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世界公认的著名军事著作,前者享有“东方兵学瑰宝”之尊,后者素有“西方兵学圣经”之誉。虽然两者问世时间相差2000多年,但分别代表了东西方古近代军事文化的最高成就,并均在东西方军事文化融合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下面就两者之间的差异摘选了几位看法,一窥其像:
【usmc194】《战争论》与《孙子兵法》这两部书表现了东西方人不同的军事思想,把这两部书做个比较是很有意思的,孙子的看法,兵势象水,所以用兵要“巧取豪夺”比如“十则围之”“五则分之”,整部兵法也写的如水银泻地,而克劳塞维茨则主张,“主力会战”是战争最重要的部分,要取得胜利就要,打击敌人重心,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也围绕着摧毁敌人重心的主力会战展开,就象作者所说,力争使整部作品就象是一块铸铁,而非散件(实际上也达到这个效果了)。而在政治上,孙子开篇就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而克氏,则深入的挖掘战争的本质明确的提出:“战争是政治的延伸”而且用了大量的篇幅深入的论证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实际上说这两部著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东西方人的两种思想,这两种思想的碰状,是很有意思的,日本人对孙子的研究是很深入的,据说有将近一百家的注疏,而日人认为,孙子的全篇围绕的就是“惧”字,因为战争是国家的存亡之道所以需要很谨慎。而在太平洋战争中美日的海空大决战,把日本人,与美国人的思想性格暴露无疑,尤期是中途岛战役,山本对舰载机,装炸彈还是装鱼雷而犹豫不决,而最后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遭到灭顶之灾,山本的本意是由于对中途岛的敌情不明所以想等有了确切情报在进行攻击,山本也知道这场战争是决定胜负的转折点,所以很谨慎。而反观美国人一方,遭到珍珠港之败,实力远不如日军,而美国人没有选择躲避日军锋芒,却尽量集中了所有能集中的力量,选择在中途岛与日军决战,事实证明美国人是正确的。而美国人在果敢方面是超出日军一绸的,美国人的成功哲学中有一句话:“迅速而有效的做出决定”一个美国参谋说,;‘我只能把最好的装备给最好的士兵,然后给他们看起来最聪明的任务,如此而以”而山本如果随便选择炸彈或鱼雷大概都不至于如此被动,换了美国指挥官即使带一半鱼雷一半炸彈也不会在原地浪费时间。看来日本人对清晰选定的目标,发起攻击是很利害的,但对运动模糊目标的攻击就不行了。套用一句文词,就是缺乏在对抗中运用技术的能力。
【宋忠森】
题记
闲来无聊,读书两本:一是《孙子兵法》,另一个是《战争论》。
正文
1.战争的威力
《孙子兵法》开篇即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认识到战争关乎国家兴衰、民族存亡,无论是进攻性战争,亦或是防御性战争,都要三思而后行,不可鲁莽。
《战争论》在第一篇也提到“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延续”,这一观点被马克思推崇备至,也多次被马列教科书引用。认真阅读过本书的人,难免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战争论》,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没有打垮或挫败敌方的军事实力,政治外交就会黯然失色。真是应了“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枪管子里出政权”定会引起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共鸣。
小结:在战争的威力方面,《孙子兵法》和《战争论》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信仰弱国无外交,不打无把握之仗。
2.战争的理想
《孙子兵法》认为战争最高理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对方从各个方面综合对比分析,得出:不能对我方用兵。我方进而达到政治的愿望(如,阻挡对方进攻的想法、或让对方臣服于我方)。
《战争论》提出“战争的目的是打垮对方”。至于方式,作者提出彻底消灭对方的军队,让他们再无法反抗。随后又说,这种情况很难实现,即便对弱小的国家,也难以实施(言外之意,威慑大于实际);相比之下,作者倾向于“让对方打不起战争,或在战争中让对方觉得继续下去,对他们的损失只会越来越大,或迫于某种压力(如政治因素)他们不得不认输”。
小结:在战争的理想方面,《孙子兵法》和《战争论》两者的认识也是一致。都是通过战争实实在在的威力,达到政治的愿望。
3.战争的进攻
《孙子兵法》主张“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讲究,用最小的代价,赢得尽可能多的利益。围绕着这个主题,提出了“故兵贵胜,不贵久"(兵贵神速)、“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以战养战)、“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以逸待劳)、“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迂回包抄,运动战)、“死地则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特种作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重视战场情报)、“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间谍战)等等。
《战争论》会着重考虑“兵力部署”、“火力配置”、“战斗队形”、“行军”、“野营”、“物资运输”、“后勤保障”、“作战基地”、“间谍战”等,确保赢得“主力会战”(山地会战、平原会战、沙漠会战、抢滩登陆作战、深海作战、夜间会战,对要塞、沼泽地、泛滥地和森林地的进攻),进而赢得战争。
小结:在战争的进攻方面,《孙子兵法》传道于人的是智慧,如何在开战前,尽可能的创造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在战场上,战机的变化是稍纵即逝的,如何抓住战机,赢得战争。《战争论》更细致地教导人如何布局战争,打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的战役(也让自己清楚的知道能够打得起多大的战争)。
4.战争的防守
《孙子兵法》论及防守:在静,要固若金汤;在动,C是,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有意识化被动为主动。如,“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固若金汤)、“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深入了解对手,让对方不知所以)、“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情报欺骗,诱导敌方)、“昔善守者,臧九地之下,动九天之上”(龙之潜而后飞天)、“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避其锋芒,锉其气)、“速而不可及也”(论持久战)等。
《战争论》讲防御,比较具体详细。比如,阵地防御,山体防御,江河防御,沼泽防御、森林防御、单线式防御、战区防御、向国家腹地退却等。
小结:在战争的防守方面,《孙子兵法》一边着手防御(这个防御是对敌人的了解后,有针对性的防御),一边想尽办法创造对自己有利,择机反击,争取最大化的赢得主动权。《战争论》所论述的防御是看的见,摸得着,是他所经历或能预的见防御(如,导弹防御、太空防御或网络防御等都没有提及)。
5.战争中的人
《孙子兵法》已经观察到,战争需要真真切切的实力对抗,这种对抗武器是一方面,但不是唯一,人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涉及国君、文武百官,士兵、平民百姓的情感,如何让他们做到各司其职;在大敌当前,如何让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城敌忾捍卫集体利益,孙武(了较深刻的探索。
《战争论》在多个篇幅中,也不难其烦的提到人对祖国的情感,国家对英雄待遇,将帅,士兵的才华,胆识、勇敢,视死如归,纪律严明等对战争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更侧重于领导阶级,好比“强将手下无弱兵”或“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小结:《孙子兵法》和《战争论》两者都都认为,战争的偶然因素(如,将士的情绪高昂或低落,上级对下级的信任程度,国家对英雄偶尔失误等)会改变战斗,进而影响着战争的走势。但《孙子兵法》更注重怎么消除不利的影响,而《战争论》承认有些因素可以控制,加以利用,还有一部分只能听天由命。
【中新网韩胜宝:瑞士学者称《孙子》超越西方《战争论》】
“我把德语版《孙子兵法》的书名翻译成《兵经》,因为我把它看成是谋略的《圣经》”。瑞士苏黎世大学著名汉学家、谋略学家、孙子研究学者胜雅律称,《圣经》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书籍,而在全世界发行量和影响力大的书籍中,只有《孙子兵法》能与它媲美。
“那欧洲的《战争论》为什么不能称为谋略的《圣经》?《战争论》与《孙子兵法》有什么区别?欧洲人是怎么评价《战争论》与《孙子兵法》的?”记者问道。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东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两座高峰,堪称世界兵学领域的两朵奇葩。《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世界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孙子被后世尊为“兵圣”、“世界兵学鼻祖”;《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克劳塞维茨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胜雅律说,《战争论》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战略学的“圣经”,《战争论》代表了西方战略思想,思维体系比较狭窄;而《孙子兵法》则是谋略学的《圣经》,超越了战略,超越了计划,超越了西方人的思维。
战略与谋略有着本质的不同,胜雅律比较说,前者讲求短期效应,而后者则立足于长远;战略要靠谋略来制定,而不是相反;谋略比战略更高、更深、更远,能达到最高境界,而战略则达不到。
胜雅律又对比说,《战争论》在境界上也不如《孙子兵法》。战争论》讲运气、讲战术,是短命的,比《孙子兵法》讲谋略、讲智慧差远了;《战争论》一味强调武力、野蛮、血腥,而《孙子》倡导文明、和平、不流血,境界要比《战争论》高的多。
以克劳塞维茨为代表 西方的军事思想家以毁 灭为目标,毁灭就是孙子所说的“破” 。所以,在孙子的观点看来,克劳塞维茨这种以毁灭对方为目标的理想即令能完全实现,也还只能算是“次之” 。 胜雅律说,从这里可以看出东方人关于用兵上的智慧是更 胜一筹。
胜雅律坦言,可以理解,德国是克劳塞维茨的故乡,《战争论》是德国人的杰作。德国人读《战争论》的热情,并不亚于中国人读《孙子兵法》的兴趣。 欧洲人也同样,《战争论》被称为欧洲的《孙子兵法》。特别是欧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大都崇拜《战争论》。
《战争论》是欧洲大战催生并推动了欧洲大战和世界大战,但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不少欧洲战略家和军事家,有一个共同的遗憾,就是受《战争论》的影响太深,没有早一点看到《孙子兵法》。 胜雅律感叹道。
被称为“20世纪克劳塞维茨”的西方战略大师利德哈特,在1963年替一本新翻译的《孙子》英文本作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时代中,欧洲军事思想深受克劳塞维茨巨著《战争论》的影响。假使此种影响能受到孙子思想的调和与平衡,则人类文明在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所遭受的重大灾难也就一定可以免除不少。”
胜雅律称,《孙子兵法》在战后才在欧洲畅销,后来又在全球受宠。如今,西方人更喜欢《孙子兵法》,相比较,孙子更受西方人的欢迎。《孙子兵法》的魅力,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谋略与智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