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术的尊严 精神的魅力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浙江大学  ·  他们是冰川来客,40年一路追沙! ·  2 天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乙巳年》特种邮票首发暨“情邮珞珈”书信启动仪式 ·  2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去年今日,川大新生的成长印记 ·  2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去年今日,川大新生的成长印记 ·  2 天前  
武汉大学  ·  武汉大学2025年新年献词 ·  4 天前  
武汉大学  ·  “出息了!在武大我给自己导师颁奖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共享经济”可能正在杀死你自身的价值!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8-05-25 08:00

正文


2017年7月,一则“共享男友APP真的来了,上线3天注册用户已破百万”的虚构文刷爆朋友圈,该文从共享单车、共享床铺、共享雨伞等时下热门的“共享经济”入手,并结合中国当下大批女生处于单身状态的现状,隆重介绍了一款名为“共享男友”的APP。


文章在给出APP注册页面截图、五星用户评价案例的同时宣称,“共享男友App已获得国内多家知名基金天使轮投资,估值20亿,目前已内测上线试运行,注册用户3天内已破百万”。



五星评价案例


周女士是参与我们内测活动的用户之一,对于gfo共享男友app,她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我和前男友是大学同学,后来因为性格不合分手。分手以后他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向我秀恩爱,屏蔽了班级群他就到我微博下秀,拉黑他微博他就让我们共同的朋友发朋友圈帮他秀,烦不胜烦。直到有天朋友给我介绍了还在测试期的bof共享男友APP,我选了一个碾压前男友类型的共享男友,带着他去参加了大学同学的聚餐。从此以后前男友就在我的生活中销声匿迹了,感觉周围的空气都清新起来了。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共享男友NJ,也非常感谢bfo给了我帮助。应用上线以后,我一定会成为它的第一批用户!”



令人捧腹的是,该文文末有个小小的括号,括号里有个弱弱的说明:“本文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牛逼!”


尽管“共享男友APP”纯属虚构,但这个设想却在事后被很多商家利用起来:


2017年“七夕”,北京街头出现“共享男友”服务,明确标价3元可拥抱一次、7元即可接吻一次。


2018年3月8号女神节,“共享男友”惊现北京银座和谐广场,一元领走你的心目男神。



2018年4月6日上午,武汉一游乐场现"共享男友" ,扫码可获"李泽言"陪玩1小时。


近日,长沙某景区推出的“共享男友”陪过玻璃桥服务



随着“共享男友”的走红,社会各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人认为,“共享男友”作为一种商业营销手段很新鲜,极具市场价值;也有人认为,“共享男友”将人的情感作为计时分享的“物品”,是对现有社会伦理秩序的挑战。然而,究其根源,所有的争议都聚焦于“共享”二字。


共享经济到底是怎样一种经济模式,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不断发展对中国乃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共享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吗?它将走向何方?下面请西方学术界著名共享学者丹·席勒为您倾情解答:


丹·席勒,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标杆人物之一,研究领域集中于信息资本主义、传播政治经济学、信息与社会等。其专著《数字资本主义:全球市场体系的网络化》、《信息拜物教》和《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均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信息传播领域的分析,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界有着广泛影响。



共享经济是乌托邦吗?


澎湃新闻:在上次的演讲评议中,赵月枝教授提及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达拉斯·斯迈思(Dallas Smythe)教授的一篇著名文章,即《自行车之后是什么?》(After Bicycles, What?)。这篇文章写于1970年代斯迈思访华期间,他试图劝诫中国当局应警惕技术的政治属性:技术并非中立的,而是受到社会性的牵引。“自行车之后是什么”,是一个关乎中国发展道路的寓言性问题。中国人在拥有自行车之后——也就是在解决了基础的物质需求与温饱问题之后,下一步应着手解决什么?斯迈思认为应该把社会发展的重点放在公共物品和普通民众的需求的满足上,而不要走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私人物品、消费主义为导向的老路子。斯迈思的发问提出于改革开放之前,尽管中国政府对此从未做出过直接的回应,但此后改革开放的实践,实际上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回答:自行车之后,我们需要私家汽车!如赵月枝所言,私家车暗示的正是一种基于消费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


从斯迈思的发问回到今日中国的脉络,如今我们再看私家汽车的发展,似乎出现了有趣的新现象。比如,Uber、滴滴的盛行,使得许多人不必自己买车,而是选择租车或是与他人拼车。资本主义创造的租赁行业和共享经济,似乎使得私家车又重新回到了公众当中。


席勒: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公关。网约车经济不能算是公益事业,因为它实际上削减、挪用了此前在别处的收益与利润。叫车软件降低了顾客的行路成本,使顾客享受便宜乃至非常廉价的打车服务,但这牺牲了现有结构下服务人员的福利。司机在给顾客提供同样的服务时,却不再享受与以往相同的工作条件。比如在美国,Uber不会给司机购买有效的保险,不给汽车折旧提供维护,不提供任何福利。我不确定中国滴滴的情况,或许类似。


消费者主权(consumer sovereignty)所称赞的东西,是以牺牲早期从业者的利益为代价的。这不是种可持续的模式,我想很难会有好的发展朝向。尤其是汽车行业向环境排放了如此大量的废气。相较私家车以“共享经济”的名义大量投入运营,公共交通(比如火车、公交车)的共享性会带来更大的公众利益。从公益的角度来看,《自行车之后,还要什么?》一文实际上已经勾勒出一幅非常清晰的图景,追求私有商业化产品与个人化的经济发展,不论在自然环境或是社会层面,都会将我们推往一个充满隐患的方向。


澎湃新闻:共享经济是一种乌托邦。事实上,很多曾经作为滴滴司机的外来人口抱怨,由于车是从滴滴那里租来的,为了付清每天的租用费,他们不得不延长跑出租的时间,每天大约要工作15个小时。


席勒:我们曾经以为共享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但如今,它不再叫做社会主义,而是共享经济。2007、2008年全球经济灾难之后,资本主义不再是个讨人喜欢的说法,与其称之为“商品化的新领域”,不如叫做“共享经济”更好听。这种共享经济,听起来就像是硅谷的一个公关案例。是谁发明了这种说法?我很有兴趣了解一下。


澎湃新闻:许多共享经济的平台都运作得很好,比如Airbnb(Air Bed and Breakfast)和在中国正呈疯涨趋势的共享单车。我的很多中产朋友都大爱Airbnb民宿,旅游时再也不去住宾馆了。


席勒:这看起来似乎是好事一桩,但同样扰乱了此前既有的产业结构,宾馆员工以及宾馆的生存能力都被削减了。从公关的角度来看,这种扰乱与中断似乎是出于一种中性、自然的力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真的是对此前社会组织结构的一种破坏。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展开更多的讨论和评估。现实或许已走得太远,需要从政策层面做出一些收紧。


澎湃新闻:那么您说信息革命并未结束,前述两条线索依然在进行?


席勒:这是个大问题。如果我们继续沿着目前的方向走,那么不论对于全球的自然环境和政治而言都一个灾难。我们目前的方向,根本不是可行的选择,尽管它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实。我们需要的是一条符合大多数人需求的道路,需要在政治经济层面,教育并引导人们追求一种共享的、公共的生活(a shared common life)。你可以将这种生活称为“社会主义”,或是别的什么都无所谓,只要它是建立在共享公共物品之上的公共生活。对此,信息技术在很多方面都大有可为。许多人正为着这种公共生活而努力,但他们仍是少数,而且没有掌权。当这种权力关系不断被改变时,我们或许可以朝向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信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扩张:网络与尼克松时代》


这是一部史料丰富的信息资本主义发展史。与以往的研究对电信消费者和供应商的关注不同,本书通过丰富的历史档案讲述了美国政府和大型商业用户在全球信息业政治经济中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从邮政、电报、电话到计算机网络,美国信息资本主义的建成,是美国政府灵活的运用政策手段,将最前沿的信息活动制度化,并为盈利行业保驾护航的结果。


 尼克松时代是重要的分水岭。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尼克松摒弃了约翰逊政府的新政,开启了美国电信业激进自由化的进程。面对资本主义竞争和第三世界的信息新秩序运动,美国进一步通过其主导的国际性组织将电信自由化推向全球,完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信息权力重构。在互联网协议的争夺中,美国主导的因特网架构以信息自由的面貌粉墨登场,解构了以国家为中心对美国国际通信权力进行的抵制。然而,信息资本主义没有消除资本主义根深蒂固的危机,只是将其现代化了。2008年以来,尖锐的全球数字权力斗争开始显现,挑战性的力量开始出现,这场危机将会在地缘冲突中愈演愈烈。


- 版权信息 -

编辑:luqiuxia

本文观点资料来自

《信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扩张:网络与尼克松时代》

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图中二维码可进行识别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直接可以购买本书!

一本也包邮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