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出发点是什么?
二、佛教的目的是什么?
三、佛教的主题是什么?
四、佛教的核心是什么?
五、佛教可分为哪两类?
(一)小乘佛教
1.出离心
2.解脱道
(二)大乘佛教
1.圣道门
2.净土门
(1)净土门特色
(2)两点他力
六、出离心前提是什么?
(一)生老病死苦
(二)爱别离苦
(三)怨憎会苦
(四)求不得苦
(五)五蕴炽盛
我所修、所弘都是以净土为主,目的是希望自己和他人,都可以在今生今世就脱离六道轮回之苦,往生极乐世界,证悟涅槃成佛之乐。
这是出家人的目的,也是所有修行人的目的,因为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乃至悟道、弘法,目的就是要引导所有众生,离开六道轮回之苦,最终证得涅槃成佛之乐。
今天,我们来说佛教的几点内容。
若能对这几点内容有正确的了解,自然就知道人生的大事、人生的目的,就能过着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佛教的出发点”是什么,大家思考过吗?
佛教是以解脱六道轮回之苦为出发点。
佛教是以彻底脱离痛苦,得到永恒快乐为目标,终极点就是成佛,一切修行都是向着成佛这个崇高伟大的目标前进。
如此说来,讲经说法若没有说到佛教的出发点,也没说到终极点以及实践的方法,已经偏离佛教的本质了。
扼要地说,固然佛教有很高深的哲理,含藏着世间的学问;佛教也抱持着大慈大悲,含摄种种慈善事业,
但这些都只是佛教的一部分,并非佛教的目的。
因此,再怎么谈玄说妙,再怎么做多少善事,若没说到究竟离苦得乐、解脱轮回及其方法,就不是真正完整的佛教。
不过,以我们凡夫来说,虽有佛性,但佛性被烦恼业障盖住,我们再怎么苦修苦行都无法显发。就一般通途法门来说,都是谈实相、论佛性,现生靠自己力量来完成佛道;
净土法门不是这样,我们都是靠阿弥陀佛。
佛教的主题,就是离苦得乐。
离什么苦?离六道轮回之苦;得什么乐?得究竟解脱之乐。
苦,有现在的苦、未来的苦,短暂的苦、永恒的苦,有大苦、小苦,可以说苦如茫茫大海,是无量无边的。
乐,小乘佛教有离开六道轮回证到阿罗汉的乐,但这还不是究竟的乐,究竟的乐是大乘的涅槃之乐,也就是成佛。
证入不生不灭、寂静安详,才是究竟之乐。
人都会起心动念,若能止住,不起心念,自然就有安详寂静的气氛,在安详寂静的当下自然会感到很轻松。
有句话说“无债一身轻”,没负债,所以很轻松。然而,质量最好的轻松,其实是“无念一身轻”,没有念头——没有好的念头、坏的念头、欢喜的念头、悲伤的念头、苦乐的念头,时时止息这些念头,自然就有寂静、安详、喜乐的感觉。
不过,我们从出生到百岁年老,这个心一直都是相续起念,如海水一般,无日不生潮,不曾有一时一刻的无念,乃至亘古以来、旷劫以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轮回到今生今世,轮回到现在,我们的心念都不曾止息。有一天念头若停止,甚至断除,就解脱六道轮回了。
不过,若只想靠自己的有限力量来达成寂静无念,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佛教的核心”就是大慈大悲。
慈悲有三种:
一种是佛的慈悲,也就是大慈大悲;
一种是菩萨的慈悲,中慈中悲;
一种是凡夫的小慈小悲。
凡夫的小慈小悲,
是污染的、不平等的、有我执的;
菩萨的中慈中悲,
是证入空性,因而我空、法空,没有我执、法执,自自然然从内心产生慈悲要去救度众生;
佛则视一切众生是同一本体,
所以怨亲平等,自他一如,所有众生都在佛的心中,佛也在所有众生的心中。佛心心念念都要使众生离苦得乐,离开六道轮回之苦,所以佛救度众生是非常自然的。
佛心心念念都在众生身上,心心念念都希望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佛教的核心就是慈悲,这种慈悲是平等的、无条件的,不论对象,没有对价关系及条件交换的,是白白赐给众生的。
佛与众生既是同一体,就没有彼此之分,没有我要救度众生,要怎么救度的这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没有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对佛来讲是没有这种三心四相的。
佛只有一种心念,就是救度众生,而且具有救度众生的能力。
从这些内容来分析,佛教有两种:一种是小乘佛教,一种是大乘佛教。
(一)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具有绝对出离六道轮回之心,行持解脱之道达到解脱,所以,
小
乘佛教的重点就是出离心和解脱道。
1.出离心
若没有出离心,就没有动力修行;一般人为什么会没有出离心?那是因为没有体悟到人生是苦,轮回是苦,所以不会想离苦求乐。
不过,要彻底了解苦的内容也是不容易的。佛陀曾开示,除非是上根利器的人,一般众生是不容易彻底了解苦的;而只有对苦领悟才会有出离心,进而修行。
2.解脱道
小乘是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及三十七道品的内容,经由戒定慧的修学过程来断除烦恼。
断除什么烦恼?
我们的烦恼很多,基本上有三种烦恼:见思惑的烦恼、尘沙惑的烦恼及无明惑的烦恼。
见惑烦恼、思惑烦恼,根源都是因为无明。要断除见惑烦恼、思惑烦恼是很困难的,断除见惑烦恼,就可永离三恶道;进而断除思惑烦恼,就可离开欲界、色界、无色界,究竟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
但是,依我们目前的资质条件来说,
想要靠我们自己微小的力量来断除见思烦恼可说是不可能的。
断除见惑烦恼就是初果阿罗汉,然而,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已经两千多年了,自古以来修行者很多,而证得四果阿罗汉的没有几个,乃至证得初果的也很少。目前地球七十几亿人口,修行的人如牛毛那么多,而断除见惑得到初果的人如麟角那么少,难说有没有一两个。这是就小乘的修行来讲。
(二)大乘佛教
大乘的修行可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
1.圣道门
圣道门的特色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苦修苦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难行能行,这方面,行者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是自力难行的法门,也称为“通途法门”。
发菩提心,首先要有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然后发四弘誓愿;菩萨道就是四摄法及六度万行,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福德智慧双双圆满而成佛。
大乘是建立在小乘之上的,也就是说,发菩提心之前必须先要有出离心,完成解脱道之后才堪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因为如果连出离心都没有,怎么可能能迈向解脱?如果自己尚未解脱,就好像自己仍无能力游出苦海,还需别人救援,自顾尚且不暇,怎有能力去救人?
所以必须自己先断除生死轮回,没有烦恼了,所发的菩提心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菩提心,否则还有我执、自私自利,如何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这是大乘当中的“圣道门”,又称为“难行道”。由此检验,现下所谓大乘佛教的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都只是学问性、观念性而已,并没有能够真正做到的,因为真已成就初果,乃至四果的人已难得一见了。
2.净土门
净土门的特色是他力、易行。
“他”与“自”是相对待的,“他”是指外力,也就是靠外来力量的救度,这个外力唯有佛力才有办法。
凡夫是没有能力救度我们的,阿罗汉的心性重在自求解脱,也不会发心救度众生,而菩萨也仍在修行的过程中,他的福德智慧还没达到圆满,也无法圆满救度众生。
能圆满救度众生的,唯有佛力。
进一步说,十方诸佛当中,
能够救度娑婆世界众生的,唯有阿弥陀佛。
在《悲华经》中提到,娑婆世界众生是被一千四佛所舍弃的,一千四佛就代表所有的佛。为什么诸佛会舍弃众生?那是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烦恼炽盛、业障深重,很难救度,无法救度,因而诸佛都摇头、无奈而离开。
唯有阿弥陀佛,未成佛前发的愿特别深,修行的时间特别久,所修的功德特别多。目的就是要使娑婆众生不但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之苦,而且可以往生净土,得到成佛之乐;如果这目的未达成,阿弥陀佛就不成佛,要继续修行,直到功德资粮可以让一切众生往生净土他才要成佛。
所以这个“他力”单单是专指阿弥陀佛的佛力。
“他力”包含两点:第一点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第二点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力。
阿弥陀佛的愿力就在因地法藏菩萨时,大悲深彻,不忍众生轮回,所以为十方众生,特别是娑婆世界众生,广发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是为众生而发,每一愿每一愿都深深隐藏着阿弥陀佛难以形容的无限慈悲。
发愿之时的深彻悲心,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
直到他成佛,他的愿力就成为一种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力量,可以救度十方众生。只要信受弥陀的救度,称念弥陀的佛名,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的救度,往生净土成佛。
所以,
他力就是易行道,在所有法门中,叫作“特别法门”。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禅宗、律宗、密宗,这些都是通途法门,都是以戒定慧的修行通则来脱离生死轮回,所以称为“通途法门”。
净土宗这个法门与通途法门完全不同,有它特别的地方,所以叫“特别法门”。
净土宗的特别就在于,净土宗是完全靠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
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而他成佛的目的就是要救度众生,简要的行持方法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为什么只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呢?
那是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大愿,以及兆载永劫所累积的菩萨六度万行,直至成佛果地的威神功德,全都融入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之内。
因此,阿弥陀佛因地愿力、果地功德力的结晶,都在这句名号当中,所以名号又称“摩尼宝珠”“如意珠”,可以随时达成我们的愿望。
我们的愿望很多,但最高的愿望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达成我们的愿望。
只要我们相信阿弥陀佛是一尊要救度我们的佛,不嫌弃我们、不舍离我们,因为他发愿修行就是为了要救我们,成佛十劫以来,就一直在寻找我们,从极乐世界一直找到娑婆世界的深坑念佛会来,终于找到我们了。
他马上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赏赐给我们,我们深信阿弥陀佛的救度,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有阿弥陀佛的功德,就可以到极乐世界了。
“念佛”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正行
,若是六度万行、八万四千法门通修,虽然有很大的功德,但是并不能依靠这些功德往生极乐世界,因为这些内容并不是到极乐世界的正因正行。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要往生极乐世界,修其他种种功德不是它的正因,它的正因是这句名号。
极乐世界也好,阿弥陀佛也好,六字名号也好,阿弥陀佛的光明也好,这四者是一体的。
我们想要往生极乐世界,如不念弥陀名号,就缺乏正因,那怎么可能往生?那要怎么办?
要靠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可是靠回向就有不稳定的因素,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他所修的功德可以达到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圣道门的修行对我们来说,我们做不到,做不到就永远在轮回了。
若是净土门,则人人都做得到,而且现生就可以成就。
在佛教中,不论圣道门、净土门,不论小乘、大乘,
都须具备“出离心”,不执著这个世间,不想继续六道轮回。
而“出离心”必须了解人生是苦的本质,若不了解苦,出离心就不会坚定。
世间有什么苦呢?
(一)生老病死苦
首先就是生、老、病、死,这种苦是绝对性的,没有办法避免,也是无可奈何的。
人生必定要经过生、老、病、死的过程,生的苦我们已经淡忘了,老的苦我们正在经历,在座的各位莲友和我,都是七十岁以上的人了。
老,轻松吗?不轻松,站着也不舒服,坐着也不舒服,睡也睡不好,这里酸、那里痛的,有种种的病苦。
人老了不可能不生病,有的人还没老就有各种病,尤其很多慢性病、癌症,得病的年龄层愈来愈年轻,还有三高,心肌梗塞,所以说老和病是无法避免的。
而且老了还会令人嫌弃,是不是?若是以前的孝子是“子欲养而亲不在”,现在是“子不养而亲还在”,所以很多老人都会有心酸的感叹,一方面怕增加孩子的负担,一方面又觉得孩子不孝顺、不贴心。
不过,大家不妨想想,人人若老而不死是很可怕的,怎么说呢?
如果人人都不死,从古至今,不同朝代、不同国家,这么多人,地球早就住不下了。
现在已进入老年化、少子化的时代。现在年轻人愈来愈少,需要年轻人做的事,照顾老人的人力不够,而且照顾老人也很吃力辛苦。
没有健康的长寿是痛苦、无意义的,坐轮椅甚至卧床,生活起居、吃饭都要人照顾,这样的长寿只有苦没有乐。
因此,人到一定年龄就要离开,而离开要去哪里啊?极乐世界,不然,若继续轮回,就要一再重复无穷无尽的老、病、死之苦,由现在短暂的苦,进入未来无穷尽的苦,那岂不是苦上加苦?
佛陀开示我们,生、老、病、死是人生基本的苦,这四种苦自然附带另外的苦,就是“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生、老、病、死是个人自身的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是人事的苦,求不得苦是物欲的苦,五蕴炽盛苦是心理的苦,这是现生几十年的苦,还不是人生根本的苦,人生根本的苦是轮回之苦。
(二)爱别离苦
“爱别离苦”,所爱的人、所爱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分离。
佛陀开示说:
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
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凡是存在的,终有一天会消失,宇宙万物自然有生住异灭的过程;我们的身体有生老病死,体内的细胞有新陈代谢,万事万物都有成住坏空的过程。
俗话说: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
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又说“见面是离别的开始”“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这就是说爱别离,含括生离与死别。
在《无量寿经》中佛陀有几句话很深刻地描述人生的实相:
我们所爱的荣华、地位、名利、富贵,都不可能永远持有,有一天必然离开,所以人生没有究竟永远绝对的幸福快乐。
佛陀又开示说: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常行至趣,苦乐之地,
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也就是说,我们来时孤单一人出生而来,死亡时也是孤单一人单独而去。孝子贤孙都无法代替我们的老、病、死亡,乃至轮回。
《地藏经》中说:
即使再恩爱、至亲之人,也无法彼此代替生老病死,尤其六道轮回;在六道回轮中即使相遇,也无法相认,因为都忘记了,就算知道对方是谁,也无法互相代替对方的轮回,这就是人生的实相。
这种孤独,不只是身体的孤独,还有心灵上的孤独,不论是多么恩爱的人也无法了解对方的内心。
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所以有缘能够在一起,真应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