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对深圳市的医疗资源及医院运营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盘点。文章介绍了深圳简介及医疗资源的总体情况,详细阐述了2023年深圳市医疗机构的服务人次、效率及业务情况,同时提到了深圳的住院疾病谱和死亡疾病谱。此外,文章还涉及了深圳市区域医疗区划、预算情况以及部分医院的观察。文章的关键点包括深圳市医疗资源的增长情况、不同医院的住院疾病谱差异、市区医疗区划的财政补助预算情况以及深圳市部分代表性医院的运营状况。
深圳市医疗机构完成诊疗人次增长24%,医院增长24%,妇幼保健院增长11%,综合医院增长20%,中医医院增长49%。常住居民体检率73%,医疗机构住院人次增长21%。这些数据表明深圳市的医疗业务在飞速增长。
深圳市的医院服务人次和效率都有显著的提升,中医序列的增长尤为迅猛。综合医院、中医院、妇保院配置较高,职工人均超850人,医师占比超1/3。
深圳市的出院疾病第一顺位是产科相关,占比是其他城市公立医院的2倍多。其他疾病类型相较于其他城市公立医院差异性不大。不同的疾病谱对应不同的学科成长路径,这可能对医院的学科发展产生影响。
深圳市的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这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和医院的运营状况产生影响。例如,不同地区的死亡疾病谱就反映了这一影响,深圳人口相对更为年轻,各类型疾病死亡率更低。
该更新深圳数据了。
几年前共享单车大战的时候去过一次深圳,真是现代城市的典范。
本期我们对深圳市医疗资源以及本地医院运营状况进行分析盘点。
△ 深圳
深圳市,简称“深”,别称鹏城,广东省辖地级市、副省级市 、国家计划单列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之一 。
GDP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0%
常住人口1779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12.8万人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万元,比上年增长5.8%
医疗卫生机构5431家,
比上年增加230家
,主要是增加了一批社会办医疗机构
医院159家,
比上年增加8家
床位6.99万张,比上年增加4157张
卫生工作人员15.3万人,
同比增长5.3%
仅从事管理人员6860人,
占4.5%
医疗卫生机构完成诊疗1.3亿人次,
同比增长24.3%
全年收治住院病人225.9万人次,
同比增长20.9%
2023年深圳市医疗资源常态增长,门诊住院业务飞速增长。
全市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2884.28万人次,增长24%
医院增长24%
妇幼保健院增长11%
综合医院增长20%
中医医院增长49%
专科医院增长24%
健康检查1303万人次,增长2%
常住居民体检率73%
医疗机构住院226万人次,增长21%
医院病床周转次数为41.81次/年,提升5.8次/年
医院平均住院日7天,下降0.1天
医院病床使用率81%,提升9.4百分点
医院门诊次均359元,增长3.1%,
医院住院次均13737元,下降4.4%
医院床日次均1952元,下降3.3%
中医医疗机构1272家,增加151家
中医医院14家,增加1家
卫生工作人员1.7万人,增加2147人,
增长14%
床位9095张,增加2157张,增长31%
深圳市上年度医院服务人次、效率双提升,中医序列增长迅猛。
深圳的综合医院、中医院、妇保院配置较高,
职工人均超850人。
三类医院医师占比超1/3,仅管理人员占比为4%,
每管理人员服务8-9个医生,服务规模比为1%。
其他类型医院规模较小,存在不同的管理人员配比,
规模越小管理人员相对服务效率越低。【规模差距较大】
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
出院疾病
第一顺位产科相关,占比是其他城市公立医院的2倍多;
第二顺位是细化的其他疾病类型,相较其他城市公立医院差异性不大(疾病20+21);
第三顺位是
循环系统,全国城市公立医院第一顺位,深圳市要低7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年轻;
其他疾病差异性不大,不过深圳的
主要疾病平均住院日更长。
不同的疾病谱对应不同的学科成长路径。
对比全国城市居民死亡率数据,可以看到深圳人口相对更为年轻,各类型疾病死亡率更低。【重症率同理,
深圳医疗技术面临的疾病谱有很大的不同,成长相对其他地区更为困难
】
图 深圳湾
深圳下辖9个行政区和1个新区: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光明区,大鹏新区。2018年12月16日,位于汕尾市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
本年度深圳卫健委预算较为保守,
仅增长1%
,相较区级卫健局预算财政补助占比更低。
各级卫健局上年度结余较少,本年度预算增长差异较大,
两个地区预算为负。
深圳市医院配置较高,基本为国内头部地市水平
,且财政补助占比较高,均值为20%+;
隔壁广西全省“10亿+医院”31个,湖南30个,江西不到20个,
深圳市医院分布更为密集。
但是其人口年龄结构(60岁以上人口占5%)与其他发达地区省会及地市有所不同,故其疾病谱及学科发展方向也会受影响,
地区国家级临床专科相对较少。
2021年深圳居民年均诊疗6.5次,与北京10.4次、上海10.7次、浙江10.3次有较大差异,估计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2018年国家卫健委调查显示东部城市65岁居民两周就诊率为64%,44岁以内就诊率低于16%)。
不过从交流群反馈来看,
深圳各地医疗资源较为饱和,或面临机构转型及下调预算情况。
始建于1946年,开放床位2992张,在岗员工5113人。
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新增】)。
2023年出院病人14.3万人次【增长1万】,诊疗人次365.7万人次【增长30万】。
2018年6月,医院获广东省政府遴选为全省首批高水平医院。
医院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屡创佳绩,连续三年获评等级A+。
1999年底建成开业,员工3500余名,开放床位1832张;
骨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2022年,278.5万门急诊患者、9.95万住院患者,住院手术7.37万台次,出院患者微创手术占比达27.72%,平均住院日5.37天。
2017年至2021年,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连续5年位列广东前10位。
医院是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国家级试点单位、广东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
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连续四年进入全国百强。
医院始建于1980年,员工3369人,开放床位1910张。
2021年,年门急诊259万人次,出院8.41万人次,住院手术7.16万人次。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
在2018-2022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均为A+等级,2022年第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