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进击波财经
沈帅波的财经频道,一个有温度的财经号,与你一起赚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进击波财经

开源VS闭源:谁将主宰AI的未来战场?

进击波财经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5-03-03 18:1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多元的,但站在哲学家的角度看,基于不同的目的,它又是高度凝练的。

纽约大学宗教历史学教授詹姆斯·卡斯在著名的《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知世界的新观点,他将世界比作“游戏”并区分为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有限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赢,期待在短周期内获利;而无限游戏则为了探索搭建一个生态,并不断完善、健全、提升,让每个参与者有获得感。

时代允许有限游戏的形式存在,但我认为时代更召唤和奖励那些坚持无限游戏原则的企业。最近,DeepSeek的爆火让我更确信了这一观点。

长久以来,全球的AI市场被OpenAI闭源模型左右,其创始人山姆·奥特曼曾信誓旦旦地宣称,闭源是为 保障AI安全 。这种闭源模式下,技术仿佛被高墙围起,其统治地位看似坚不可摧。

然而,DeepSeek正在以 无限游戏 为出发点,重新定义大模型的规则。 2月21日,DeepSeek宣布启动 开源周 计划,陆续开源5个代码库,每日都有新内容解锁。这一操作,让很多人感叹DeepSeek让大模型进入 开源盛世

在颠覆性的技术面前,闭源形成的护城河是短暂的。即使OpenAI闭源,也无法阻止被别人赶超。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曾这样解释选择开源的原因,“开源,发论文,其实并没有失去什么。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被follow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开源更像一个文化行为,而非商业行为……我们不会闭源。我们认为先有一个强大的技术生态更重要。”

DeepSeek开源后,震动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天平开始倾倒,开源和闭源的攻守易位,发生在不到1个月之内。


疑云:开源与闭源的“前世恩怨”

实际上,在科技发展的漫长岁月里,开源与闭源的故事,不断上演着观念的碰撞与变革。若想真正弄清楚这两者之间那场激烈的“大战”,我们还得从他们的“前世”说起。

开源,简单来说就是把源代码、设计思路和底层架构这些关键信息都公开,让大家可以自由使用、修改和分发。 这一理念可以追溯到计算机发展的早期,那时候程序员们就像分享宝藏一样,自由地交换代码,慢慢形成了开源文化的雏形。

时光流转到20世纪80年代,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让开源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理查德・斯托曼,这位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资深程序员,日常工作中与代码为伴,对技术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有一天,他发现实验室新购置的打印机频繁卡纸,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想自己动手修改驱动代码,却发现代码被紧紧锁住,完全闭源加密了。

这一遭遇让斯托曼深感震惊与愤怒,他敏锐地意识到,软件正逐渐偏离其本应服务用户的初衷,沦为控制用户的工具。用户们只能像木偶一样,被动地接受那些黑箱程序所呈现的结果,却无法对其进行任何干预。斯托曼无法忍受这样的未来,决心发动一场“代码解放运动”,振臂高呼:“软件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由!”这句口号瞬间在科技圈引起轩然大波。后来一群硅谷精英纷纷加入这场运动,并将其改名为“开源”(Open Source)。

如果说闭源就像买了一套成品乐高套装,只能按说明书组装;而开源则是拿到了所有的积木块和设计图纸,可以自由发挥创造新模型。 开源看起来似乎应该成为科学界主旋律,但不管是基于思想固执,还是商业利益,总有闭源路线不停地筑起高墙。

以我们熟悉的微软为例,这个在科技领域举足轻重的巨头,在其发展早期也坚定地选择了闭源之路。当时,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等高层坚信,软件是企业的核心资产,是获取商业利润的关键。于是,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配套的Office软件等,都是闭源的,使用需要付费。微软凭借这些产品,迅速在 PC 市场上攻城略地,构建起庞大的商业帝国。

但随着时代发展,开源技术影响力渐大,微软也开始转变策略。2010年代,在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的带领下,微软逐渐拥抱开源,开源了部分代码,其中就包括重要的.NET框架,还在2018年收购了最大的开源项目托管平台 GitHub,在开源领域的投入与影响力与日俱增。


而在移动操作系统领域,安卓开源与苹果闭源的对比堪称经典。 21世纪初,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正悄然兴起。当时,谷歌敏锐地察觉到,占据手机操作系统主导地位的塞班系统有着诸多局限性,如操作不够便捷、应用生态不够丰富等。于是在2005年谷歌收购安卓公司后,秘密组建团队开发安卓系统。


两年后,谷歌宣布安卓系统开源,这一消息瞬间点燃了科技界的热情。众多手机厂商纷纷响应,它们依据自身产品定位和目标用户群体,对安卓系统进行个性化定制。


随着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和手机厂商的参与,安卓生态系统迅速繁荣起来,谷歌通过开源安卓,成功获得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并在应用商店、搜索等服务上实现了丰厚的商业盈利,成为开源与商业结合的成功典范。

苹果则截然不同,从始至终坚定走闭源路线。苹果对其 iOS 系统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从系统功能设计到用户界面呈现,都经过精心雕琢。用户购买iPhone 后,能体验到简洁流畅且高度统一的操作体验,系统内应用也都经严格审核,保障质量与安全。但这也意味着用户选择受限,如果你想要在iPhone上安装一个未经苹果官方认可的应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安卓与苹果在开源与闭源上的不同选择,各自成就了独特的发展轨迹,也为整个科技行业带来了多样的风景。


雷电:一场AI大模型的对决

而在AI大模型领域,开源与闭源的博弈同样激烈。 OpenAI便是其中典型代表。其创始人山姆・奥特曼曾是开源的坚定支持者,2016年在一次峰会上,他强调“开源是打破垄断的利器,它让更多开发者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在与马斯克共同签署OpenAI宪章时,也明确表示会开源,甚至专门取 “Open”之名,期望全球社区共同参与AI安全治理。

然而,随着GPT-3商业化取得巨大成功,OpenAI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它开始将技术严密保护起来,采用基于token经济的收费模式。用户每次调用API都需按使用量付费,费用高昂,普通用户使用几次便花费不菲,长期下来难以承受。


这一转变引发广泛争议,马斯克对此极为不满,甚至起诉OpenAI,还提议将公司名字改成“ClosedAI”。除OpenAI外,其他大型AI实验室,如Anthropic,也选择完全封闭,停止发布研究论文,将所有成果视为专有财产。

在此情形下,AI领域掀起了一场开源运动。Meta的大模型Llama率先行动,但它的开源并不彻底。Llama仅公开了训练出的模型,训练代码和训练数据均未公开,且明确规定只能用于科研,禁止商用。这种“伪开源”操作引发开发者社区的强烈不满,Meta高管即便亲自出面解释,也难以平息众怒,代码仓库中不断增加的“issue”标签便是明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DeepSeek真正做到了全面开源。 它不仅发布了LLM(称为V3)和推理器(称为R1)的代码,还发布了详细的技术论文,把整个构建过程都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就像是给其他想要探索的人绘制了一份精确的地图。

DeepSeek开源的消息一经传出,全球开发者社区瞬间沸腾。在GitHub上,DeepSeek相关代码库的关注量和星标数呈爆炸式增长,短短几天内就吸引了数万名开发者参与讨论和贡献代码。在科研领域,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迅速将 DeepSeek的开源模型应用到自己的研究项目中,原本需要数月完成的实验,借助开源模型在短短几周内就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企业层面同样积极响应,纷纷接入R1推理模型,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精准服务。

DeepSeek的开源之举,让硅谷巨头们用算力(烧钱)筑起的霸权,顷刻间被全球民众的对AI的热情撕碎。


风暴:巨头们开始重新站队

“我们不是有意成为一条鲶鱼,只是不小心成了一条鲶鱼。”梁文锋在接受36氪采访中曾表示。 DeepSeek带来的压力肉眼可见,也让很多硅谷大佬和行业受益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2025年2月1日,奥特曼首次松口,承认OpenAI的闭源策略“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18天后,这家估值超千亿美元的巨头宣布将启动新一轮开源计划,并在X平台上发起公开投票,询问用户下一个开源项目是做一个小型但仍需 GPU运行的 o3 - mini 级别模型,还是做最佳手机大小的模型。

在国内,百度也同样坐不住了。 百度曾是闭源的坚定拥护者,李彦宏之前还直言“开源大模型是智商税”“开源模型只会越来越落后”,但现实很快给了他一个重击,面对压力,百度也开始开源。2月中旬,百度接连抛出一系列大动作:11日文小言(原文心一言)更新,正式接入DeepSeek-R1模型;13日宣布文心一言将于4月1日起全面免费;14日官宣未来几个月将推出文心大模型4.5系列,并计划在6月30日正式开源。

这场由开源引发的鲶鱼效应,在全球掀起了一场超级风暴。 硅谷风投教父Marc Andreessen在播客中透露,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型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和初创公司,要么基于DeepSeek进行业务重建,要么把DeepSeek的技术整合到自家产品中,要么深入研究其技术来改进现有的AI系统。就连Meta团队也在悄悄拆解DeepSeek,合法地借鉴其中的思路,力求让下一个版本的Llama在推理能力上不输给DeepSeek。


放晴:开源是大模型唯一出路?

如今,业内几乎所有参与者都一边倒地认为,开源将是大模型的唯一路径。

一位圈内人士对我说,这就像安卓系统发展历程的重演。就拿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数据来说,安卓系统凭借开源构建起的庞大生态,一举拿下了约70%的市场份额,这充分彰显了开源生态那令人惊叹的强大竞争力。DeepSeek的掀起轩然大波,某种程度上就是世界的胜利。

不过,也有人担心,开源会不会让企业失去竞争优势? 毕竟DeepSeek本来可以凭借技术优势,在一段时间内赚得盆满钵满。可如今却成了所有AI公司发展的基石。看看,就连向来对“闭源”嗤之以鼻的马斯克,在2月18日发布最新版Grok 3聊天机器人时,也变得小心翼翼起来,谨慎地表示,通常会在新模型发布时,才开源上一代模型。

在我看来,这种担心实在多余。咱们不妨把目光拉回到手机操作系统的战场。想当年,安卓靠着开源直接把曾经风光无限的塞班系统送进了历史的博物馆。再看苹果的iOS系统,虽说它选择了闭源之路,但人家卖的是硬件产品所带来的极致完美体验。闭源策略让苹果能够提高产品溢价,通过牢牢掌控软硬件生态,在App Store分发和服务订阅领域实现垄断盈利。

而大模型呢,它所售卖的是“基础设施”能力。 在这个领域,开源不仅不会成为绊脚石,反而能成为助力企业腾飞的强劲东风,极大地扩大平台影响力,加速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进而催生出更为庞大的生态发展机会。

开源的关键在于控制行业标准。 以DeepSeek为例,它推出了R1,等它准备发布R2的时候,其他公司大概率得跟着升级。在这个不断升级的过程中,DeepSeek稳稳抓住了用户的注意力,影响了整个行业发展的节奏。一旦它成功树立起行业标准,那些闭源系统的生存空间便会如同被挤压的越来越小。


InfoQ总编辑王一鹏甚至直言,现在还坚持闭源的大模型企业很固执,就算做不到真开源,至少也得“装作在开源”。

从更长远的格局来看,大模型的研发成本极高,需要大量的数据、算力和人才。开源之后,全球的开发者都能一起参与改进,适配各种不同的场景,大大加速技术的迭代。而且,企业可以通过开源基础模型,吸引开发者基于其开发应用,再通过云服务(API调用收费)、定制化训练等高端服务来赚钱。

倘若一家企业坚持闭源,那它就如同置身于风暴中的孤舟,不仅时刻要提心吊胆,担心被开源的浪潮无情超越,更要命的是,当领先不再明显,用户会大量流失。毕竟闭源企业是一个商业团队,有营收压力和利润目标,而开源则有全球开发者的支持。从长远来看,开源团队无疑更具底气,更像是手握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


新世界:未来已来

在AI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科技树面前,开源与闭源的对决还在继续。

或许很多人都幻想过,若有一天,AI超越人类,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而2025年初,DeepSeek的出现,让世界再次为之震撼与思考——我们离曾经的幻想,到底还有多远。耳边科技脚步轰隆,我们再伸伸手,似乎就可以触摸到未来。

开源模型让我们看到了它爆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就在这两年,多个行业或许都会在大模型的赋能下,呈现井喷式革新。

2018年,刘慈欣获得克拉克奖后说:“周围世界越来越像科幻小说,这种进程还在飞快加速,未来像盛夏的大雨,还不及撑伞便扑面而来。”而AI大模型就像一场扑面而来的大雨,做好准备的人,手中已举起雨伞,行走在被雨水冲刷过的新世界。

参考文章:

中国AI,为什么选择开源? | 卢克文工作室

DeepSeek开源启示:大模型的终局一定是开源,哪怕「假装」开源|2025GDC | 明亮公司

马克·安德森最新访谈:DeepSeek、宇树和AI影响下的权力结构 | 明亮公司

百度真急了,大模型进入“开源盛世” | 南风窗

深度丨a16z创始人最新万字思考:关于DeepSeek、开源与闭源、风险投资和中美科技竞争 | Z Finance

大模型开闭源之争,争的是什么? | 财经杂志



内容作者:孟奇

编辑:郑晶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