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领教工坊
领教工坊面向价值创造型企业一把手,以「私人董事会」方式进行个人领导力修炼,致力于成为中国最专业的企业家终生学习与共同成长的私属社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领教工坊

遇见造物者|做品牌还是品牌工厂? 晟大光电的战略与抉择

领教工坊  · 公众号  ·  · 2017-07-10 2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组员说】


我在领教工坊两年,通过交互式学习,感觉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成长:一是战略能力的提高,通过佳芬老师的战略模板,学会了运用战略制订和执行的工具,对战略落地有了更细致的理解;


二是通过不同专题的学习,拓宽了视野,加深了对企业管理各个模块的认识,掌握了一套管理思想落地的方法论;


三是通过对组员企业的走访和私董会的讨论,跨行业吸收经验,增强管理企业的手感。


最后学到的是心法,就是反求诸己,一切问题从内反思,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再向外求解。

——王敏军

十多年前,照明技术进入具有半导体属性的LED时代,给了深圳企业一个从事照明事业的选择。上一代照明产品的主要产地在中山,如果不是照明技术升级到半导体时代,照明似乎与深圳的企业关系不大,深圳在电子产业积累的深厚素养也无法在照明行业一展风采。但是照明进入LED时代之后,产品的电子属性导致产业的内在要素发生了质变,深圳企业因管理精细、技术素养高以及产业配套全形成的优势,在竞争中日渐显现。


8年前,跟许多深圳企业一样,晟大光电的一班原来从事电子产业的人,投身到LED照明行

业。


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我们难免战略迷茫。团队成员的通讯光学和显示光学的背景,是唯一与照明行业沾点边的事,如何做战略定位,如何看到十年后的行业景象,如何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路径,其实是完全没有底气的,一切只能从蒙眼狂奔开始。所有的动力,凭的只是对LED技术迷恋而产生的信任,即相信这是一个技术换代导致的飞速增长的行业,只要有高速增长,机会自然可以寻找得到。


我们就这样开始了我们的照明梦。我们一边开始设计比较简单的产品,一边寻找市场的手感。


产品

晟大光电部分产品展示

最初的几年,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只做室内照明产品,因为与室外产品相比,室内产品从设计到生产都显得简单,市场也相对单纯,适合新人练手。事物总有发展规律,我们一帮理工男不相信奇迹,只相信努力积累方得始终。我们于是陆续从射灯、球泡、灯管这些标准品开始了我们的照明旅程。


市场

晟大光电参展照明展览会

跟很多新司机一样,开始上路的故事并不顺利。尽管行业高速发展,但似乎与我们关系不大,产品做出来了,但市场在哪里?


首先我们想到了做细分市场,小企业集中精力做单点突破,或者能够有所建树,全面开花无论资源和能力都无法迅速覆盖。通过调研,我们选择了服装照明这个细分市场,努力把产品的光学做好,因为服装照明对色彩还原和光的氛围有较高要求,而我们在光学上的积累正好有用武之地。这个逻辑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讲,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投入一个阶段之后发现,就算在服装照明这个细分市场,市场需求的碎片化产品的多样化也远超我们的想象,没有品牌号召力,没有形成有纵深的产品线,效果可想而知,努力了一年,我们铩羽而归。


其次我们想到了做电商。互联网对产品的推广事半功倍,而传统照明企业在营销上的长链效应非常明显,即一件产品从出厂到终端消费都要经历很多中间环节,包括省级代理、市级代理、经销商等流通环节,渠道成本高企,产品的终端售价自然也便宜不了。电商让生产厂家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省去了中间商加差价,成本优势明显,销售价格亲民。在传统照明品牌还没有进入电商的年代,对于所有中小商家来说,电商让新兴品牌看到了战服传统品牌的希望。只要解决好产品设计店铺设计做好线上推广,电商应当是新兴品牌实现弯道超车,见效最快的途径。


事后证明,要把电商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传统照明品牌进入电商之前的那段品牌真空期,的确产生了一批业绩飙升的淘品牌,但他们除了线上功夫了得,更多的还是对产品拼盘、供应链整合和仓储配送等线下工作下足了功夫,支撑线上业绩的功夫其实在线下。我们仅靠单薄的自产产品,厚度显然是不够的,也无法支撑消费者林林总总的需求,所以遭遇挫折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痛定思痛,我们开始了对市场的深入思考。总结起来,照明行业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终端需求都是碎片化, 单个用户采购金额都比较小,就算是工程用户,每个案子对照明产品的采购金额都不是什么大数目,更不用说为数众多的家庭用户了。


二是照明需求的多样化, 不同场景对照明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除了球泡灯管等标准品外,实际使用场景中,对光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这就导致照明产品的丰富化和多样化。


三是终端用户对照明产品的采购频率低, 特别是照明进入LED时代之后,产品的使用寿命显著增加,用户采购频率就更低了,没有重复的消费行为,用户对品牌的粘性其实很难培养,建立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也就成了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

以上三个特征导致照明品牌的建立变成了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以国内照明第一品牌雷士为例,人家动用了上万个单品,动员了数量巨大的渠道人员,花了十数年的功夫,并且抓住了行业无品牌的特定历史机遇,才成就了国内照明行业第一品牌的江湖地位。后来者在这样碎片化、多样化、品牌粘性极弱的市场特性之下,想通过短期爆发来产生立竿见影的成效,显然有违市场规律,所以说,照明品牌的建立,无疑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并且投入不菲。


后来的事实也一再证明,LED照明市场建立新兴品牌是如此的艰难,无数心怀品牌梦的照明企业在烧掉巨额推广费用后黯然收场,如今叱咤市场的行业大咖仍然是雷士欧普等传统照明企业,曾经辉煌一时的淘品牌,在传统品牌进军电商之后,也是雨打桃花风吹去,昔日风光不再。


这样看来,难道小企业就没有活路了吗?我们的战略出路在哪里呢?


事实上,正因为市场的三大特征,才导致在照明市场,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红海挣扎,市场上仍然有数万企业生存了下来,黑白家电少数大佬一统江湖的局面,很难在照明行业重现。道理也很简单,太多的细分市场,太庞杂的产品形态,任何一个品牌都需要外部协作才能完成产品对品牌的全面支撑,所有的品牌商都离不开大量成品供应商的支持。那么,选好自己擅长的产品板块做深做透,打造不了一个照明品牌,专心做一个制造好产品的品牌工厂,也不失为一种战略选择。

看清了品牌建立的残酷性,5年前我们就在战略上决然地选择了后者—— 做一个品牌工厂

品牌工厂包含二层含义:

一是给各品牌输送产品,“品牌”是对客户范围进行定义;


二是把工厂做成一个品牌,这个概念里最出名的就是富士康了。

做品牌工厂,就是要做照明行业的富士康,也即是把自己的工厂做成一个品牌,这一层才是品牌工厂的核心含义。

品牌工厂要做的,是以产品力影响品牌商,把品牌商的渠道作为自己产品的通路,通过积累越来越多的品牌的支持来形成规模销售。要做成品牌工厂,以下功力缺一不可:

一是对技术的深入研究,了解技术发展趋势,及时把新技术应用到产品上。LED照明技术并不高深,不外乎光学、散热、驱动三大技术,但要把不同领域的技术整合到一个产品上,却是需要下足功夫的。只有把每个技术领域做到极致,产品才能出彩,特别是在光的表现力上尤其重要,行话说,卖灯其实是卖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打造一个好的供应链体系,形成技术落地的物质支撑。


三是优秀的制造能力,确保产品质量过硬交货及时。只有做好了这些环节,一个工厂才能算得上品牌工厂。

当品牌工厂把自己的产品设计和制造能力分享给品牌商,特别是一些没有生产制造能力的品牌商时,共赢共生的局面就形成了,品牌工厂的商业模式也就稳固了。通过捕捉越来越多的品牌商,品牌工厂的规模也就能够进入稳定的上升通道。

今天的市场也在证明,一批专注于产品制造的品牌工厂正在脱颖而出。随着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将进入品牌工厂的行列。我们选择了品牌工厂这条路,服务的客户从国内延伸到海外,当前我们在欧洲北美的业绩增长,甚至超过国内。我们的产品也从最初的室内领域拓展到室外应用。近年来我们一方面加大投入,实施产业后向一体化,把越来越多的前端工序纳入自身体系,加大自身的产业纵深形成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制造能力,提升工厂的软硬件水平,构建半自动和自动装备,向智能制造转型,向低成本制造发力,努力做一个越来越有竞争力的品牌工厂。


战略的调整让我们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国内外一线照明品牌的青睐给了我们继续奔跑的动力,做一个品牌工厂,痛并快乐着!


造物者: 王敏军 深圳市晟大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 领教工坊 1516 组组员

编辑:木木

对领教工坊私人董事会感兴趣的企业家朋友可通过下方 “阅读原文”提交申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