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我们天天用,
然而,
我们真的了解“二维码”吗?
二维码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扫码会给我们带来哪些风险?
二维码究竟是什么? 简单来说,二维码是由黑白小方块组成的平面图形,经过加密和解密技术,简单的黑白相间的二维码可以传递文字和数字信息,便于记录、识别和信息交互。
据中国二维码标准联合工作组、中国二维码注册认证中心执行主任张超介绍,二维码技术其实并不复杂,各种二维码“码制”仅是数学算法上的不同,技术门槛不高。二维码与条形码都可以作为产品的“身份证”,用于物品的统一管理和追踪溯源。
专家预测,二维码大数据在未来运用范围将更加广泛,可以应用在社会管理、医疗救助、健康大数据和身份信息识别等方面。
比如,发生交通事故或有老人跌倒需要救援,急救人员只需要扫一下当事人的二维码,即可知道其近期的身体状况、血型和各种身份信息。
国外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现有的一维码、二维码码制达到250多种。其中,日本研发的QR码是我国最为人所熟知的二维码码制,比如微信、支付宝等基本上采用的都是QR码。
“目前,我国二维码个人用户数量占全球的90%以上,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二维码大国。”张超说,目前我国二维码在个人应用层面上的使用率在全球遥遥领先。
张超坦言,我国还不算是二维码产业强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美欧日在二维码产业布局、技术研发、读取设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领先其他国家,我国在产业推广上依然落后。
据统计,目前我国使用的二维码中日本QR码占65%,美国PDF417码和DM码各占15%,主要的国产码制汉信码、龙贝码、GM码、CM码等加起来还不到5%。
如今,二维码的用途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养成了随手扫描二维码的习惯,但同时大量黑客、不法分子已悄然入侵了“二维码世界”。
一旦人们扫描了带病毒或伪造的二维码,就可能面临手机绑定的银行卡、支付宝账户等重要个人信息泄露,个人财产损失的巨大风险。
360企业安全研究部高级研究员、首席反诈骗专家裴智勇表示,二维码用肉眼无法区分,加之公众对于二维码普遍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近期涉及二维码相关的安全事件有逐步增多的趋势。
据介绍,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二维码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种:
偷换共享单车二维码
木马病毒 二维码诈骗
假水电费二维码
假交通罚单二维码
目前二维码在我国正蓬勃发展,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我国二维码产业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级别。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与二维码相关的法律法规。”张超说。
二维码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存储、传递和识别技术,目前可以借鉴的国外监管办法也很少。各国都在积极通过技术、法律规范、多部门联动等方式降低与规避网络新技术领域的挑战。
据张超介绍,在刑事法律方面,目前二维码犯罪所涉及的罪名主要包括盗窃罪、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相关部门应明确二维码犯罪适用的罪名、细化司法解释,应根据司法实践,制定操作性强的涉及二维码网络犯罪定罪标准。
另外,在民法方面,扫描二维码的法律行为属性应如何界定,电子支付所产生的损失责任如何承担,用户隐私权如何得到保障等,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在法律层面上解答。
二维码作为一种新技术形态,革新了传统的识别、支付、营销、信息传递等方式,涉及到多领域的规则范畴。张超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可依托独立的第三方组织开展跨部门协作,研究二维码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来源:《半月谈》第8期,原标题:《“扫”出来的麻烦:二维码安全陷阱来袭》
记者:高亢
主编:孙爱东
编辑:魏春宇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