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三周,各监管部门已拉开“反内卷大年”的序幕:在国新办“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市场监管总局透露,已约谈主要电商平台,重点整改“仅退款”规则挤压商家生存空间、助长低质低价竞争的问题。
而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层面也明确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划出红线。
“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这个对“内卷”的概括,恐怕是2024年电商行业最真实的缩影。回顾2024年,几乎每个商家都身心俱疲,疯狂的低价口号催生一地鸡毛,流量成本还在飙升,退货率居高不下……耗尽心力,到头来是在给平台打白工。
这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商家沿着流量和算法规则划下的路径,辛辛苦苦上山,稍有不慎石头便滚回山脚。更糟糕的是,内卷的“滚石”也随机砸落在消费者身上:价格看似低了,偷工减料的“大坑”却更多了,体验感与信任度被一再透支。
是追逐下一个短期风口继续轮回,还是寻找一片能长期安营扎寨的肥沃土壤?2025年的电商行业,站在一个关键的拐点上。
“现在这叫伪低价。” 在去年11月的一场电商研讨会上,一位广东商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平台低价策略早已从价格让利变成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庇护所。行业竞争日益恶化。
推动这场疯狂竞赛的,是一双看不见的手:流量。
这两年,低价和流量算法规则捆绑得愈发密切。零一数科的创始人鉴锋指出,2023年开始,无论是传统货架电商还是内容电商,算法分配流量的标准都在一边倒向价格,低价成了获得流量的“万能钥匙”。
这种逻辑看似简单高效——只要稍有价格优势,商家就能换来自然流量,省去投放费用。但商家很快发现,“免费午餐”没有通向繁荣,反而迈入了恶性竞争深渊。
其一是流量大环境的变化。天风证券报告显示,随着电商平台用户规模见顶,获客成本暴涨。从2017到2023年,主流电商平台的人均获客成本已翻三倍以上。
平台吃不到肉,商家更只能喝风。多位商家观察到,这两年低价活动频繁,对流量的拉动效果大不如前。“免费流量没有了”成为行业共识,而靠降价打造爆品的时代也随之结束。
另一个更常被忽略的误区则是,把低价营销捧上“神坛”似乎本身就是一场错误:有量无质,有销量没利润,议价权逐渐丢失,无休止的价格战开启。
一位资深电商操盘手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2022年,他操盘的百货类店铺还是某平台销量榜前十的头牌大店,然而同行通过压低价格的恶性竞争,迅速截胡了近80%的流量。不到一年,店铺销量暴跌,公司陷入困境。
“一次性流量”能搭建的联系十分脆弱,消费者忠诚度低,一旦有商家给出更低价、有算法偏袒更低价,消费者便会立刻转向。而其对品牌价值的侵蚀和消费者信任的消解,更是难以挽回。本质上,这是一个竭泽而渔的故事。
当流量算法绑架了电商生态,短期红利成为商家的唯一追求时,注定会丢失对长远发展的掌控。商家们终于意识到,在这种故事里,自己只能在风口轮替中奔命,始终无法摆脱被收割的结局。
从去年618开始,不少电商平台开始调整绝对低价战略,但摆脱低价依赖的道路并不平坦。前述操盘手就在去年双十一时,尝试推广一款定价略高于市场均价的商品,尽管投入了高额推广费用,实际成交额却几乎没有起色,“系统匹配不到潜在消费者,没有有效的用户画像提供给你。”
降价容易,重新定义价格与价值却难。这不仅需要商家具备转变心态、主动掌舵的能力,更依赖一个真正支持长期发展的生态。而生态不只是一个漂亮的概念,能够真正提供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少之又少。
即便如此,仍有品牌在迷茫中找到了自己的路径,或许能提供一些方向:
瑞幸咖啡是一个典型案例。去年《玫瑰的故事》热播之时,瑞幸迅速整合影视IP和代言人资源,推出“黄玫瑰拿铁”新品,并通过小程序、公众号、视频号和企业微信等渠道触及全域,实现线上和线下门店的GMV双双增长。
安利纽崔莱也借助2024巴黎奥运会的IP热点,通过视频号达人助播,传递健康运动的理念,并与微信运动联合发起“健康马拉松”活动,鼓励用户分享挑战海报,形成社交裂变,扩大品牌影响力。
对于滋补品牌王小饵来说,跨越价格敏感与信任门槛尤为艰难。品牌通过精准投放高知女性群体,在直播中展示原产地和工艺细节,成功建立了用户信任,月GMV峰值攀升至500万元,客单价随之回暖。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发现几个共同的确定性:
首先,商家们都在寻找未被过度开发的“流量土壤”。
当前流量增长趋势已经明显放缓,这种残酷的流量竞争环境未变,低价可能仍然是最直接的手段。而那些脱颖而出的品牌,无一例外都转向了新的消费场景和潜在的流量洼地。
这也引出了第二个共性:善于通过IP联动、社交裂变、达人助播等新玩法,撬动用户兴趣。
在这种模式下,价格不再是唯一驱动力,场景、内容和互动带来的体验感成为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
更深远的共性是,成功品牌将焦点放在了用户关系的沉淀上。
相比短时间内的流量爆发,越来越多商家更关注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因为长期用户的信任与黏性,或许才是面对市场波动最可靠的缓冲。
归根结底,商家的路径可以总结为一条更系统的公式:基础 × 机会 × 积累。
基础是土壤,需要通过数字化工具和流量平台铺垫;机会是动力,要抓住新玩法;而积累则是根基,通过用户关系的构建,最终形成品牌护城河。
简单来说,就是回归经营与营销本质,以产品、技术与供应链为基础,通过多触点多类型的内容与用户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的增速仅为35.2%。与之对比的是,2023年视频号的品牌商家入驻数量增长了281%,带货GMV接近上一年的三倍。最新的微信公开课透露,2024年微信小店的带货GMV还保持了近两倍的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