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宽松退出”的讨论很多,已经见到的是A股首先作出了反应,其次是个别城市出现调控轻微收紧的情况。近日我参加行业协会内部研讨,从各种统计数据的反馈,与各方反应的综合分析,
市场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全面回暖的是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分化明显,东部、南部二线城市跟随一线回暖,中部二线城市楼市仍旧比较平淡;强三线城市比较平稳,弱三线及以下城市总体仍处于不景气状况;
2、
市场只能定性为回暖,并不能定性为反转。
在回暖城市中,只有三月份小阳春市场数据的确较为突出,一、二月份以及四月至今的数据显示情况表现普通或较好而已,因此只能定性为市场回暖。
3、 城市内也出现了分化,一是区域分化,一是产品分化
,而且非常明显。比如已经被确认为为回暖的城市——广州,花都区的库存竟超过20个月,商铺库存超过40个月……。
一季度经济的回暖和地产回暖直接关联,形势并不值得乐观,首先地产对周边行业拉动效应仍然非常明显,没了地产,你懂得;其次统计数据里面也打了鸡血,你懂的。
有人这样概括房地产调控的特征,想降温的时候“喊打喊杀”,要宽松的时候“偷偷摸摸”。这种“明压暗扶”反应了地方对房地产的又爱又恨。
未来若干时间,去地产化根本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健康的。
所以未来调控或将呈现以下特征:
1、不停地调控是未来的新常态。
管理层对楼市所能容忍的范围在不断缩小
,稍微过冷经济受不了,轻微过热担心反弹,因为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未来调控政策会非常频繁,时松时紧,又松又紧,不停地调,必须适应;
2、调整的幅度越来越小。
首先是各地市场差异巨大,并没有统一的发展趋势,其次压得太紧伤经济,放得太松有潜在金融风险,所以未来调控就像走钢丝一样,不停地忽左忽右。
但
无论宽松还是打压,都
不会有什么影响全局的大动作,即使有,也不是房地产行业的内部政策。更多是的人口,货币,乃至区域发展规划等。
3、看回大湾区各个城市。
虽然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等6个城市住宅地价涨幅同比均超过10.0%,均属于国土部监测报告中“地价上涨较快”的城市,可能被“预警”。但以上城市受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利好推动影响较大,所以理应该将上涨容忍范围适度扩大,另外湾区城市已经积累了相当缓冲调控的经验,所以哪怕被迫做出调控,或许也会相对温和,以实现呵护市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