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苦难深重的民族,就不得不提犹太人。几千年以来流离失所,被驱逐,被迫害,甚至被屠杀。
1948 年以色列建立,犹太人终于结束了千年的流浪。但是随着建国而来的并不是久违的安宁,而是阿拉伯和犹太两个世界连年的纷争,以及在这动荡年代中,一代又一代失落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
以色列文学大师,同时也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希伯来语作家阿摩司·奥兹就成长于那个年代,他的自传体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用长达六百多页的篇幅,娓娓道来那段民族历史,同时也向读者讲述了身处时代洪流中、一个又个不幸的家庭。
这部小说在去年被搬上大银幕,由娜塔莉·波特曼自导自演,她还包办了剧本的改编。
要将这么一部鸿篇巨制浓缩到 90 分钟的影像里,势必要做大量的取舍,而波特曼选择将主线放在奥兹的父母、尤其是他母亲身上。
奥兹的父母都是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父亲会 16 门语言,母亲会 6 门。他们在欧洲接受教育,深爱欧洲文化,并认为「越是西方的越有文化」。不过在反犹主义盛行的欧洲,他们的单恋注定得不到回应,换来的只不过是满街「犹太佬,滚回巴勒斯坦」的标语。
于是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奥兹的父母同许许多多的犹太人一起,从欧洲返乡,期待在久违的故土、这片圣经中的「应许之地」找到梦想中的家园。当 1948 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以色列宣布成立的时候,奥兹一家同所有的犹太人一起走上街头,彻夜狂欢。
曾在学校受尽非犹太学生欺负的父亲,终于可以放心:
言犹在耳,第二天凌晨的枪声就震碎了他们的美梦,从街头的车辆开始,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战火很快蔓延至全国。
奥兹的母亲出生在书香门第,富足之家,年少青春爱做梦时,也曾屡次幻想过以色列:一片肥沃而丰腴的土地,当地的开拓者们开辟出了一朵沙漠之花;耶路撒冷是一座真正的城市,城中央有小河潺潺,各式拱桥横跨其上。
但现实狠狠扇了她一个耳光。这里既没有丰饶的土地,也没有鲜花的芬芳,有的只是动荡,不安:
晾着衣服的妇女
踢着皮球的孩子
都随时可能被瞄准,倒在血泊中。
担惊受怕的大环境之下,她的个人生活也不如意。毕业于布拉格大学文学系的她,生性浪漫,爱幻想,曾立志当一名作家,最后却只能当一名家庭主妇,在生活的琐碎中耗尽热情和理想。
婆婆还总是对她冷嘲热讽,辛辛苦苦做个汤,也只换来阴阳怪气的一句:
奥兹的母亲向来对他人慷慨:如果必须在说谎和侮辱人之间选一个,你可以大方一点。所以她从来不跟婆婆拌嘴,虽然以她的学识,完全可以反驳得对方哑口无言。
但生性敏感的她对于所经历的一切失望和不如意并非无动于衷,只是不擅长向他人倾诉。她会自责,会躲起来偷偷扇自己的耳光
家人回来时却又迅速整理仪容,笑脸相迎
长期的压抑之下,过去那些残酷的记忆也开始折磨她:童年的玩伴都死在纳粹枪口下;年少时和朋友追逐嬉戏过、摘过野果、躺在上面看过星星的索申吉森林,最后却成了成千上万犹太人被屠杀的坟场;少女时爱慕过的军官,在她眼皮子底下饮弹自尽……
活着感到失望,她转而将希望寄托在死亡身上。把死亡想象成能给予她抚慰和保护的「恋人」,一位她曾无数次幻想过的英雄开拓者:他既是一个诗人、工人、革命者,同时又拥有浪漫的灵魂和无穷的智慧。
在对死亡的这种美化中,母亲在奥兹 12 岁那年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奥兹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就算是对着完完全全的陌生人,也会送上一杯水、一个微笑和几句温馨话的母亲,为什么连一个拥抱和解释都没有,就抛弃了年幼的他?
为了解开这个心结,撰写回忆录,结果却发现答案并没有那么重要。并不是所有的悲剧都能找到具体的理由,而他母亲对他说过的那句「我爱你胜过一切」也不会因为她的离开而有所打折。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抑郁的母亲还竭尽全力地带给他一丝阳光,给他讲各种奇妙的故事,安慰他生。有一次他因为贪玩不小心伤了别人,他为此一直心存内疚,郁郁寡欢,母亲便向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两个和尚终年徒步旅行,从世界的一端到另一端。他们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并且决定这一生都不开口说话。有一天他们在路上听到溺水妇女的呼救声,小和尚二话不说跳进水里,将妇女背在肩上,救到了岸边。然后他们继续行走,仍然不说一句话。
半年之后,小和尚突然问道:告诉我,我背了那个女人是不是有罪?
老和尚回过头看了他一眼,反问道:
在那个黑暗年代,有的也不只是母爱,还有邻里之间、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不起眼,但一点点的慷慨就能改变很多。
奥兹的父亲出了书之后一本都卖不出去,心灰意冷,而朋友瞒着他悄悄买下了书店的所有库存——这一点小小的善举就令父亲重燃信心和希望。
《爱与黑暗的故事》是波特曼的导演处女作,大家都觉得好奇:为什么要选一部改编难度这么大的小说来初试牛刀?
这要从波特曼身上犹太血统说起。波特曼出生在耶路撒冷,父母都是犹太人,虽然 3 岁时举家迁往美国,但她每年都会回耶路撒冷,看看这座充满犹太风情的城市。她还熟练掌握希伯来语,在《爱与黑暗》中,她便操着熟练的这门语言,宛如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
犹太身份传承如此彻底,也就不难理解她会选择这部最受欢迎的希伯来语小说。关于拍摄它的初衷,波特曼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虽然身为一名犹太人,但她不希望犹太人只看到自己民族的创伤,只沉浸在自己过去的伤痛中,反而看不到其他民族的苦难。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但也不应该沉湎于过去,更应该看到未来。
也许正如她在影片中所讲的那两个和尚的故事一样,借着银幕上这段伤痛的历史,波特曼其实是在向观众反问:怎么,你心里还没放下吗?
▼ 戳预告片,先睹为快
电影名:《爱与黑暗的故事》
发行时间:2015 年
两个同样慷慨、儒雅、聪慧、相互体谅的好人,他们的婚姻为什么不能幸免于悲剧收场?知书达理的母亲,为什么又选择抛下一切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影片在讲述一段犹太人苦难史的过程中,也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爱与黑暗并存、既美好又不幸的家庭。
- END -
封面图片来自|《爱与黑暗的故事》
文|文茜大姐大
- 商务联系 -
寿小姐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