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浪潮工作室
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看世界的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  20 小时前  
中国新闻周刊  ·  这一次,轮到潍坊了 ·  21 小时前  
央视新闻  ·  跨越3300公里,他们终于有了一张全家福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浪潮工作室

中国人养胃,这些方法都错了

浪潮工作室  · 公众号  · 社会  · 2019-05-07 11:47

正文


中国的美食是出了名的,中国人喜好吃也是出了名的。可惜爱吃的中国人有着不那么健康的胃,中国人还创造了一个特别的形容词——十病九胃。


为了解决胃的问题,我们中国人还开发了各种养胃的美食,比如:猪肚鸡汤、萝卜饼、南瓜粥……


其实,有这个想法的人更多的是受到了食疗养生观念的影响,但是实际上很多种胃病都和一种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可以说食疗的方式,对于去除幽门螺杆菌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们很多有关养胃的常识可能是错的。



胃不好是否会发展为胃癌



很多人觉得,偶尔的胃不舒服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实际上,某些类型的胃病和胃癌有着密切的联系,胃病从来不是一件小事。


2006年12月3日,南京市民冬季腌制晾晒的萝卜青菜等咸菜。腌制酸菜萝卜是中国的传统,腌制后的食物容易保存,味道也好,就是对胃不好


根据中国癌症流行病发病数据,预估2015年中国约有68万人被诊断出胃癌,胃癌一直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第二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胃癌[2]。


一项对于胃癌的风险因素的研究发现,长期的胃部炎症和胃癌的发病有着明显的相关性[1]。


比较常见的就是慢性胃炎,从病情的发展过程来看,从胃炎到胃癌要经过这样几个过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异型增生。从这几个生僻的疾病名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从胃部炎症到胃癌是存在发展过程的,在此期间,我们是有机会预防胃癌的。


在和胃癌有关的胃病中,比慢性胃炎更危险的是胃溃疡。


一个针对胃溃疡入院治疗患者的追踪调查发现,患者在入院治疗后头两年内查出胃癌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在50岁以下患者 。比如,一个不到50岁的胃溃疡患者,两年随访期间被检查出患胃癌的风险,是69岁以上的患者的10倍[4]。


所以,如果出现胃病,千万不要当作小事。


2014年5月31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永泰城群星演唱会,周传雄自爆得胃溃疡暴瘦40公斤。胃溃疡患者需要尽快就医,可不能相信食疗的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出现胃病呢?从流行病的数据来看,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病发病的相关性最强[1]。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比例就越高。


幽门螺杆菌可以先在口腔感染,然后逐渐到胃里安营扎寨。那些个人卫生习惯比较差、饮食环境不卫生、有咬手指习惯的人群都是幽门螺杆菌的目标受众 [6]。在中国,有55%左右的人都携带幽门螺杆菌[7]。


众多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和胃癌的发病有关。不过不见得每个携带幽门螺杆菌的人都要根治幽门螺杆菌的,目前的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的某些菌株危害性更大,跟胃癌的相关性更强,确诊是胃病且发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才是强烈推荐遵医嘱彻底根治。


此外,我们身边那些类风湿性疾病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是胃病的高风险人群。他 们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治疗自身疾病, 在胃病的相关性风险因素中,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居于第二位。


2017年10月27日,重庆。103岁老人李隆民的手指因为风湿变形。风湿患者可能会服用非甾体类药物,但是服药一定要按照医嘱,否则会对胃粘膜有损害


非甾体类药物例如保泰松、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主要用来治疗类风湿性疾病、骨关节炎、心血管疾病,但这类药物有一个明显的副作用,对上消化道粘膜(包括胃粘膜)有损害作用,所以长期使用的人群,胃病风险也会增加[3]。



我们知道的养胃方式可能是错的



有了胃病,但是还没有痛到要去治疗的程度,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都会选择调养一下,养养胃。


在搜索引擎上只要输入“养胃”两字,你往往能看见各种“治疗”、养胃的偏方。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各种养胃的食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粥、茶、特定的蔬菜水果、面条。


但这些方法大多未必可靠。


就拿最具代表性的“喝粥养胃”这个说法来分析。粥的特点是易消化,不会给胃增加负担。但是引发胃病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长期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


这样一分析,结果就很明了了,喝粥对于治疗胃病并没有什么帮助。


2015年4月27日,加德满都,在家园被毁后,成千上万的儿童在首都加德满都露营,缺乏安全的饮用水和卫生设施。若是无法保证饮食卫生安全,儿童感染幽门螺旋菌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不只是粥,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证据以及数量案例,证明有什么食物能够杀死幽门螺杆菌。就连大家以为有杀菌功效的大蒜也不行。有一个实验对比了口服大蒜提取物和抗生素治疗胃癌的效果,结果证明, 真正能够有效杀死幽门螺杆菌的是抗生素治疗[8]。


对于养胃,你一定还经常听到一个饮食建议,就是少吃多餐。


如果有人因为疾病,没有胃口,为了保证营养而少吃多餐,那是无奈之举。但是对于健康的人,并不建议这样做。


为什么呢?因为引发胃炎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胃酸。人吃了东西后,会分泌出胃酸,如果少吃多餐,意味着胃酸会多次分泌,但由于食物太少,每次都会有多余的胃酸。胃酸本来是为了更好消化食物,但是如果过多,就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更容易诱发胃炎。 你说这是养胃还是损胃呢?


2018年6月19日,广西南宁,炎热的夏天,中山路美食街的吃货正在品尝美食。半夜看着球赛吃着小龙虾,真是人生一大快事,然而,不过不规律的饮食,容易增加胃炎的风险


还有不少人喜欢使用中药养胃,觉得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药,应该很安全。


在不少养胃中(成)药里,都含有马兜铃酸。比如:胃福颗粒的成分里有马兜铃,胃降逆胶囊里有天仙藤,保胃胶囊、复方胃痛胶囊里有朱砂莲。


这些药用植物,都属于马兜铃植物,都含有马兜铃酸,区别只是含量的多少。


目前马兜铃酸的致癌性已经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定,长期服用马兜铃酸,还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肾病。


前人在发明这些药方的时候,还不知道马兜铃酸的致癌性,也根本没有注意到引发肾病的副作用。如今这些问题都很清楚了,你还会盲目地因为养胃,让自己吃进去这些有害的东西吗?


总之,要养胃,食疗效果不行,少食多餐也不行,到底该怎么养胃呢?我们不如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剖析。


从对胃癌风险的调查来看,胃病家族史、饮酒、吸烟、高盐饮食、烫食、饮食不规律等,都能增加胃癌的风险。


当地时间2014年12月7日,越南河内,当地举行一年一度的啤酒节,成千上万的啤酒爱好者参加活动免费喝酒。啤酒免费虽然好,喝多了却容易引发胃病


真正的“养胃”,其实应该是在生活中避免一些不良习惯。


一项针对日本的调查发现,那些日常饮食中以腌制食品为伴的人,胃癌的风险可以增加到60%,甚至,那些口味偏咸的人,胃癌的风险也会增加30%[9]。


很显然,对这些人来说, 真正能养胃的,不是去寻找什么神奇的食物,而是简简单单地放下手中的咸菜。


如果是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又有胃病,那就需要进行治疗。长期的临床试验表明,对幽门螺杆菌的标准三联治疗,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率。


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来说,饮食中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比例,也可以减少胃癌的发病率[10]。


2019年4月11日,市民在河北石家庄新乐市一家超市选购水果。多吃蔬菜水果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减少胃癌的发病率


防癌治癌,需要做减法而不是加法;最好方法,是预防癌症的发生;如果没能预防,那最好是在早期检查出来,及时治疗。


最糟糕的,是迷信那些没啥用的操作,把小病“养”成了大病。


为什么我们会经常陷入一些知识误区?因为我们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平时所接触到的资讯给我们画了一个框,我们不知道如何去获取正确的信息,如果我们不去拓宽我们的知识面, 那我们的思维就永远局限在这个框里。


从保持身体健康这个话题来说,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是我们的健康杀手。


所以我们准备了一份20节的语音课程,价格不高,每一节课都不超过10分钟,所涉及内容包含了目前中国常见癌症的预防方法,以及大多数人认知误区。


原价39元

4.8折优惠仅剩12小时

现仅需19元

活动结束后恢复原价




这门课程能给你带来什么?



教你科学预防癌症,降低癌症风险


因为信息局限,我们会无意识走进健康陷阱。


这门课程用最简单语言,告诉你生活中的健康风险,教你如何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预防癌症,降低癌症风险。


给出有实操价值的方法论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健康科普课,而是告诉大家,预防癌症具体应该怎么做。


比如,胃癌的筛查,很多人会因为各种广告的建议,做了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实际上,胃镜及配合的活检才是胃癌检查的金标准,不管做了其他什么检查,如果要确定是否是胃癌,都必须要做胃镜。


这门课程就是要告诉大家,哪些方式才能真正有效降低癌症风险。


每天只需要10分钟,掌握精髓内容


补充正确的知识,并非不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实现,每节课程不超过五分钟,让你能够有效利用碎片时间,获得科学健康知识。


你不必担心专业门槛,这门课程会把系统的癌症预防知识,由浅入深,明明白白地告诉你。


为全家人打造的癌症预防课


这是一门适合全家人听的健康科普课程,这门课程中包括了中国目前大部分癌症的预防方式和健康生活指导


你可以带着这份健康指导,给到家人正确的健康建议,做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护者。



原价39元

4.8折优惠仅剩12小时

现仅需19元

活动结束后恢复原价




20多年的学术经历和科普经验积累



张洪涛老师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病理及实验医学系副教授。


他和同事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医学》 、《自然生物科技》等世界一流医学期刊。


张洪涛老师已经有20多年的健康科普经验,先后写成了《如果舌尖能思考》、《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等健康科普书籍。



目前的数据表明,现代人在一生之中,有高达40%的可能性会遭遇癌症[11]。这遇上的,可能是恶性的癌症,也可能是5年生存率高达99%的前列腺癌。


如果一个三代人、至少有7个家庭成员的大家庭,遇上癌症的概率,就是在95%以上。


很多人觉得这不可能,但是概率统计告诉我们,这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开始未雨绸缪,开始了解癌症的知识。


带着满满的诚意,推荐这门课程给大家,也希望大家把课程中的知识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和家人。



学习了这些浓缩的课程,不能给你赚来一个学位,但是却可以让您、您的家人对癌症有所了解。


在当下,癌症就像常见的风暴,有时候说来就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