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浪潮工作室
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看世界的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国都市报  ·  海口至儋州!海南高速公路+1 ·  22 小时前  
新华社  ·  期待!就在今晚! ·  昨天  
智谷趋势Trend  ·  4年新增21所!河南正在拼命建大专,什么信号? ·  昨天  
智谷趋势Trend  ·  4年新增21所!河南正在拼命建大专,什么信号? ·  昨天  
扬子晚报  ·  热搜爆了!具俊晔称放弃大S遗产 ·  昨天  
现代快报  ·  台媒:大S骨灰已乘私人飞机抵达台湾 ·  3 天前  
现代快报  ·  台媒:大S骨灰已乘私人飞机抵达台湾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浪潮工作室

我们老家女人过年不能上桌,真的

浪潮工作室  · 公众号  · 社会  · 2019-02-06 11:32

正文


终于过年了,回农村老家了吗?亲戚聚会、阖家团圆开心吗?

你可能不知道, 至今在很多农村地区,女人连上桌吃饭的资格都没有。


2017年春节,演员郭晓东的妻子程莉莎发布微博文章,讲述自己陪同丈夫回山东老家过年的各种鲁味儿习俗:不能上桌吃饭,被远亲近邻围观甚至捏脸,上厕所需要到田间野地里。


程莉莎的微博截图 / weibo.com


许多人把枪口对准山东——这个一直以来以讲究传统礼仪著称的省份。不过别急着乱开地图炮,不止山东,河南平顶山、江西赣州、成都东山、东北的朝鲜族、云南保山、浙江萧山等等地方,都有记载“女人不上桌”的习俗[1][2][3][4][5][6]。 基本上全国都共享这一习俗。

关于“女人不上席”,每年总有新的吐槽,但也有人强调这是“入乡随俗”。到底为什么女人不能上桌吃饭?这种奇葩的风气怎么到今天还保留着?



什么样的餐桌女人不能上



宾客和男主人在餐桌上吃饭,家里的女人们忙活做饭,有些地方甚至连原本来做客的女人也要在厨房里帮工。做饭的时间,主宾已经开吃,等到该忙活的忙活完, 女人们才在旁边的小桌子或者直接就在厨房里随便解决一顿。


2018年2月27日元宵节,莆田涵江,忙完了宴席之后几名妇女在厨房里吃饭 / 视觉中国


“网易女人”的一项网络调查指出,过年回家吃饭,“随便坐”是占比最高的,57.5%,但“女人不上桌”还占了5.8%,而“一起上桌,男人坐主桌”占比高达35.8%[17]。

某公众号做了个小调查,得到的回应大致是:过年回家吃饭确实还有些地方有男女分桌的情况,但食物没有差别,不至于让女人吃剩饭剩菜。而且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按喝酒抽烟来分桌,主桌就几乎没有女性[7]。


2017年10月21日,贵阳市郊外农村的一场酒席上,女人们单独坐一桌吃饭 / 视觉中国


当然,如果客人本身就是女性,那自然不能让人家躲到厨房去。通常人数比较多、传统仪式感比较强的宴席,更有可能出现女人不上桌——比如过年家族聚餐、婚宴、丧事、满月酒这一类。

可见,宴席的具体场景和女人不上桌有很大的关系。

这就要从宴席在农村的功能说起。实际上,中国乡村实现温饱还是不久以前的事情,在物质匮乏的过去,摆宴席是一种奢侈。


2019年1月广东佛山,在本村祠堂请乡亲吃饭的人家,院内摆了八桌酒席 / 视觉中国


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农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帮工”现象,比如婚丧事、新生儿诞生、收割作物等,邻里亲戚之间可以互相帮忙。但这种“帮工”并非无条件——通常情况下,双方或者默认了日后会反过来帮忙,或者被帮的一方会举办宴席,直接以食物回馈[8]。


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农村事务已经不需要邻里帮工了,但宴请邻里的风俗依然保留了下来。比如盖房子——北方一些地区有“上梁酒”的传统,原本是在房子盖成那天大办宴席,回馈帮助自己建房子的亲朋好友。


2017年广西桂林,村宴上请来了6名中年妇女和一名男领队的专业厨房帮工,提供买菜做饭、摆放桌椅板凳、上菜洗碗“一条龙”服务 / 视觉中国


“专业施工队”逐渐替代了帮手的亲友,但“上梁酒”还是得请族内亲友来吃吃喝喝[18]。


乡村的宴席脱胎于原始的利益交换。在过去,男性往往承担了更多体力活,比如新娘接亲、抬棺材板等等,所以传统认为男人出力气能换取更多的食物,自然也更有资格坐上饭桌吃饭。


2013年7月24日,甘肃定西,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男性亲友们抬着逝者的棺木到山上安葬,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又隆重的葬礼 / 视觉中国


但是生活的具体情景没有这么简单。比如潮汕地区,当有老人去世,整个家族的妯娌们就要承担起各种杂活:准备食物、操办祭祀仪式乃至饭后刷碗。而这些女人们如果回到了自己的娘家,则可以享受豁免权:因为任务仍然是由嫁入娘家的女人来承担。


按封建传统,女人干得再多也是替丈夫干活,所以就没有资格坐上桌吃饭。


所以,即使出力气的人变成专业的雇工,即使女人们比男人做得更多,但饭桌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习俗——默认族内男性是最能干的,也最值得回馈。


2019年1月22日,在四川省华蓥市阳和镇偏岩子村九龙溪移民新村居民儿子的婚宴上, 请了专业的乡村大厨和帮工做饭 / 视觉中国


在经济贫困、体力劳动繁重的地方,人们看重男性劳动力的价值,所以保留着“女人不上桌”、优先给男人吃的习俗。



局部消失的“女人不上桌”



从晚清民国开始,妇女解放思潮蓬勃兴起,和打倒封建礼俗的呼声密不可分。在这种时代潮流下,女人不上桌自然被归为陋习,要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但实际上,民国时期的众多社会调查显示, 乡村的传统习俗并没有因为城市里高喊新文化消失。 农村妇女境况的变化,到1949年后的集体化时代才出现[9]。


2013年12月21日,山西芮城,一名妇女在家门口的寒风中劈柴,用来取暖和做饭 / 视觉中国


在快速建设的年代, “妇女要顶半边天”,并不只是喊喊口号,而是真枪实弹地要妇女顶起来[13]。


原来只是“躲”在家中劳作的妇女,被要求走到屋外来,和男人们一起劳动。据统计,到1956年,全国约有一亿两千余万的农村妇女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六十年代各地在“铁姑娘”的号召下,组建“女子突击队”,担负起搬运、采矿等重体力劳动, 即便很多体力劳动对她们的身体造成了永久性的伤害。


妇女研究学者金一虹曾经采访过一位突击队员:“为什么没有成立男子突击队呢?”这个问题让这位干劲满满的女青年瞠目结舌[19]。


1960年,被人们称为“半边天”的上海港五区的女码头工人 / 视觉中国


50年代,湖南泸溪的杨玉翠曾任当地的大队党支部书记。1958年,她和其他7名妇女作为代表到北京一起受总理接见,而且同桌吃饭。总理在餐桌上谈笑风生:“你们生产出来的食物,你们最有资格吃!”


所以,女人们真的因为参与生产、提高了地位、坐上了饭桌吗?


1993年广西深水良港防城港渔船上的女主人,和男人们一样要承担体力活儿 / 视觉中国


“女人不上桌”慢慢变少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传统乡村宗族的聚餐聚不起来了。


一方面,宗族房头的意识是封建腐朽事物,要打倒,族谱、祠堂等维系宗族权力的纽带,要“破”掉;另一方面,原来宗族公有的族产已经被没收,而集体化下的粮食又实行按量配给,谁还有能力、有胆量大办宴席呢?连桌都没了。


这个时期“女人不上桌”局部消失了。


所以,集体经济、集体动员的时代结束后,旧习俗自然卷土重来——在集体化时代农村的婚宴总是要由公社、生产队领导坐上席, 而改革开放后,上席的位置重新回到娘家人手中,女人又从桌上下来了,村领导也只能屈尊坐陪席了 [12]。



宗族在复兴,女人再次下桌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集体经济时代结束后,中国乡村诸多旧习俗反而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死灰复燃。


2016年1月11日,消防人员在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凤路村一祠堂起火现场灭火 / 视觉中国


80年代末,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了一项研究,在全国各地选取村庄作为样本,每个村庄有一份独立的调查报告。翻看这些报告,我们就会发现宗族重新崛起的现象。


比如湖北郭家河村,出现“辈分势力的加强”、“家族活动的复兴”,这个村子历史悠久的“灯会”——只有宗族的男性成员才能参加并且聚餐,原本在50年代后被废止,80年代又重新兴起。当然乡村宴会上的食物还是只有男人独享,女人不能上桌[15]。


厦门大学的一项研究也发现,闽南陈坑人的宗族聚餐——俗称“吃头”,也是在改革开放后重新恢复。 而能参与吃头的只有族中男丁,有些地方甚至严格限定在已婚男丁,女人不上桌是天经地义 [21]。


2009年元宵节,在江西宁都县石上镇的客家乡民,家家户户挑着祭祖的鸡,猪肉等在家族祠堂前集中,准备巡村放鞭炮 / 视觉中国


对华南地区的宗族有着精湛研究的学者科大卫,曾经很直白地指出:中国的宗族实际上就是股份制公司——族内各家有一定资本入股,共同经营族产,并且获得相应份额的收入[14]。


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宗族反而获得新生 ——以血缘为纽带,集中资本,共担风险。温州、潮汕等地区的企业家,经常以家族为单位来经营企业,也给人“喜欢抱团”的印象,就是这样的原因。


1998年5月,浙江温州苍南县某宗祠内举行的盛大的宗族宴会 / 视觉中国


宗族的重新兴起,是为什么“女人不上桌”一直到今天还没有消失的重要原因。


“在我老家,女人小孩不上桌的家庭更兴旺”,这是一位媒体人为“女人不上桌”现象的辩护。


他承认这现象最早是因为物质匮乏,但后来则主要是为了维护“规矩”——这种规矩,代表着一个家族人丁是否兴旺、是否有权威的家长,并且影响了客人的观感和邻里的评价,所以维护这种规矩,就是维护一个家庭的尊严[16]。


他担心的是,女人上桌吃饭了意味着这种“规矩”破灭了,也就是维持这种规矩的财力和权威破灭了。没有财也没有权,这样的人家肯定是过不好日子的。


2017年正月初七晚上,安徽池州姚氏祠堂内的傩戏表演,随着宗祠文化逐步削弱傩戏也在逐渐消失 / 新京报 陈杰 视觉中国


不过,这可能多虑了——这种“规矩”没有那么脆弱,反而十分强大。有学者在做田野调查时就发现,即使在局势最动乱的年代,宗族的族长被批斗、控诉,但是批斗会结束之后,村民要结婚喝喜酒,族长照样被邀请来主持[20]。


很多调查都发现,改革开放之后,重新修族谱、修祠堂的现象十分普遍——因为修族谱祠堂是要花钱的,而市场经济让大家都赚到钱了, 有钱了才能考虑怎么光宗耀祖 [15]。


所以, “女人小孩不上桌的家庭更兴旺”的逻辑搞反了,明明是后人先有钱了,才会想回到老家,从故纸堆捡起宗族那套老规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