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SLICE Next Frontiers 2024会议完美落幕,会议聚焦于复杂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与抗血小板用药。会议感谢各位医生、学员及幕后工作者,期待明年的再次相聚。文章详细描述了会议内容,包括血管内治疗的目标、新技术、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会议概述
SLICE Next Frontiers 2024会议在法国蒙彼利埃成功举行,聚焦于复杂破裂动脉瘤的治疗。会议完美落幕,感谢所有参与者。
关键观点2: 血管内治疗的目标
血管内治疗旨在保护破裂的动脉瘤,支持患者度过急性期,并在患者临床稳定时进行持久的治疗。随着技术和材料的发展,血管内治疗具有更好的短期预后。
关键观点3: 新技术与材料的应用
会议介绍了新型超软三维线圈、囊内扰流装置、微导管技术等在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在治疗过程中的优势。
关键观点4: 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
会议详细讨论了破裂动脉瘤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包括药物的选择、剂量、给药时机等,并介绍了相关的抗血栓治疗方案。
关键观点5: 会议感谢
会议感谢孙力泳医生和艾科医疗对SLICE Next Frontiers 2024的大力支持,同时感谢所有参与者和幕后工作者。
正文
SLICE Next Frontiers 2024在法国蒙彼利埃完美落幕!谢谢各位医生老师、学员以及幕后工作者们!
期待明年也与各位在
SLICE Next Frontiers相聚!
显微夹闭或血管内治疗防止破裂动脉瘤再出血的动脉瘤修复术最好在初次破裂后
24
至
72
小时内进行。总的治疗目标是保护破裂的动脉瘤,从而支持患者度过急性期,并在患者临床稳定时进行持久的治疗。随着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血管内治疗不仅更加微创,而且具有更好的短期预后,特别是对于低级别动脉瘤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患者
(Hunt-Hess
分级为
I
至
III
级
)
。在脑血管痉挛期
(
通常为出血后一至两周
)
,外科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增加。
在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多数病例可以通过单纯栓塞或球囊辅助栓塞治疗。双微导管技术可用于多囊或复杂形状的动脉瘤。新型超软三维线圈,如Target Tetra 360(Fremont, CA: Stryker Neurovascular)弹簧圈,倾向于保持预设的四面体形状,用于稳定填塞小的宽颈动脉瘤,可能部分避免对急性出血患者采取支架辅助栓塞。
对于一定尺寸的宽颈复杂动脉瘤,囊内扰流装置可以简化手术过程,同时避免在出血急性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尤其适用于动脉末端分叉的某些部位。对于宽颈分岔部动脉瘤,WEB装置的初始和长期闭塞率略高于支架辅助栓塞。在欧洲批准的其他四种囊内扰流装置中,Luna/ artise与Medina栓塞装置(
美敦力
)可能适用于更不规则的形状;而Contour和Neqstent 栓塞辅助血流导向装置 (Cerus)主要重建动脉瘤颈部,类似于囊内瘤颈保护装置,动脉瘤顶可以通过预置微导管填塞弹簧圈保护,以促进即刻瘤内血栓形成。然而,多数用于输送第一代囊内扰流装置的微导管内径为0.021英寸或更大,在微导管置入和装置释放调整过程中存在动脉瘤破裂风险。新的小尺寸输送系统(0.017英寸)与可操纵微导管相结合,可以减轻这些术中安全风险。弹簧圈栓塞或囊内分流治疗破裂的复杂大/巨型
脑动脉瘤
存在一定的弹簧圈压缩、器械移位、动脉瘤复发的风险,这类患者应尽早行造影随访,必要时采用有计划的分期治疗。
血管内治疗破裂动脉瘤的缺血性并发症通常更常见,
围手术期
可预防,特别是支架辅助栓塞。无论采用何种介入技术,许多患者术后都能发现新发影像学缺血性病变。患者可在脑室外引流(EVD)或脑室造瘘术后数小时至血管内治疗前2~3小时给予负荷剂量双重抗血小板药物(DAPT)。通行的抗血栓治疗方案包括术前负荷剂量DAPT,术中静脉注射肝素,如果
支架内血栓
形成明显可在术中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或其他静脉抗血小板药物,并在24小时内桥接为口服DAPT维持剂量(即阿司匹林81-100mg每日+氯吡格雷75mg每日或替格瑞60-90mg每日两次或普拉格雷5-10mg每日)。对于需要置入永久性分流器的患者,EVD原位置换可减低脑室外通道出血风险,从而避免颅内支架置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断。血小板功能试验,如VerifyNow血小板反应性试验,可在负荷量给药后1.5-6小时进行,以评估患者的反应。抗血小板治疗有效性阈值为阿司匹林<550 ARUs和氯吡格雷60-207 PRUs。
尽管考虑其致栓性,血流导向装置不是急性破裂动脉瘤的一线治疗,但它仍然是一些特殊动脉瘤如血泡样或夹层/梭形动脉瘤的重要治疗策略。新一代血流导向装置采用亲水聚合物和磷胆碱包被支架表面以降低其致栓性,已有研究报道静脉抗血小板药物桥接与单抗血小板药物的抗栓方案在急性出血病例中的安全性。在这些病例中,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单药治疗的缺血并发症风险低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
-
1. Diestro JDB, et al. Intrasaccular flow disruption for ruptured aneurysms: an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study. J Neurointerv Surg. 2023 Sep;15(9):844-850. doi: 10.1136/jnis-2022-019153.
-
2. Gaudino C, et al.
Incidence of intra-procedural complications according to the timing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in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Front Neurol. 2023 Jan 11;13:1096651. doi: 10.3389/fneur.2022.1096651.
-
3. Podlasek A, Al Sultan AA, Assis Z, et al. Outcome of intracranial flow diversion according to the antiplatelet regimen use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2020;12:148-155. doi: 10.1136/neurintsurg-2019-014996.
-
4. Ospel JM, et al. Antiplatelet Management for Stent-Assisted Coiling and Flow Diversion of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DELPHI Consensus Statement.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20 Oct;41(10):1856-1862. doi: 10.3174/ajnr.A6814.
-
5. Schirmer CM, et al; SNIS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Committee. Antiplatelets and antithrombotics in neuro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Guideline update. J Neurointerv Surg. 2023 Nov;15(11):1155-1162. doi: 10.1136/jnis-2022-019844.
-
6. Cohen JE, et al. Flow-diverter stents in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acutely ruptured brain aneurysms: effective rebleeding protection with low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J Neurosurg. 2021 Apr 16:1-8. doi: 10.3171/2020.10.JNS201642.
-
7. Ma Y, et al. Single antiplatelet regimen in flow diverter treat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s: The drug matt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v Neuroradiol. 2023 May 23:15910199231177745. doi: 10.1177/15910199231177745.
沈懿
医学博士
清华大
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精彩影像在SLICE微信视频号播出,请关注视频号,第
一时间看SLICE Next Frontiers 2024精彩视频!
再次感谢孙力泳老师受邀参加
SLICE Next Frontiers 2024!
孙力泳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
再次感谢艾科医疗对SLICE NextFrontiers 2024的大力支持!
BRAIN STORM - Aneurysm Follow-up 【中文字幕】
进入
“
和缓学术
” 全方位学习神经介入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