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原创视频专访
杨洋
橄榄古典音乐原创视频 / 文章
采访时间:2018年12月14日
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杭州爱乐乐乐团将于明年迈入建团第10年
,
10年,对一个乐团来说,
是里程碑,是成就,是考验,更是下一段旅程的开端
。
在2018年的尾声,橄榄编辑前往杭州,采访了
杭州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杨洋
,聊一聊他对指挥的热爱,以及和杭州爱乐一起走过的10年。
A:一个非一线城市的交响乐团的成立,一开始它完全没有任何的影响力的,是从0开始的。我们一开始面临的生源是比较少的。而且渠道并不是很多样化,一开始招生的质量也并不理想。
A:
我觉得一两年以后,演奏员的比例,就有三分之一是从国外回来的。到现在我觉得差不多有一半,都是从欧洲或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年轻音乐家。他们的基本素质很高,儘管他们很年轻,没有经验,但是他们让乐团的起点比较高。
A:
指挥其实就是一个艺术管理者,指挥本身
对于音符和乐谱的管理
、对于乐谱上的每一个音符是有要求的,对每个音乐家怎麽去演奏,要怎麽把他们统一在一起,要求他们发出怎麽样的声音,发出人性化的一种声音的时候,指挥他本身就是一个管理者。
A:
当初是指挥余隆组建中国爱乐的时候把我叫去,跟我说"你的指挥非常好,我不需要去教你指挥的东西,没有任何问题,你自己又有才气,自己可以去学很多东西,
但是我就带你去做一件事:带你怎麽去做艺术和行政管理
。
"
所以他那时候就是教我去怎麽去
做乐季、乐团制度的制定、体系建立
,所以十几年的时间,我就一直跟著他,通过几个机构和交响乐团,余隆教了我很多。
他曾说好的指挥,全世界有的是,但是你又会指挥,但同时又具备艺术行政管理能力的,这样的指挥反而就更少了,以后在社会行业裡面的竞争就占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到了
最后杭州爱乐的组建,这一部分的知识结构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A:
交响乐的美感来自于
「结构」
。因为交响乐从发展到完善再到突破,从没有结构、到建立一个非常完整的结构体系,到最后把整个结构体系丰满了以后,又有很多作曲家要跳出这个结构。像盖房子一样。我们可以把房子盖成这种各样的,但是他必须有一个非常完整的结构体系。这就是交响乐的美感。
歌剧更多地来自一种戏剧衝突
,对人性更细腻地描写,而且
人声是最能够打动观众
的,另外歌剧是一个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有故事情节,有戏剧在裡面,有舞美,灯光,包括现在还有多媒体,大家能够感受到一种综合性的一种非常艺术全面性的享受。再加上音乐本身对心灵的衝击,我觉得这个是
歌剧一种情感到达极致的展现
。
A:
喜欢他是从他的指挥开始,那个时候的资料比较贫乏,只知道譬如说卡拉扬小泽征尔,祖宾梅塔,但是不知道伯恩斯坦。但是第一次接触他指挥马勒的作品,被他的音乐一下子就抓住了。因为
他是一个极致浪漫的人
,把马勒一种疯狂,神经质的东西,和浪漫到极致的东西表现出来,我觉得他可能比马勒自己指的时候还要疯狂,所以我就一下子被他吸引了,然后就想各种办法去找他的唱片,资料来看。
A:
后来了解到他是伟大的
作曲家
,尤其这些年指挥他的作品比较多了以后,我发现他的技术是无与伦比的,可以
写出难度最大的技术在他的作品裡面
,同时也把美国很多这种爵士,百老汇素材放入严肃古典音乐作品裡面,这也是非常伟大的。
同时他又是个
钢琴家
,他是可以自弹自指各种作品的 ;又是一个
音乐教育家
,他的博学、口若悬河式的口才,整个推动了对古典音乐观众的培养。他做的年轻音乐家的音乐会、在哈佛的演讲,影响了美国好几代的年轻的人。让他们喜欢古典音乐,甚至从事了古典音乐的职业,我从原来单纯对他的指挥和音乐上的热爱,到最后对他这个人全面的一种了解,一种崇拜,
因为他这人全才了。
A:
我们明年刚好是10岁的生日,所以我们将会在一个乐季内演绎
全套的马勒交响乐
,藉此来庆祝、同时也是激励我们自己。
演奏马勒的作品,对乐团的水平是一个非常大考验,他的作品很庞大,编制也很大,对音乐技术上的要求非常高,让乐团在一个非常集中的时间,去完成这个系列的演出,对乐团是挑战、促进和锻鍊。
以前我们一般用两年,三年或是五年的时间,我们才演一轮马勒,但是现在就是要一年的时间内演10部,这个强度是非常大的,我希望对团员有种刺激,同时
也是对这个业内的一种告白
。展现我们乐团现在是有能力在一个乐季之内完成这样
一个艰巨的任务,这个不是说所有的乐团都做的到。
10部交响曲,而且我是请了10个指挥家,五个外国的,五个中国人,像水蓝、张弦、余隆、俞峰还有我,一起来完成这套作品。
A:
我们的理想和理念是为这座城市,每年奉献一部歌剧,交响乐团经费是有限的,而歌剧是非常烧钱的,做一个完全的歌剧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尽我们最大的可能,去制作
音乐会版的歌剧
:虽然没有舞美,但是有灯光
、
服装和剧情。
其实这几年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歌剧了,希望接下来也跟其他院团合作,推出有舞美的歌剧,我现在也在中央歌剧院工作,相信以后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为杭州人民带来一种完全的舞台版的歌剧的创作。
(点击人名查看文章)
舞台艺术家
张军
|
特雷弗·纳恩
|
大卫·雷诺索
|
埃文•恩赛因
洛朗·班、达米安·萨格、斯蒂芬·梅托
|
冯英
|
徐丽东
作曲家
谭盾(1)
|
谭盾(2)
|
陈其钢(1)
|
陈其钢
(2)
|
普莱斯纳
指挥家
余隆
|
许忠
|
MTT
|
梵志登
|
莫洛
|
张弦
钢琴家
郎朗
|
李云迪
|
张昊辰
|
朱晓玫
|
内尔森·弗莱尔
|
邓泰山
李坚
|
吴牧野
|
孙颖迪
|
陈洁
|
宋思衡
|
薛颖佳
王羽佳
|
路易
|
杜芒 |
威尔
|
鲁迪
|
尤雅
|
科恩
|
特里福诺夫
小提琴家
穆特
|
穆洛娃
|
郑京和
|
约夏·贝尔
|
祖克曼
詹姆士·海涅斯
|
宓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