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 期间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与策略分析
“十五五”(2026-2030 年)作为中国迈向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蓄势阶段,亦是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转折期。在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地缘冲突不断升级,中美战略博弈持续加剧。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企业亟需以前瞻性的视角,精准研判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趋势,精心谋划高质量发展路径,全力构建新质生产力,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未来五年,中国制造业将呈现三大显著趋势:
需求降速与产能过剩并存,结构性机遇仍在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已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过渡至平稳发展期,传统制造业受此影响,步入周期底部,面临产能过剩、投资收缩、价格战激烈等多重困境。诸多主要行业产能远超市场需求,如光伏、工程机械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 50%。严重的产能过剩致使企业议价能力丧失,自 2023 年起,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光伏及锂电产品价格降幅更是超过 50%,极大压缩了企业利润率。然而,尽管多数行业需求总量增长趋缓,但需求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海外需求增长、技术路线迭代、产品高端化与智能化升级等趋势,为企业带来了产能消化、价格回升与盈利增强的新契机。
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化,理念从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
:中国已明确提出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十五五” 期间正是冲刺碳达峰的关键时期。过往单纯依赖源头管控的碳排放管理模式,常导致企业停电停产,不仅影响正常生产经营,还与实体经济结构转型相脱节。未来,产业减碳将从短期的 “供给侧控排” 向长期的 “需求侧高质量绿色转型” 转变。这意味着企业需制定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发展策略,在业务端积极探索与布局新能源相关产业链,同时密切关注技术迭代,灵活调整产业布局;在运营端大力推进绿色生产工艺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积极探索碳捕捉、碳封存及再利用等新技术,树立绿色低碳的企业品牌形象。
新技术商业化应用加速,技术话语权集中化
:在当下,新技术从前沿研发到商业化应用的速度不断加快,以 AI 为例,近两年来算力的升级幅度等同于过去十年。在这种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传统的先研发储备、待技术成熟后再推向市场的模式已难以适应发展需求。企业必须通过快速创造新应用场景,实现边创新、边应用、边迭代,才能避免陷入资金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颠覆性技术创新需要大规模的长期投入,技术门槛也日益提高,未来技术话语权将集中在少数资金雄厚且愿意长期投入的企业手中,“先观望后跟进” 的策略将大概率失效。
应对产能过剩,把握结构性机遇
:
中国经济增速换挡,传统制造业进入周期底部,面临产能过剩、投资减少、价格战激烈等挑战。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极低,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严重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但行业需求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新机遇,企业应把握海外市场机遇,深化海外市场布局,从单纯的产品贸易出口向全球化、本地化布局转变,实现产品、技术、品牌与服务的全面全球化升级;同时,加快产品升级迭代,从提升现有产品性能向智能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以及工业底层支撑元素突破转变,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抵御产业低谷风险的能力。
实现绿色转型,从被动到主动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十五五” 期间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冲刺阶段。企业应摒弃过去被动的供给侧控排模式,转向主动的需求侧高质量绿色转型。在业务端,积极探索新能源产业链机会,密切关注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产业布局;在运营端,大力推进绿色生产工艺升级,探索碳捕捉、碳封存及再利用等新技术,实现碳排放的有效管控,树立绿色低碳品牌形象。
调整技术策略,紧跟技术发展潮流
:新技术的快速迭代使传统的跟随式技术策略失效。企业必须采用边创新、边应用、边迭代的模式,迅速创造新应用场景,避免资金链断裂。同时,对于颠覆性技术创新,企业需加大投入,积极参与,以获取未来的技术话语权。
构建高质量发展路径还需关注以下四大要素:
强健组合
:通过战略重组同类业务,剥离低成长性业务资产,强化新技术平台,减少重复投资,实现更高的商业回报,确立长期的市场引领地位。
清晰规划
:各业务目标需与集团战略高度契合,同时制定清晰、可操作的战略举措路径规划,确保目标得以有效落地。
全球拓展
:在业务层面,积极拓展高价值、高潜力的全球客户资源;在运营层面,加强海外组织能力建设与资源整合,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技术引领
:构建创新引领型的研发管理体系,实现革命性技术突破,推动新技术与传统业务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当前,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与发展挑战,如全球市场需求波动加剧,欧美市场对准入主体和本地化要求不断提高;新兴技术路线众多,发展方向尚不明朗;融资环境变化对企业估值与融资能力构成挑战,资产价值波动剧烈,投研与投后管理整合效果不佳;企业内部管理复杂度呈指数级上升,资金与资源投入产出未达预期等。因此,企业需积极采取避险措施,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情景规划与预案制定,强化业务板块运营监督,提升整体业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