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鼓励大家攒钱、存钱,动用「理性」反思自己
-
有人鼓励大家花钱、消费,动用「灵性」打开自己
享受当下和未雨绸缪都很对,难的是什么时候该选哪一个?更难的是,如何在几年后不为这个决定感到后悔。
过度消费,未来的后悔可能来自遇到意外没有应急资金、可能来自中年危机、可能来自终于接触理财投资却感慨「早攒下一笔本金就好了」。
过于节俭,未来的后悔可能来自错过,当我们终于可以追求一些年轻时渴望过的东西,才发现已经不是最初的那个感觉。
和大家聊聊这些年的思考,试图找到中间的平衡。
先从避免过度消费开始——常有小伙伴列举了一笔消费的种种好处,然后问我怎么看。我疑惑,难道不是先看你有多少钱吗?
消费和投资一样,先看风险,再谈收益
关于理财有个经验公式可能已经深入人心:
-
1 年内要用的钱,最好买货币基金,就别拿去理财投资了;
-
1~3 年内要用的钱,可以买点稳健理财,但不适合买(股票型)基金;
-
只有 3 年以上、并且是闲钱,才适合用来买这些长期投资;
明明长期投资的预期收益最高,为什么很多情况却不适合?因为长期投资的风险超出了短期资金的承受能力,投资必须先考虑风险,在自己的风险承受范围内考虑问题。
但看到人们谈一笔消费值不值的时候,买房时「你要有个自己的家」、城市公交不方便「买车是刚需」、「体验是无价的」…… 你发现问题了吗?大部分人只谈这笔消费的收益是什么,却没人谈风险。
消费的风险来自
花掉这笔钱以后才突然意识到,这笔钱还有更重要的去处
。比如当你花 5000 元买一台手机时,背后的风险可能是家人突然生病急需 5000 元医疗费;比如当你遭遇互联网裁员,看着贷款买来的房子和车子时,却发现同龄人已经利用积蓄实现财务自由急流勇退……
一笔消费的风险我们是否可以承担,要看两个因素:
-
意外
-
储蓄目标
如果积蓄和保险足以应对大部分意外(比如足够家庭无收入生活 6 个月),花掉这笔钱依然可以实现储蓄目标,这笔消费的风险就是我们可以承受的。
我们家当初的预算是这么定的:我和也太希望可以 30 岁财务自由,不再依赖上班收入。然后我们根据自己的财务自由本金目标、预期收益和时间,计算出应该攒下大约一半的收入,那剩下的就是我们可以花的钱。
消费和投资一样,应该先衡量风险,确保自己可以实现最重要的财务目标。再考虑收益,考虑这笔消费能带来怎样的体验、值不值得。
如果一笔消费超出了你的承受能力,它再值得、再刚需对你都没有意义。
想要避免过度消费的后悔,需要多一点理性分析。但想要避免过度节俭的后悔,则正好相反。
下面我们来聊聊如何避免过度节俭的问题。
理性能告诉你可以花多少,但灵性更能告诉你应该买什么
特别擅长攒钱的小伙伴,容易犯的错误是过于关注逻辑和算计,得到了各种比较数字却错过了「心动」的瞬间。
或者精打细算、反复做功课买到了最划算、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但最后得到的教训却是「如果一个东西哪都好,只是有点贵,当初就该买的。平替真是除了便宜,哪哪都不好……」
更有家庭已经千万资产还在找全市最便宜的加油站,最后省下的油钱还不够多花时间里收到的利息。
攒钱会慢慢形成一种惯性,哪怕是你知道自己能花的钱,还是会忍不住想「我能不能再多攒一点,能不能买个更划算的东西」。
所以习惯理性和计算的小伙伴,面对的可能是这个课题——消费的收益(体验)很难用数字来衡量,
要买的不是别人喜欢的东西,也不是最划算的东西,而是你喜欢的东西
。
如果一笔消费在我们的承担能力内,划不划算、能不能再攒更多都没有「我喜欢」重要。
我最近发现两笔
事前感觉冤大头、做了很久心理建设,但事后真的非常非常喜欢的消费。
先是花了近 400 块买了一条 Ruffwear 的牵狗绳,为了这个细节 👇 牵狗绳前段有个拉手,在拥挤路段可以快速把狗拉在身边
秒变短绳 👇
客观来讲,这个设计完全对不起溢价,一点也不划算。但因此减少的手忙脚乱的体验值多少钱呢?总之用了一年多,下次我还会买。
我还花了 800 块买了一条苹果手表的原装表带,放弃了网上几十块就能找到的平替。
就产品和体验而言,他们的区别可能微乎其微。但我有点强迫症,如果买了平替遇到瑕疵和问题,到时候肯定会无比纠结「如果是原装的会怎么样」然后花特别多的时间来纠结和后悔。买了原装的反而舒坦了,最多感慨一句「原装也不过如此」。
这省去的纠结和比较,又该如何定价?
消费最大的收获不是物品,不是他人的评价,是自己的体验
。我很在意的、你可能完全不 care;你很在意的,对我来说又可能无所谓。所以体验无法用数字计量,只有一个标准「我喜欢」。
注:也是因为如此,本来想找一些比较通用的例子,但想了想还是用了更片面的自己的经历
想要避免过度节俭的后悔,需要把注意力从「最划算」换到「最喜欢」,买承受能力范围内最喜欢的东西。
另外,
有没有过度节俭,只取决于自己(和家人)的感受,并没有外在标准
。如果你很喜欢攒钱并乐在其中,这也是一种我喜欢。我们之前聊过
一位网友的经历
——临近退休才发现,他的积蓄比同事们多了很多倍,千万量级没有负债。然后就被一同事怼了,说这叫过度储蓄,以后肯定要后悔。但这位网友就觉得很委屈,他从没觉得生活里缺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