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教育之江
传递科学和谐教育理念,提供权威教育政策资讯,打造高效教育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教育之江

山里圆子、猪油汤圆、青田蹄膀……浙江娃:“非遗版”春节,“非一般”好玩!③

教育之江  · 公众号  ·  · 2025-02-10 08:5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之之

嗝~春节的美食真是太多了,你都吃了什么好吃的?

杭州的酱鸭、宁波的汤圆、温州的松糕、绍兴的腊肠……

阿江

之之

每一道都让人垂涎欲滴,而且它们承载着家人团聚的幸福,以及新年伊始的祝愿。


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寒假

浙江娃的“非遗版”春节

过得“非一般”精彩

快跟之之阿江一起去看





绍兴黄酒

叶骐铭

绍兴文理附中


山里圆子

程邱楠

德清县实验学校


腊月二十九的清晨,像往年一样,我跟着爸爸妈妈踏上了前往家乡莫干山的路。车窗外的景色逐渐由林立的高楼变成了绵延的青山,竹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如水墨画般徐徐展开。一缕缕炊烟从路旁房屋的烟囱里袅袅升起,带着柴火的香气,飘散在空气中,仿佛在迎接我们回家过年。


山路两旁的树叶随风摇曳,像极了我此刻欢快的心情。我快步走到村口的大树下,一眼就看到了早在等我们的奶奶,奶奶也看见了我,拉着我的手就往家走。“快点,我的乖孙孙,回家做山里圆子喽!”灶房里,柴火烧得正旺,橘黄色的焰火在冬日里特别温馨暖和。一个个大铁盆里装着满满的馅料,有香甜可口的红豆沙,还有咸菜竹笋和萝卜丝千张。奶奶笑着说:“安安,我们先把水烧开,邻居们马上就要来帮忙一起做圆子了。”年前做山里圆子是最热闹的,家家户户都会聚在一起,一户户人家轮着做,这气氛才是年最该有的样子!


还没等水烧开,灶房里就挤满了人,男人们干力气活,打浆、和面;女人们用一双双巧手先将面团揉圆,用大拇指往中间一按,然后放上各种馅料,接着封口、搓圆,双手仿佛在进行无声的舞蹈。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一个面团放入馅料,小心翼翼地封口、搓圆。可我的青团收口总是有点歪。看到我泄气的样子,奶奶安慰我:“手要这样,慢慢来,不要着急,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我耐心尝试了几次,虽然不及大人们做的圆润光滑饱满,但看着自己的作品,心里还是充满了成就感。


大家伙挤在小小的灶房里,边忙着手里的活,边聊着趣事,听着灶膛里松木燃烧的噼啪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想,这就是山里特有的年味吧。


不一会儿,一个个滚圆滚圆的山里圆子就排着队,放在了蒸架上——顶上有个小揪揪的是萝卜丝馅的,中心有个小红点的是竹笋馅的,其余的是豆沙馅的。蒸笼里腾起的热气将灶房熏得雾气缭绕。揭开蒸笼那一刻,山里圆子碧绿如玉,散发着诱人的光泽。我拿起一个就往嘴里塞,软软糯糯的青团裹挟着清爽可口的咸菜竹笋流入口中,真满足!


夜幕降临,大家围坐在山里“灰炕”上,品尝着新鲜出炉的山里圆子:小孩小孩你别馋,吃了圆子就是年。


家乡年味,不仅藏在山里圆子的香气里,藏在山里圆子的味道里,还藏在邻里亲人间的笑容里。这或许就是最珍贵的山中年味——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牵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热爱。


炒合菜、捏粉果

翁若蕾

龙泉市童心幼儿园


炒合菜、捏粉果、做糖糕……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年味儿十足。


灯笼虾

周诗涵

舟山市海山小学


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喜庆、光明的象征。在春节里,我以虾为主材料,通过巧妙摆盘搭配小番茄、胡萝卜等装饰成灯笼形状,烹饪了一道名为“灯笼虾”的美食,寓意新的一年红火团圆。


金乡炒米、年糕

方晴晴

浙江外国语学院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春节如同流动的时光长卷,当这幅画卷铺展到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苍南时,这座滨海小城便以独有的方式将千年传统浸润在每缕炊烟、每处街巷之中。


腊月伊始,红灯笼便如渐次绽放的朱槿,从主街的商铺蔓延至深巷的屋檐,门楣上鎏金的春联与窗棂间灵动的剪纸相映成趣,仿佛整个苍南都沉浸在赭红与金箔织就的节日光影里。


在这片被年味浸透的土地上,食物的香气是最生动的节庆语言。街角蒸腾的雾气中,金乡炒米正进行着甜蜜蜕变——晶莹的糯米与麦芽糖在铜锅里翻滚,桂花与芝麻的芬芳乘着热气飘散,凝结成孩童踮脚张望的糖块。这道源自明朝卫所军营的茶点,六百年来始终是苍南人待客时最温暖的寒暄。


若说金乡炒米是甜蜜的序章,年糕则是贯穿整个春节的美食诗篇。腊月廿三刚过,乡间此起彼伏的捣杵声便拉开了节庆的帷幕。糯米与晚米经石臼千百次捶打,在村民默契的配合中化作温润如玉的年糕。这些莹白的米团既承载着“年年高升”的期许,更凝结着乡邻相帮的情谊。主妇们巧手翻飞间,年糕便在灶台上演着百变风情:青菜炒年糕是山野的清新,虾蛄炒年糕带着海浪的咸鲜,而最令人魂牵梦萦的当属炎亭红膏梭子蟹炒年糕。当橙红的蟹膏在热油中绽放,蟹肉的鲜甜与年糕的糯香缠绵交融,这道海陆协奏曲总能让游子的乡愁找到味觉的归宿。


美食的盛宴仍在延续。矾山肉燕以“肉包肉”的绝技惊艳味蕾,薄如蝉翼的燕皮包裹着紧实的肉馅,在唇齿间演绎柔韧与鲜香的二重奏;藻溪猪油渣则用最朴实的香气唤醒记忆,金黄的油渣在齿间迸裂的脆响,恰似童年守岁时爆竹的余韵。而当暮色浸染渔港,千家万户的餐桌上正上演着海洋的馈赠——膏满黄肥的蝤蜢或清蒸如玉,或呛制成琥珀色的珍馐;海蜈蚣与大黄鱼在蒸汽中舒展身姿,将东海的丰饶化作团圆饭桌上的笑语盈盈。


这些流淌着岁月温度的传统,在苍南人的巧思中焕发新生。捣年糕的习俗不再局限于农家院落,文化礼堂里年轻人架起手机直播传统技艺;肉燕制作入选“非遗”名录后,老师傅们带着徒弟在作坊里延续着手工的温度;就连梭子蟹宴也衍生出创意菜式,让古老渔镇的鲜味飘向更远的远方。


当新春的晨曦染亮玉苍山巅,这座兼具山海禀赋的小城正以独特的方式书写着春节的注脚。在这里,每道食物都是凝固的时光,每项习俗都是流动的传承,咸甜交织的滋味中,涌动着对传统的守望与新生的期盼。或许正如矾矿遗址旁那株百年老榕,苍南的年味既深扎于文化厚土,又始终向着时代的天光舒展新枝。


猪油汤圆

王妤心

宁波市海曙区雅戈尔实验学校


我的家乡在宁波。每逢过大年,可不得来碗热气腾腾的猪油汤圆?我和朋友穿缩在宁波的大街小巷里,为的就是寻一家专门做猪油汤圆的老字号店。


进入店中,两旁的墙壁上赫然印着几个大字:宁波“非遗”美食——猪油汤圆。这一瞬,我对于这一美食的制作及历史忽然有了兴趣。


大年里,店中只有店主及另一位姐姐。店主是位慈祥和蔼的婆婆,她身着浅红色大衣,在店中为我们讲解:“宁波汤圆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是我们老宁波人最引以为傲的事!对汤圆的爱早已刻在了每个宁波人的基因里。其实宁波汤圆最早出现于宋朝,由于它当时像是糯米团子,且在水煮时沉浮飘动,所以被当地人称为‘浮圆子'……”在她的娓娓讲述中,我这个新宁波人也总算对宁波汤圆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家做猪油汤圆都第四代了,是缘分,是责任,也是热爱!”她说到此处,眼神中闪耀出自豪的光彩,好似两团烛火在眸中荡漾着。


在店内厨房里忙碌的,正是那位姐姐。只见她白皙的双手将猪油和白砂糖进行充分混合,逐渐呈现出细沙状。过一会儿,她将拌好的馅裹进糯米粉团中,放进沸水中烧煮。姐姐注意到了我的目光,叫我进了厨房,用略带宁波腔的口音和我说着制作过程。原来包个汤圆还有这么多步骤!先要选上好的黑芝麻,进行浸泡除杂,而后进行小火翻炒,接着晒凉,最后将猪油和白砂糖搅和在一起,这也才完成了馅的制作过程,还有面皮也是讲究得很!我不禁连连感叹,不愧是“非遗”美食,这制作工序可真是考验人的活儿!


“哎呦,完了完了,你火候没控制好,水也少了些。煮汤圆时水宜略多,沸后下汤圆要保持似沸非沸的状态,现在沸水太滚了,汤圆外表粉层会脱落而影响口感的!”婆婆拿起捞勺,亲自做起了示范。她放缓了动作,边下着汤圆控制火候,边讲着技术要领。老手干练麻利,新手不住点头,这画面大概就是薪火相传的最生动注解吧。只见婆婆麻溜地将汤圆盛入碗中,舀了一勺汤,又撒些许桂花,将它端上桌,放在了我们面前。


我们咬破了汤圆的一角,猪油芝麻馅便顺着滑溜了出来,软糯香甜的口感,让我们连连称赞,感觉宁波汤圆的各种馅都不及这猪油芝麻馅的香甜。婆婆望着我们被面前汤圆征服的模样,露出了微笑。这笑似乎是对一家几代传承的自豪,似乎是对千万次尝试煮包汤圆里蕴藏的耐心和细致的感慨,也似乎是对猪圆汤圆作为宁波“非遗”代表能被许多人喜爱的满足。猪油汤圆跨越百年的归舟,总有回应它的渡口。


之后,我又在宁波博物馆里了解到,每逢春节,宁波家家户户都会吃猪油汤圆,它象征着欢乐、团圆和吉祥。它不只是美食,也是宁波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无数老宁波人的童年记忆与家的味道。用匠心制作美食,传承非遗文化,年味在猪油汤圆中兴味长。


猪油汤圆润如玉,猪油浓香情意密。

沸水轻煮似云雾,白珠翻滚舞飘逸。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粽子

金庭伊

温岭市 温峤镇中心小学


过年前几天,妈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粽叶和馅料,准备包粽子。我很不理解:“包粽子不是端午节的习俗吗?”妈妈回答道:“虽然粽子通常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但在我们家乡,春节包粽子也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寓意着团圆、吉祥和丰收。”


包粽子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温馨。我们准备好干粽叶,经清洗、浸泡后粽叶变得柔软而富有韧性,再将糯米浸泡几个小时,让米粒充分吸水,变得饱满。我们还准备了一些红豆、腊肉、咸蛋黄等馅料,可以根据家人的口味进行选择。


我学着长辈的样子,迫不及待地拿起两片粽叶,将它们重叠在一起,卷成一个圆锥形的小窝。然后用勺子舀一勺糯米填入窝中,放上自己喜欢的馅料,再盖上一层糯米,将粽叶包裹起来。这个过程需要特别小心,因为粽叶很容易破裂。最后,用细绳将粽子紧紧地捆扎起来。虽然我包的粽子形状有些不规则,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还是充满了成就感。


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包粽子,其乐融融。这不仅仅是一种食物的制作,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家族情感的凝聚。 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节日里,粽子的香气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它象征着团圆和幸福,也寄托着我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青田蹄膀

赵子禾

青田县高湖镇小学


青田蹄膀,又名“菩提肉”“伯温肉”,青田话叫“PO”。在青田,很多重要的日子都有它的身影,它也是青田人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在青田,一碗“PO”就能勾起年味和年俗,它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青田蹄膀怎么做?首先,把肉皮铺在碗底,再放入调好味的肉丝,按结实后入蒸笼蒸制3至5个小时。蒸熟后,将一个空碗搭在蒸碗上反扣过来,一道肉皮金黄油亮的铺蹄肉就完成了。


肥肉不腻,瘦肉不柴,味道鲜美。与其说它是一道菜,不如说是亲朋好友间的一种情义,也是海外侨胞的共同记忆。因为在春节期间,很多人家至今还保留着走亲访友、相互赠送青田“PO”的习惯。


麦角、年糕

金飞涯

浙江外国语学院


在东阳,有一种传统小吃叫麦角,它的主要馅料是萝卜丝或南瓜,再搭配上肉末、油渣等,经油煎制成。刚出锅时,猪油黏附在麦角皮上,咬起来格外酥脆,别提多好吃了。


我奶奶家种了许多又大又好的白萝卜和南瓜。有时候萝卜炖牛肉吃多了,感觉有些腻,奶奶就会做萝卜丝麦角和南瓜麦角给我们吃。咬上一口,满满都是家的味道,那是独属于故乡的美味记忆。


春节期间,浙江人家里总有一位特殊的“水中小宠物”,那就是白白胖胖的年糕。它不仅模样讨喜,做法还特别简单,最家常的就是年糕炒青菜和年糕煮青菜。要是煮年糕的时候再加点剩米饭,嘿,这可不就是在网上爆火的“浙江省省饭”嘛!


我们东阳还有一道特色美食——糯米肠,制作方法很有意思:先将猪大肠晾晒至膨胀,再灌入糯米,最后上锅蒸制。不过今年出了点小插曲,过年时奶奶和我们一起打牌,太投入忘了时间,结果蒸得太久,差不多一半的糯米肠都爆开了,直接变成了“糯米粥”。还好还有一些“幸存者”,能让我们一饱口福。


瓦罐鸡可是我们家春节的保留节目,承载着满满的节日仪式感。这鸡是自家养的,在院子里活蹦乱跳的土鸡,肉质紧实又鲜美。把清理干净的鸡放进瓦罐里,原汁原味地蒸制,炖出来的鸡汤,每一口都鲜香四溢,暖到心底,是过年才有的独特滋味。


除了这些,家里还养着三只鸽子、两只兔子,它们在院子里吧唧嘴,给家里添了不少生机,也让年味更浓了。



年味故事未完待续

欢迎继续和我们分享你的快乐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 | 陶可颖 蔡寅霁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精彩

» 之江夜读|仪式感拉满的开学活动,让学生爱上新学期


» 洗“搪缸”、跳竹马、做滚灯……浙江娃:“非遗版”春节,“非一般”好玩!②


» 清廉之风润校园⑪|杭州市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走进银河,清风拂面


» 省教育厅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全省新春第一会精神


» 甜丝丝、香喷喷、火热热……浙江娃:“非遗版”春节,“非一般”好玩!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