做成巨幅海报,投放在各大城市中心大屏幕上。此举,震惊了一众车圈人士——避之不及的敏感词直接做成广告。但这一大胆创意也为ID.3激活了品牌势能,使其重新被大众看见,被谈论。
这就是直面用户,直面质疑的激进表达。通常用户层面在传播某个品牌负面词时,品牌官方会避免提及,即便反驳也通过第三方媒体或KOL。但大众ID.3 直接自己出来叫板,还做成巨幅广告,很难不变成话题。
这并不是传统的广告口号,本质上是个公关议题,而且是极其犀利激进的议题。
大众ID.3作为非头部电车品牌,普通的广告或TVC并不会引发关注。在缺乏品牌势能时,没有人听他们详细解释。而通过这样一句直面质疑,带一点愤怒的“自嘲”,却成功将注意力吸引过来。
这句话本身是大创意,也是绝佳的公关议题,且是底线之上被尊重的表达。
我们说“请别叫我杂牌电车”是公关议题,那么在广告投放之后接公关传播则是必然。
很多车圈大V开始关注“杂牌”电车事件,这里面或许有一部分是品牌采买的KOL,但成功带动了更多“自来水”参与并形成话题,让投放事件成为话题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现象,当这件事成为话题之后,包括车圈大V与普通消费者,开始认真了解大众ID这个电车品牌了。比如有人说“油改电才叫杂牌,ID车型是纯电平台打造的”,还有人普及知识说“大众纯电车型销量全球第三”,在国际上是很成功的大牌电车。
这就是话题的力量。当品牌更激进地表达出圈,在舆论上形成品牌势能,人们就开始仔细打量这个品牌,静下心听品牌讲述产品。
一次成功的营销后面,必须要有一次强有力的促销,来以产品来承接流量势能,形成传播闭环。
再来分析一下这张平面海报的信息层级,第一层信息是创意“请别叫我杂牌电车”;第二层级的信息就是促销“降个6万,交个朋友”;第三层级的信息是卖点,并用了“挑衅”的疑问句反驳不是杂牌电车,比如“杂牌电车能手机遥控自由出入夹缝车位吗?”“杂牌电车能循环充电500次损耗不到3%吗?”这种反问激将式卖点表达能使记忆更深刻。
从品牌视角来说,激活大众情绪,重建品牌势能,当人们开始详细了解产品时,促销转化是顺势而为,也是对品牌势能流量的承接。
从用户视角来看,目光从新势力品牌转移过来,发现大众ID.3产品也不错,而且现在直降6万,国外卖30万的车现在只要11万多,品牌强,产品硬,性价比高,下单不亏。
建议更多品牌,当话题度足够强时,第一不能原价强卖,会被骂;第二不能太情怀不卖货,会错失流量。给个极具诱惑力的历史最低价,品牌足够有诚意,用户也得到真实惠。
不要成为营销做的很好,但没有销量的品牌。好营销必须有好销量。
红海竞争,非头部品牌如何挤上牌桌,如何建立品牌势能,最后总结一下。
首先是策略观念上,减少无效传播,不做自嗨传播,激活品牌势能。必须直面用户,直面质疑,以更激进的方式表达,更强烈的情绪突破大众传播的阈值,让其成为话题,让品牌重新被看见。
有品牌势能的品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关注,甚至被放大,这些品牌的营销策略应该保守谨慎;没有品牌势能的品牌则正好相反,即便投入大制作,做了很棒的内容,依然不受关注。处在这一境况的品牌营销策略,应该大胆、强势、激进理性,但不能失去尊重。
然后从策略框架上总结三点:
公关议题设置,舆论话题传播,销量承接流量。
首先是
公关议题设置
,以
四两拨千斤的轻量化表达需要极大的运气,但广告的形式、中心化媒介的投放,可以最大化保证公关议题被看见,
是确定性更高的形式。
其次是
舆论话题传播
,作为整个营销的核心部分,起到承前启后的价值,同时也是将公关议题变成大众话题的过程。
传播上的成功,激活了品牌势能,让弱势品牌开始被看见,才能让大众用户开始认真听品牌在说什么,开始仔细了解产品价值。
最后是产品承接
,
品牌势能被激活,成为话题被谈论后,必须要有产品来承接。
怎样卖货提两点建议:一是实际产品要与传播卖点相符,最好是超出预期;二是足够有诚意的价格力,突破用户的心理价位。这样卖货基本不会招人反感,同时也承接了品牌势能。
策略是很清晰的,但每一步思考与执行都需要极大的勇气与决心。
欢迎市场/公关/品牌/运营等相关领域精英人士,扫码加入TopDigital市场精英群!与5500+品牌创始人、市场操盘手在社群内互动交流、资源互助、资讯分享、异业合作等。
TOP专访
「营销专访」
「市场人发展指南」
「全域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