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1] 学界关于萧公权的研究,专著论文并不算多,且研究他的思想者多,研究他的学术者少。
最为重要且切要者为萧氏两位及门弟子的阐发:黄俊杰:《萧公权与中国近代人文学术》,《儒家传统与文化创新》,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版;汪荣祖:《传世诗文尽雅言——萧公权先生的生平与学术》,《中国文化》1992年第6期;汪荣祖:《萧公权先生学术次第》,《燕京学报》新一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31—451页;汪荣祖:《萧公权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建构》,汪荣祖、黄俊杰编:《萧公权学记》,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版;黄俊杰:《萧公权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汪荣祖、黄俊杰编:《萧公权学记》,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版。
此外,研究萧氏的专著有两部:张允起《宪政、理性与历史:萧公权的学术与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郝文杰《萧公权政治思想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以萧公权为论题的硕博学位论文有不少,其中博士论文及博士后出站报告有:肖俊:《萧公权学术思想研究》,中山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杨晖:《萧公权与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兴起》,中山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钟诚:《萧公权政治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12年博士后出站报告。
文集有两部:朱传誉主编:《萧公权传记资料》(一),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汪荣祖、黄俊杰编:《萧公权学记》,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版。
研究萧氏的论文主要者还有:张允起:《萧公权的民国宪政论》,《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3期;张允起:《宪政的伦理基础——萧公权的及其西方宪政思想研究》,《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第3期;肖俊:《萧公权:会通中西古今的学术典范——兼论会通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意义》,《学术界》2004年第5期;孙宏云:《萧公权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基于萧著的分析》,《安徽史学》2005年第1期;肖俊:《“融和东西两个伟大学术传统的菁华”——江西藉学人萧公权学术思想管窥》,《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陈克艰:《思想的理解与考证——读萧公权著点滴》,《史林》2007年第5期;肖俊:《萧公权与美国汉学》,《国际汉学》第21辑,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钟诚:《自由之目的:对萧公权自由主义观的一种思考》,《文史哲》2016年第4期。
[2] 有论者曾将萧公权的学术生涯分为三个时期:留美时期,研究西方政治哲学;回国时期,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重返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参见郝文杰:《萧公权政治思想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7—33页)但其对萧氏转向的背景和原因分析不够详细。
[3] 参见刘猛:《融合中西学术传统的萧公权先生》,《传记文学》2017年第4期。
[4]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56页。
[5] 汪荣祖:《萧公权先生学术次第》,《燕京学报》新一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32页。
[6] 黄俊杰:《岁寒竟萎大宗师——敬悼萧公权老师》,朱传誉主编:《萧公权传记资料》(一),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
[7]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65页。
[8] 参见萧公权:《问学谏往录》,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84页。
[9] 萧公权当选为中研院院士,自认为“独学冥行,不入派阀,而能于抗战胜利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与《政治多元论》一书,大有关系”(汪荣祖:《萧公权先生学术次第》,载《燕京学报》新一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33页)。固然,院士选举时注重国际声誉,萧氏在国际上刊行《政治多元论》对其有助,但恐更多的是与他出版《中国政治思想史》有关,该书使其学术影响力跨出政治学界到达文史学界。
[10]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209—210页。
[11] 参见黄俊杰:《萧公权与中国近代人文学术》,《儒家传统与文化创新》,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版,第122页;黄俊杰:《岁寒竟萎大宗师——敬悼萧公权老师》,朱传誉主编:《萧公权传记资料》(一),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
[12] 参见萧公权:《问学谏往录》,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211—222页。
[13] 关于《政治多元论》论点最为清晰明了的叙述,可参见汪荣祖:《萧公权先生学术次第》,《燕京学报》新一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31—451页;英文书评可参见Paul W. Ward: Review: Political Pluralism. A Study of Modern Political Theory by K. C. Hsiao,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 25, No. 14 (Jul. 5, 1928), pp. 383-387; Ellen Deborah Ellis: Review: Political Pluralism: A Study in Modern Political Theory by Kung Chuan Hsiao,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22, No. 3 (Aug., 1928), pp. 776-778.
[14] 萧公权:《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周林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36页。
[15] 萧公权:《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周林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31页。
[16] 参见萧公权:《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周林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1页。
[17] 萧公权:《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周林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7页。
[18] 萧公权:《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周林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9页。
[19] 参见萧公权:《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周林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38—140页。
[20] 代表性的如Ellen Deborah Ellis: Review: Political Pluralism: A Study in Modern Political Theory by Kung Chuan Hsiao,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22, No. 3 (Aug., 1928), p. 77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