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硝烟散尽,清英双方签订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及邻近鸭脷洲,开始了香港
长达百余年
的殖民历史。随之,九龙、新界及周边两百多个小岛都逐渐被割让或租借,香港完全进入英殖民时期。
但香港并非孤悬海外的偏僻领土,其存在不仅服务于英国在东亚地区的布局,更
与中国的内外贸易
密切相关。背靠中国内地,香港才得以寻觅到崛起之机,更在回归后
仰赖内地资源补给
并作为广阔的
贸易腹地
。今日香港对内地的依赖仍然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香港全市人口700余万,每日消耗的基本生活物资无数,从
自来水到食物
,每一样里都能看到内地做出的贡献。
香港是一座
淡水资源极度匮乏
的城市。其市境过于局促,又多
丘陵
,难以形成像样的河流。除了北部靠近深圳河附近有梧桐河、平原河等小型支流以外,包括港岛在内的大片土地上本
没有天然的淡水资源。
梧桐河边的污水处理厂
光靠梧桐河这样的小河可养活不了香港
(图像来自google map)
为了解决用水问题,英属香港时期的50年代,香港还开发了一套特殊的
咸水系统
,将就地取材的海水经简单净化后用作冲厕所。为了鼓励市民用水,政府还令咸水
免费
,终于逐渐普及了这种节水措施。
到了60年代,香港向广东省求援,要求将河源、惠州、东莞、深圳等城市的母亲河
东江水引入香港
,从
深圳水库
向香港供水,开启了港粤共饮一江水的历史。如今东江每年为香港输送最多8亿立方米的淡水,供应
了
香港
七成左右
的用水。
深圳水库,一路向南
(图像来自google map)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并非免费用水,而是以高于惠州、深圳水价的价格
向广东买水
,且是有待进一步处理的生水。但离开了广东这个贸易伙伴,香港
并没有别的替代选项
。况且在2009年南方大旱时,广东省仍然坚持履约,优先保障香港市民用水。
深圳水库大坝
(图片来自Wikipedia@huangdan2060)
香港是一座高度工商业化的城市,甚至连工业都有被淘汰之虞,
农业极为薄弱
。全市4500公顷土地中,仍有农民耕种的不过700公顷。特区政府曾尝试过振兴农业,提出了《新农业政策》,但在利益集团的阻挠下,最后被认为要振兴的
农业园区只有80公顷
,要满足市民的口腹之欲是杯水车薪。
所以有农民认为政府实际是在做样子
(图片来自youtube@RTHK 香港电台)
我们调查了香港统计处发布的《香港商品贸易统计(进口)》,发现内地是香
港
活牛、活羊、活猪、活家禽
的
唯一
提供方。在豆类、番茄、洋葱、黄瓜、生菜、菌类及其他蔬菜方面,中国内地也是
最主要
的提供方。
新鲜蔬菜
是粤菜重要的原料,番茄、生菜、洋葱、黄瓜等也是香港目前流行的健康餐的主要原料,少了这些进口食材,吃什么真的会成为一个大问题。而少了内地的合作,香港一时间确实也
很难找到
这些不易保存的食材的来源。
在饮料方面,内地供应的
咖啡豆和茶叶
也占了绝对多数。
当然,说香港完全依赖于内地提供农产品也是一厢情愿。作为东亚最好的自由港之一,国际化的香港在
非生鲜类食品方面
的选择空间还是
很大的。
比如在南方餐饮中占主导地位的
大米
,主要由
泰国
提供,高级大米方面香港人则更愿意吃
日本
的;水果方面,澳大利亚、菲律宾、中国台湾则是主力;另外还有美国干果、南美冷冻牛肉、韩国海产品等,结构还是
很多样化
的。
除了生活必需的水和农产品以外,香港对内地的依赖还体现在
工业品
方面,这在《香港商品贸易统计(进口)》表格中也有很清楚的体现。
不过用很大的篇幅展示这部分数据有赘述之嫌,因为事实上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对
中国工业品
的需求和购买力都是很强劲的。尽管近些年来随着环保、劳工保护等法规不断完善,以及中国工人的生活水平上升、诉求增多,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有所下滑,但
中国制造的产业链成熟程度
仍然是当今
世界少有
的。香港大量从中国内地进口工业品并不足为奇。
隔壁就是工业重镇深圳啊喂...
(图像来自google map)
所以我们打算换一个角度,从
香港本身的需求
出发。而
能源进口
是考察工业、商业、运输业等多种行业对内地依存度的良好指标,所以我们找到了来自香港统计处公布的《香港能源统计(2018年年刊)》,考察
内地能源供给
对香港意味着什么。
在香港,工业已经是
相当边缘化
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的少部分地区。在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向内地转移的浪潮后,近几年香港工业又出现了
向柬埔寨转移
的趋势。这一点,从香港的工业、住宅、商业用电分布上也能看出来。
可以看出从2008年开始
工业用电比例不断下滑
(总量也是下滑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香港对内地工业品的巨大需求。
那么这些电力都是
从哪里来
的呢?
香港电力由两家电力公司提供:
香港电灯和中华电力。
前者主要为港岛供电,其实际控制人正是
李嘉诚的长江集团
,于1983年被正式收购。这也被认为是李家产业转型的典范之作,可以让后代盈利高枕无忧。不过李首富还是没有忍住搞房地产的野心,在1989年把当时港灯最先进的鸭脷洲电厂改成了海怡半岛。
这么好的位置不搞房地产岂不可惜了?
(香港海怡半岛,图像来自google map)
后者则负责香港的其他部分,也是现时香港发电的主力,发电量近9000MW,是港灯3700MW的2.4倍。而中电的电力帝国中,就出现了
大亚湾核电站
和
广州蓄能水电厂
的身影,两者相加贡献了中电23%的供电量,换言之占到了全香港的16%。
并且根据《香港能源统计(2018年年刊)》,
内地供电量近年来不断走高
,2018年较2017年上升了24%左右。这些内地来电非常重要,因为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优势之一,就是世界前茅的99.9%的
供电可靠度
,而这需要大量冗余电力来保障。
而在燃油方面,香港自身没有任何炼化基础,石油产品
全靠进口
。拥有强大炼化产业的新加坡,曾一直是香港最大的燃油供给方。但到了2018年,内地已经是香港最大的燃油供应方了。其中
中航油
供应了绝大部分香港的航空燃油,在石油气和天然气方面则几乎承包了全港供给。
在
讲究环保
的香港,
石油气
从本世纪开始就是出租车的主要动力,
天然气
则是第二大发电能源。没有这些油气产品供应,香港只能找运输更不确定且价格更贵的
新加坡、韩国
等国进口,出行和用电价格又要涨上一波。
相比专注于房地产的香港
新加坡已经把自己打造成了世界级的石化中心
(虽然新加坡本国并不产石油)
(图像来自google map)
不过,在
煤炭
方面,值得注意的是
印尼
是香港的第一大合作伙伴,长期在香港煤炭进口结构中占70%以上的份额。这是因为中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进口国,
自己都不够用
。
其实印尼是世界上排名前列的煤炭生产国
在印尼的出口商品中煤炭也是重要的角色
对香港的经济分析喜欢强调“
四大支柱产业
”,即贸易与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金融、旅游。这四大产业占到了
全港GDP的57.8%
,是香港经济就业的绝对主力。
四大支柱产业背后的就业人口
(参考2013年资料)
但仔细看这四大产业,内地的支持都是其能成功的最大助力。
贸易物流
这个最大头产业需要内地作为腹地的老生常谈就不说了,就以
金融和旅游
为例。
港股
是世界第六大股票市场,也是全球最活跃的市场之一,上市门槛也较低,吸引了很多内地企业前去IPO。2017年底,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公司的2118家,
其中有1051家为内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