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澎湃新闻
有内涵的时政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  ·  “本人李潇晗,决定放弃……” ·  昨天  
中国新闻网  ·  停更三年,李子柒回归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澎湃新闻

明中都被修成假文物?文物修复怎么赢得公信

澎湃新闻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16 20:53

正文

澎湃新闻记者 陈诗悦


5月15日下午3时,历史学者、作家张宏杰在自己的新浪实名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名为“这不是在维修,这是在毁灭国家重点文物”的博文,记述了他在5月14日走访安徽凤阳明代中都遗址的见闻。在博文中,他看到现场仅有一些维修工人在使用电钻将完好的旧砖起掉,并换上新砖,认为这是将真古迹修成假古董。


张宏杰在个人微博上发表的博文


当日晚7点55份,经新浪认证为“凤阳县委宣传部官方微博”的“@中国凤阳”回应此微博,称己关注到相关博文,并于下午6时安排有关部门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并在5月16日凌晨0时,也就是原博文发送的9个小时候,发布了针对此事的调查结果。


凤阳县称下午6时已安排有关部门调查了解情况。


根据凤阳县委县政府在第一时间成立的调查小组在现场的调查显示,张宏杰所披露的现场是东华门门券残缺隔墙维修工程,该工程从审批、招标到建设过程都严格按照规定,没有任何问题。


澎湃新闻记者致电了凤阳县政府和凤阳县宣传部,对方称负责该项目的是凤阳县文广新局,记者后多次致电凤阳文广新局,却始终无人接听。宣传部的工作人员称他们可能都在现场配合今天到来的“省及国家文物局的人”进行调查,至于来到现场的有哪些专家,他并不清楚,只是说会将有新的消息发布,请澎湃新闻记者等待。


6日凌晨,@中国凤阳 发表了调查结果


张宏杰的原微博现在已经有18000多次转发和超过27000个点赞。多数网友持反对的态度,认为仅就张宏杰所发的图文来看,这样的修复确实无法起到保存历史记忆的作用。也有网友理性指出,在诸如此类的文物修复中,如要替换原构建的话应逐件评估,状态稳定或基本稳定的,应该保持现状,状态不稳定但可以原位加固的,应该原位加固,替换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关于工程的具体评估和实施细节,都还要等待凤阳县政府和中标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江南园林有限公司的进一步回应。


社论:文物修复怎么赢得公信


5月15日,历史学者张宏杰在网上发布了一段安徽凤阳明代中都城东华门遗址施工视频:工人用电钻把明代的旧砖起掉,换上新砖,还有工人称有刻字的砖要几千元一块。5月16日凌晨,凤阳县委宣传部官博回应称,维修工程均依法依规而行,用电钻是在剔除残缺城砖和浆料,并没有发现倒卖城砖的现象。



来源:网络


与此前辽宁绥中一段野长城被修成“不好看”的水泥路一样,这段视频迅速引发网民围观。作为著名的明史学者,事关凤阳明中都的历史风貌,张宏杰显然比一般人更多一份关切。


而凤阳官方回应及时,不仅披露了文物维修的施工方资质,也解释了工人何以用电钻、刻字城砖价值等事宜,表现出了极大诚意。事实上,这也是政府部门在遭遇舆论质疑时应有的姿态。


尽管如此,官方的回应也并未完全赢得公众的信任。其一,施工现场杂乱不堪,工人操作仍有野蛮粗暴之嫌,很难看出剔除的完全是残破的城砖。其二,有没有倒卖城砖,似乎也不能以“没有发现”来断言,而是应该外化为严格的监管制度,比如,将取下来的刻字城砖编号等。其三,“剔除破损、松动城砖,对残缺部分修补加固”,也应该有明确标准,不能演化为大量的拆旧换新。


事实上,公众每每质疑文物的修复,并非多余。近年来,尽管很多地方都强调“修旧如旧”,保持原貌,但在具体的施工操作中,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很多修好的历史建筑簇新得令人生疑。此前,北京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得只剩下门楼上几根木房梁,有关部门还称是“维修性拆除”,难以理解。


这其中,有关方面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说一套做一套是一个方面,而堂皇的维修理念与劣质的施工实践之间的背离,也是导致文物维修每每沦为文物破坏的重要原因。这其中,不排除工人为了作业的方便,擅自扩大拆除范围、替换比例的可能。


当下,随着“文物古建也是生产力”深入人心,很多地方都启动了文物维修计划,这是一件好事,但好事要做好并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有必要重申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严格遵循作业程序与规范,并尽可能多结合文保专家的意见,真正做到既能加固文物,又能最大限度留下历史文化信息与历史风貌。


起码要做到,文保专家应该多出现场,多指导。想想看,当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等一批古建专家在河北、山西古建上爬上爬下的辛苦,犹在眼前。



本期编辑:邢潭


推荐阅读:


视频重温:我国首艘国产航母成功下水!

插管之争后,琼瑶做了个“无情冷酷”的决定!

太尴尬了!安倍见普京直呼“弗拉基米尔”,普京脸色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