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来临之际,在微信朋友圈、各大购物网站上,一些打着“养生”招牌的“网红月饼”开始走俏。28日,法制日报发表一篇题为《网售“养生月饼”调查:中药成配料,“营养成分”卖家也不懂》的调查文章。
文中称,今年市场上出现一些打着“功能”、“养生”旗号的月饼,记者通过微信联系到卖家,发现所谓的“养生月饼”,不仅价格不菲,而且种类繁多,不同的馅料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但是,当记者追问这些“养生月饼”的具体营养成分时,卖家回复“我也不太懂”。有专家指出,“所谓养生月饼,其实是商家营销的噱头。”
媒体报道一经发布,就遭到大部分网友严厉批评,用“傻子才买”、“骗钱”等词汇表达愤怒与不满情绪。同时,也折射出民众对月饼市场层出不穷的“营销手段”感到深恶痛绝。
从网友的言论中不难看出,“养生”、“中药”等词汇被频频提及,不可否认,此次舆情事件,给养生保健产业抹上了一层负面色彩,网民表现出对“养生”、“保健”极度反感,“养生=诈骗”,“所有养生产品都是骗人的”。
也有一部分网友列出一系列“菜单”,无不讽刺“养生月饼”、“功能月饼”,侧面反映出民众对健康有一定的认知程度,不跟风,不盲目追随,用讥讽的口吻抵制“噱头”、“博人眼球”的不良营销手段。
还有一些网友倡导“理性消费”,鼓励创新,但不被创新迷惑。
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 毅
首先,国家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发文提醒,保健类月饼属于虚假宣传,食药监总局从来没有批准过保健类的月饼。所以,如果有商家声称自己的月饼有保健功能,甚至是说自己的月饼能够治病,那都是违规的。
其次,养生的旗号属于打擦边球,我们需要看其所谓养生的配料是什么东西。比如,常见的五谷杂粮可以添加到月饼里,但是加进去并不等于就是养生月饼。月饼中加了五谷杂粮后,其口感会非常粗糙,为了改善月饼的口感,制作者就会加入大量的油来调节,所以消费者不能被五谷杂粮或其他什么配料迷了眼,要仔细看营养成分、配料的使用比例等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孙娟娟
新口味、新品种的出现,可以说是市场自发行为在回应消费者的多样诉求。尽管月饼是传统食品,且月饼标准的出台也是为了规范各类传统名称的使用,以保障月饼的真实性和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但是,产品本身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也可能被当下诉求各异的消费者淘汰。因此,有关月饼的监管也需要考虑这样的因素,在保障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为食品的推陈出新提供可能,并及时作出相关品名的规范以及强化食品添加剂的监管,防止消费欺诈。
一年一度的月饼市场争夺大战,愈演愈烈,“博人眼球”的营销手段也是层出不穷。目前我国养生市场需求旺盛,“养生”这面大旗也不无例外的“挺进”了月饼市场。微商和电商等平台成为“养生月饼”、“功能月饼”的主战场,监管更加困难,让这种家庭小作坊生产且没有监管的月饼,钻了大空子,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公布”。
监管部门一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打击借“养生”这样的宣传以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规范市场。另一方面,应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培养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对“养生”、“保健”有正确的认识。坚决做到从根源上杜绝这类事情的出现。
(本文版权归中正舆情机构所有,如有转载,请勿修改,并须注明文章来源:中正舆情管家,及微信公众号ID:yq_Butler)
中正舆情机构是一家专注于网络舆情与信息安全战略的第三方智库机构,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北京大学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是《求是》杂志社《红旗文摘》杂志社重点战略支持单位。
中正舆情机构研究出品点赞分享是一种
积极的
生活态度
点击下方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