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春秋假,并非新鲜事物。比如作为全国最早探索放春假城市之一的杭州,春假连上“五一”,最多甚至能连成长达9天的假期,属实让不少人羡慕。
推行春秋假,初衷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让他们能有更多时间走出家门去拥抱大自然,放松心情。然而对家长而言却是难题,因为在请假上,大多数家长显得有心无力。
有人说,这实则是一道综合考题,制度保障、社会支持、认知理念等是否到位,都对春秋假的落地至关重要。
春秋假到底该怎么放?其背后藏着哪些难题?对此,老师们想说——
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家长,我认为春秋假是教育从家、从学校向山河的主动延伸。
去年春假,我们错峰出行,带孩子沿河西走廊研学。我自研了微课程《行走课堂:壮美河西》,从兰州到敦煌,从风俗历史、地理环境、天文化学、诗词歌赋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浸润和研究。我们在张掖丹霞的七彩丘陵前,通过赤铁矿、菱铁矿的氧化差异解析地貌成因;在武威西夏碑林,了解书法的演变;在阳关吟诵《送元二使安西》和《凉州词》;在戈壁夜观银河的浪漫……
书本中的世界,变成了“世界是孩子的书本”。
作为一名扎根乡村的小学教师,我始终觉得春秋假恰似一场与土地的温柔约定。农村的四季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还有春耕时节泥土的芬芳、秋收时遍野的金黄,这些都是孩子们最好的生活课堂。
如若我们会有春秋假,不妨让假期与农时轻轻“咬合”:春假可落在播种之后、夏耘之前,秋假则跟着丰收的脚步,让孩子们既能亲历“汗滴禾下土”的辛劳,也能见证“粒粒皆辛苦”的过程。
我赞同设立中小学春秋假,教育的目的并非单纯灌输知识,更是唤醒学生生命力,回归人的全面发展。
我所在的泽国镇很重视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它刚好在清明节前后,如果增设春秋假,学生就有更多机会参与其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本地文化,这是课堂教学难以给予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行万里路”,增长见识。
在杭州市教育局党组成员、总督学孔永国看来,20多年的实践证明,实施春秋假对减轻学业压力、开阔学生眼界、促进亲子关系起到了明显作用,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春秋假有助于学生们开阔视野,高效完成日常教学里的实践类任务。在新课标引领下,综合实践活动不断增加,这需要学生走出传统课堂,紧密联系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
以八年级语文新闻单元为例,学生在课堂中已掌握新闻文体特点,学会拟定采访提纲,而完成一次采访是单元学习的关键环节。这个假期正是执行该任务的理想时段,学生能自主组队,精心规划任务流程,摆脱时空限制,采访对象可拓展至社会各界,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他们深入思考如何出色完成任务。
春秋假并非教学阻碍,适度放松能让学生精力更充沛,实践活动能帮学生拓宽视野、助力知识吸收。
至于春秋假是否会压缩教学时间或者打乱教学计划,关键在于学校的统筹规划和假期前后的教学衔接。学校提前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合理安排复习与预习,可以有效减轻假期对日常教学的冲击,确保教学质量不受影响。
让石屋的斑驳光影成为几何课堂,让海鲜市场的讨价还价化作数学应用题,教育突破围墙界限,反而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真正实现“教育即生活”的理想图景。
春秋假制度需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学校可以通过将部分学科课时动态调整为实践类课时,通过课前布置项目式学习任务,假期后以成果展评替代传统作业,实现“减负不减质”。
以温岭为例,可以将语文阅读课与石塘滨海生态研学相结合,数学测量课融入长屿硐天的实地测绘,实现“课堂搬家”。同时也可以在假期布置诸如“温岭非遗美食地图绘制”“石屋建筑密码破译”“海鲜加工流程探秘”等跨学科学习任务,返校后以成果展评替代传统考试,保证教学进度的同时提升实践课程质量。
今年4月1日,杭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春秋假实施的通知》,其中要求,对于春秋假期间确实无法陪同孩子的部分家庭,各地要参照暑期托管具体要求和成熟做法,提供春秋假托管服务。这或能为
家校社携手保障春秋假期保质保量落地落实提供一种新的解法。
中小学春秋假为社会繁荣发展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杭州部分城区已实施20年,我们学校教师观察到这个假期带给学生满满的期待感,不同的家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假期内容,有的家庭提前规划“红潮思政—梦想启航”研学、“赞春”假日小队、“杭州图书馆公益小使者”社会实践、足球社团竞赛等活动。部分家庭还利用小长假安排家族团聚,缓解新市民子女因为随迁而造成的亲情疏离问题,这对弘扬家国情怀、促进社会和谐友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无法看护的学生,学校成立托管服务社团,在学校组织开展“慧学”成长计划——1+X挑战营活动,激发孩子们自我管理与自我突破能力。春秋假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增加了家庭与社会交往的机会,提升了实践能力,必然会为社会的繁荣发展增添活力,提供发展新场景。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深切感受到春秋假落地的现实阻力,班级中近三分之一的家长因请假困难选择托管服务,绝大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表示不会选择出游。
对此,学校也在积极创新学科实践,利用春秋假重塑教育生态。我所在的社会教研组编制了《青春“宪”行记》法治教育实践课程,让学生利用春秋假时间走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走入政务服务大厅、走入社区居委会等,通过沉浸式、体验式、合作式的学习参与法治实践,增强宪法意识,培养法治精神。
唯有打通“学校课程设计-文旅资源适配-家长权益保障”的闭环,才能让制度红利真正落地。
“我要去天安门看升旗!”“我要去西安看兵马俑!”“回老家抓鱼、摸虾也是不错的选择!”当孩子们雀跃地期待着“天安门的晨光”“兵马俑的青铜纹”时,教育已悄然突破围墙,知识即将在行走中化作触手可及的经纬线。
我们学校约有七成学生的家长是企业一线职工,假期中孩子的安全和学习是令他们头疼的一个大问题。对此,学校和社区在假期提供托管服务,开展体育、文艺、科技等各方面活动。
这种双向奔赴的假期设计,正孕育着新时代的教育美学——既许少年以山海,亦予家庭以安心。
假期生活的设计应打破“放假=放任”的误区,针对家长最关心的看护问题,学校可推出“分层实践清单”:基础任务如“家庭厨艺小当家”“社区志愿服务”,进阶任务如“节气科学观测”“本地文化探访”,让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找到成长支点。
教师可布置“项目式作业”,例如让学生在春假里完成“校园植物手绘图鉴”,在秋假里制作“家乡秋收纪录片”,将学科知识融入真实情境,让假期成为深度学习的延伸。
春秋假的意义,在于让教育既有课堂的深度,也有生活的宽度。当孩子们在春日田野记录昆虫轨迹,在秋日市集体验劳动价值,这样的成长印记,正是对“减负增效”最生动的诠释。
随着城市发展,春秋假制度实施范围不断变化和提升,但试点推广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我们相信,
每一段精心设计的教育留白,都能成为滋养生命的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