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敏:
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大意是说,谦逊温仁地亲民爱民,人民就会拥戴你。领导干部就应该这样,遵从人民的意志,勤恳恭谨地为人民服务,踏踏实实地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近平同志在工作实践中,就是这样做的。
近平同志主持召开转变作风的专题常委会,统一县委班子的思想,下决心解决浮在上面的老毛病,开启沉到基层的新风气。继之,又以县委文件形式下发《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对每个常委都明确要求,每年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基层,要有自己的联系点、联系户,每人都要亲自或主持写出两篇以上调研报告。为了进一步增强转变作风的紧迫感,他又给四机关领导写了一封信,要求大家“调查要一下到底,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寻求源头活水”,并把形成的意见直接告诉他。一会、一文、一信,犹如长征火箭的三级助推,让县委机关作风焕然一新,“衙门”里坐不住了,下基层成了如同日课一样的工作习惯。
干部下到底了,问题也就摸透了,主攻方向也就明确了。在近平同志带领下,县委、县政府解决了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大问题。
突破观念束缚,让正定找到一条发展新路。正定是传统农业县,改革开放让正定有了从单一农业向农、工、多(多种经营)的调整,但调整后的效益局限还是让正定跳不出“农”和“穷”的圈子。从对穷村和富村的调研中发现,富村无一例外的都是破了“单农”,脱了“固穷”,冲出县域以多种渠道和城市需求挂上了钩。于是,以典型引路为突破,近平同志因时就势明确提出了“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在实践中,摸索出以城市为依托,“搞配套、补缺口、钻空档、抓冷门”的经验,总结了“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的二十字方针。虽然还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总算开始自觉关注对岸所在的方向了。
当年,正定突破旧的生产关系,较早实行了“大包干”。在河北省和石家庄地区尚未部署的情况下,正定担着“枪打出头鸟”的风险。这种风险,在县委、县政府领导脑子里也有反映,常委班子意见也不尽一致。但从对党的政策的深入理解中,从对正定农业发展的分析中,从群众意愿的反映中,近平同志和县委、县政府还是认定“大包干”是解放生产力的方向所在。因此就放手在全省全地区率先推出里双店公社试点,一年下来,农业产值和人均生活水平都翻了一番。里双店试点的成功不但带动了全县,而且外县外省参观取经的人也络绎不绝。
“大包干”普遍推开,还连带唤醒了几十年休眠的河滩地。正定北部有三大沙荒河滩地14万多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7%。在抓点的基础上,全县推开改造工程。统一规划,50亩为一方,每方打机井一眼,四围种植防护林带。然后下放给农户承包,种植自主权、继承权30年不变。经过农户舍得工夫和投入的改造,沙滩地也像好地一样种植花生、红薯、小杂粮,变成了农户的“小粮仓”。
突破政策框框,减少了不合理的高征购指标。正定是高产县,由于历史原因粮食征购指标十几年居高不下,交了征购县里就所剩无几了,而粮食种植本身也效益有限,这就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正定高产而贫穷的症结。县委、县政府议定,要实事求是地向上级部门反映这个问题。近平同志和吕玉兰副书记亲自跑地区、跑省里、跑北京,多次反映这一问题。在国务院派人实地调查之后,终于获得解决。征购指标一下子减掉2800万斤,减幅36.8%,这一下子让正定从高征购重压下解放出来,老百姓终于可以喘口气了。群众说,县里为民请命,真是为咱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
在大的问题上是这样,在其他事情上也是这样,凡是有益于群众的事情无不在近平同志和县委、县政府议事日程之内。诸如开通正定至石家庄的201路公共汽车,让滹沱河不再是“楚河汉界”的天堑;诸如常山公园的修建,让县里人也可以享受一番大城市一样的园林风景;诸如留村体校的搬迁进城,后来成为世界冠军摇篮的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诸如荣国府的谋划建设,让群众有了直面红楼梦的形象解读,让正定有了最早起步的影视拍摄基地……这些大事小事,实事好事,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惠民政策像春天的和煦阳光,给大家带来了温暖和福祉。
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3年多,从思想修养到行为遵循,从工作作风到群众关系,他都不折不扣地履行了作为领导干部的职责,做到做人唯正、做官唯民、做事唯实、思想观念唯新。“四唯”成为他交出为人民服务满意答卷的思想准则和工作准则。
做人唯正,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道德基石。
近平同志严于律己,勤政廉洁,并和县委一班人首先从自己做起,认真落实关于思想作风建设的“县委六条”,守正于道德规范,守正于党性原则,守正于理论指导,守正于方针政策,谋正道、干正事、树正风、扬正气,为干部队伍立起了标杆。领导班子自身做好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就自然地释放出正能量,机关内外、全县上下也就自然形成正风正气,成为主导和推动全县工作的正能量。
做官唯民,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根本宗旨。
3年多时间里,近平同志和县委班子关心群众冷暖,做好百姓呼声最高、企盼最切、休戚相关的急事,而不是旁骛于不干痛痒之事。注重于长远发展,抓准牵动国计民生全局的大事,举纲张目,而不是旁骛于无补群众根本利益的杂事冗务。倾心倾力一心为民,始终注意群众意愿、舆论褒贬,对工作适时进行调整或修正,而不是习惯于个人拍脑袋,失于主观片面。这期间,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所成就的几件大事,都是这一宗旨原则的产物。这样的实践说明,唯民不是口号、空话,而是实事、实干。
做事唯实,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实践检验。
近平同志和正定县委一班人,在思想、作风、工作上都紧扣一个“实”字。思想上求实,不唯本本,只唯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上接“天气”,下接“地气”,融“两气”于一体。作风上求实,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亲笔书信四机关领导,要大家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下基层、跑乡村,寻求“源头活水”。工作上求实,强调结果之实,不摆花架子,不练虚功夫,不唱过场戏,一切工作务见实效。正是唯实当头,从正定毗邻省会的实际出发而有了“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路子,而有了短短3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的快速发展,而有了老百姓的肚子饱了、腰包鼓了、日子好过了。
思想观念唯新,是领导工作与时俱进的可靠保证。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思想,是中华文明五千年长盛不衰的推进器。不保守,观念新,体现在县委、县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果说变革种植模式、经济结构、探索“半城效型”发展之路,释放出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那么念“人才经”、请顾问团和学习取经,则获得了借石攻玉的外源助力。如果说农、工、商发展解读了经济概念的传统含义,那么旅游兴城则谱出了与时俱进的崭新音符。如果说经济发展、旅游带动只是物质文明的解读,那么正定古城、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则是文明全息的深邃解读。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正定超常速度的发展正是这样闯出来的,一开新面的“人才经”正是这样念出来的,人文旅游的“正定模式”正是这样创出来的。